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形势下高职课程改革的三个核心元素 被引量:3
1
作者 陶文龙 《价值工程》 2012年第5期264-265,共2页
国家和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将为高职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以往的课程改革中人们总是想出奇出新唯课程而课程改革,常常忽视了"专业、教师、学生"这三个核心元素。本文结合作者多年高职教... 国家和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将为高职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以往的课程改革中人们总是想出奇出新唯课程而课程改革,常常忽视了"专业、教师、学生"这三个核心元素。本文结合作者多年高职教学与改革的实际经验,从高职课程改革与专业、教师、学生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高职课程改革必须围绕"专业——课程改革的起止点,教师——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生——课程改革成效的检验者"这三个核心元素开展。并就围绕这三个核心元素改革高职课程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专业与课程 教师与课程改革 学生与课程改革
下载PDF
关于高校教学评价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勇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13,29,共5页
教学评价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从教学评价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发现、已有价值与发现价值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的追求和系统构建、校内教学评价中各环节的关系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加强校内教学评价、提高人... 教学评价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从教学评价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发现、已有价值与发现价值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的追求和系统构建、校内教学评价中各环节的关系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加强校内教学评价、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问题,具体分析了反映“学生与课程关系”的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评价 发现价值 学生与课程 判断与追求
下载PDF
对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认识——三个关系的维度
3
作者 罗德红 《金融教育研究》 2009年第S1期116-118,共3页
在教育情境中探讨教育实现马克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人到师生,从自然到文化,从生产力到心理能力,从劳动到学习地转换视角,处理好三对关系。处理学生与课程(文化)的关系,课程是培养学生心理能力的物质载体,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教育情境中探讨教育实现马克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人到师生,从自然到文化,从生产力到心理能力,从劳动到学习地转换视角,处理好三对关系。处理学生与课程(文化)的关系,课程是培养学生心理能力的物质载体,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师生是人格而非知识和心智平等的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处理学生与他自身的关系,学生以心理能力为工具进行自主建构,推动个人自身的变革,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三对关系是紧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发展 教育 学生与课程 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他自身
下载PDF
Promot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Seminar Courses:A Case Study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超 金利民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年第3期54-71,127,128,共20页
Using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eacher-led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of one successful seminar course (Short Stories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 Using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eacher-led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of one successful seminar course (Short Stories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English majors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iming at uncovering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ing disciplinary learning with language skills development.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eacher of the course, who perceives student particip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ingredient of his class, often uses more divergent, opinion-seeking questions to initiate discussion and uses four types of expansion question on his turns to promote student participation, namely, probing questions (PQ), clue-giving questions (CQ), elaboration requests (ER), and agreement checks (AC). The study also generates an I-R-(E)-F-FC [Initiation-Response-(Evaluation)-FoUow up-Further Contribution] model, in which the teacher attempts to promot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nar courses student participation question-answer sequence conversation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