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与实践案例 被引量:6
1
作者 钟柏昌 刘晓凡 陈岚鑫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120,128,共8页
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情境,师范生如果依旧囿于单一学科知识、缺乏必要的学科整合能力,不仅无益于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跨学科教育将成为新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向。要在新师范教育中... 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情境,师范生如果依旧囿于单一学科知识、缺乏必要的学科整合能力,不仅无益于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跨学科教育将成为新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向。要在新师范教育中落实跨学科教育理念,除了培养主体的理念转型和能力提升外,还特别需要做好四大客体要素(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的革新。因此,文章从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以跨学科教育作为核心内容,设计了“学教融合”的教育活动以及“证据导向”的教育评价,进而构建了面向师范生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并依此开展了首届“新师范”融合创新夏令营,为跨学科创新型师范生的培养探索了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新师范 学科创新能力 学科教育 STEM教育 夏令营
下载PDF
地矿特色测绘类硕士生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
作者 丁俊 《中国矿业》 2023年第S02期241-244,共4页
测绘地理信息与地矿行业深度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地矿特色的测绘类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培养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分析了当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制约因素,提出了树立跨学科培养目标、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多导师联... 测绘地理信息与地矿行业深度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地矿特色的测绘类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培养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分析了当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制约因素,提出了树立跨学科培养目标、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构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四个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最后建立了着重塑造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和跨学科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对培育地矿领域内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测绘地理信息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模式 学科创新能力 测绘类硕士生 地矿特色 知识体系
下载PDF
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学生个体的视角
3
作者 魏静 许赞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年第2期67-68,共2页
文章从学科创新能力的内涵出发,阐述了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要求,并从学生个体的视角提出了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 学科创新能力 学生个体 高校
下载PDF
历史空间概念教学与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坚 余雅芬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4年第6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空间概念 概念教学 教学法 学科创新能力
下载PDF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5
作者 樊祺 陆海华 《运筹与模糊学》 2024年第3期720-731,共12页
跨学科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其评价研究在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跨学科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明确各指标相互影响的前提下,选择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跨学科创... 跨学科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其评价研究在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跨学科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明确各指标相互影响的前提下,选择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对跨学科创新能力影响显著;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比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文章建立的模型能够考虑到不同指标组元素间的相互影响,使评价更加客观,贴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层次分析法 学科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中学美术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高英 《中国教师》 2019年第1期41-46,共6页
通过对中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水平现状和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策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美术学科能力构成的解析以及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三大要素、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应用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新课程下培养中学... 通过对中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水平现状和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策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美术学科能力构成的解析以及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三大要素、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应用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新课程下培养中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学科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原文传递
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模式重构 被引量:35
7
作者 钟柏昌 刘晓凡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1年第10期29-38,77,共11页
在学科融合趋势日益迅猛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STEM教育等跨学科教育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离不开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有两条线索较为关键,一是"跨学科大概念&qu... 在学科融合趋势日益迅猛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STEM教育等跨学科教育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离不开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有两条线索较为关键,一是"跨学科大概念"为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和抓手,二是逆向教学思路可与当前盛行的逆向工程教学法结合,进一步细化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借此,本文在前期提出的4C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和解读了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的4C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4C教学模式 学科教育 学科创新能力 逆向工程 创新人才培养 STEM教育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物理学科创新能力结构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靳建设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1年第7期1-3,共3页
关键词 学科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 中学生 思维品质 结构分析
原文传递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9
作者 田野 《新课程学习》 2009年第2期37-37,共1页
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教呢。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学科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 必然要求 创新教育体系 小学生 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教育观
下载PDF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舒家捷 肖云龙 《交通高教研究》 2002年第2期21-23,共3页
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和误区 ,这与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乏力有关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创新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本文仅就创新教育的基本定位、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整合、创造力开发原理以及学科创新能力研究等问题作... 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和误区 ,这与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乏力有关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创新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本文仅就创新教育的基本定位、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整合、创造力开发原理以及学科创新能力研究等问题作初步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造力开发 学科创新能力 中国 高校 能力培养 传统教育 整合
下载PDF
工程实践活动影响中学生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占小红 徐冉冉 +1 位作者 符吉霞 宋蕊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5-74,共10页
