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仲九语文知识观述评——兼议语文课程“形式的学科”定位的必然性
1
作者 解光穆 余彦峰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77-84,共8页
在对语文知识的有还是无、有用还是无用、有大用还是只有小用等问题的分析认识中,沈仲九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颇为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地分析说明、阐释论证了:语文知识是一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着的语文知识不仅有用而且还有... 在对语文知识的有还是无、有用还是无用、有大用还是只有小用等问题的分析认识中,沈仲九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颇为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地分析说明、阐释论证了:语文知识是一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着的语文知识不仅有用而且还有大用。这一鲜明语文知识观,较好回答了语文课程为何独立设科、以何独立设科、应何独立设科等重要认识问题,并进而成为“形式的学科”定位观的重要认识基础与必要事实支撑,这对纠正不时出现与反复存在的“泛语文”“非语文”现象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仲九 语文知识 重要作用 形式学科
下载PDF
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成因、确立与价值——兼议工具性质观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2
作者 解光穆 李瑞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2期83-89,96,共8页
语文课程由于缺乏明确对应的学科,因而就导致这门课程长期存在着本体不明、定位不准、性质不清、目标不著等突出的问题,进而造成各种观点主张聚讼纷纭、对峙激烈。在课程认识中,确立语文课程是一门以学习认识、掌握运用语文表达形式为... 语文课程由于缺乏明确对应的学科,因而就导致这门课程长期存在着本体不明、定位不准、性质不清、目标不著等突出的问题,进而造成各种观点主张聚讼纷纭、对峙激烈。在课程认识中,确立语文课程是一门以学习认识、掌握运用语文表达形式为根本指向的“形式的学科”定位观,对防止和纠正长时期存在的“泛语文”“非语文”现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同时,确立语文课程属于“形式的学科”定位观,也有利于明确这门课程固有的工具属性,进而推动其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程 学科定位 形成原因 形式学科 价值意义
下载PDF
中国生态伦理学研究状况述评(上) 被引量:2
3
作者 傅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90-