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是21世纪学习的重要能力。我国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日常课程建设中对学生的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仍较为薄弱。工程实践活动强调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培养... 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是21世纪学习的重要能力。我国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日常课程建设中对学生的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仍较为薄弱。工程实践活动强调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对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及水平进行界定;设计和实施了在中学科学课程中融入工程实践活动的教学实验,验证了该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为探索中学生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实践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 科学教育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2
作者 刘文平 李红庆 《新教育(海南)》 2013年第12期47-47,51,共2页
本文依据数学学科创新能力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一些方法与途径。一、夯实学科双基平台奠定创新能力基石数学"双基"从广义上讲,即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包含了数学的基本概念、... 本文依据数学学科创新能力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一些方法与途径。一、夯实学科双基平台奠定创新能力基石数学"双基"从广义上讲,即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包含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基本技能包含了运算能力与运算手段,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对算式的变式处理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 中学生 基本技能 方法与途径 基础知识 学科创新能力 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 教学实践
原文传递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以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课程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金传玉 徐彩萍 +3 位作者 赵利民 尹杰 蒲锡鹏 李伟 《高教学刊》 2023年第12期136-139,共4页
在高校各大专业积极参与国家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前提下,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课程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为例,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及手段、课程形式、案例分析和个人实践等... 在高校各大专业积极参与国家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前提下,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课程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为例,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及手段、课程形式、案例分析和个人实践等多方面,提高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个人创造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媒介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教育理念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 教学改革 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
下载PDF
浅析教育教学改革中北京高考化学试题的变化
14
作者 秦蕾 《化学教与学》 2016年第11期76-78,95,共4页
通过对近6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的对比分析,发现2015年、2016年试题较往年的突出变化为关注文化认同和科技前沿,加强了化学核心思想方法、思维历程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度,试题的呈现不但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而且渗透传统文化和... 通过对近6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的对比分析,发现2015年、2016年试题较往年的突出变化为关注文化认同和科技前沿,加强了化学核心思想方法、思维历程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度,试题的呈现不但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而且渗透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培养、承载时代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影响,外显学科核心思想方法的表达、加强了学科思维历程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思想方法 学科思维历程 学科创新能力
下载PDF
Systematic Innovatio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Going Global: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during the “12 th Five-year Plan” Period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平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3期142-156,共15页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great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has given rise to five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opening a new era of th...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great practice of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has given rise to five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opening a new era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11-2015) will witness the arrival of a new stage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 i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novation in individual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will develop into innovation in fi.mdamental theories,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methodologies; the innovation of individual disciplines and perspectives will give way to the rise of new groups of subjects and to innovation based on synthesiz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disorderly competition will be replaced by orderly progres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nation, 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is as important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s in their counterpart, the natural sciences; they are like the two wings of a bird or two wheels of a cart. Our innovation plan fo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hould strengthe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stablish "national aims" and launch "national projects." Systematic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going global constitute the basic task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capacity group of disciplines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basic factors of bionics 被引量:10
16
作者 REN LuQuan LIANG YunH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520-530,共11页
The bionic consciousness,idea,and practice opened a unique path for the progress of manki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and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subconscious bionic activities of the an... The bionic consciousness,idea,and practice opened a unique path for the progress of manki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and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subconscious bionic activities of the ancient humans to the significant bionic designs in modern engineering.Nowadays,driven by the practical demand of human beings,bionics become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A lot of new and outstanding innovations have been produced through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bionics,technology,and demand.The stronger the interactions,the greater the innovation success would be.In this article,the basic factor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 interactions of bionic demands,bionic models,bionic simulations,and bionic products were explained,which are the indispensable basic knowledge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original one,realizing the design and innov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for better bionic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ic demands bionic models bionic simulations bionic produc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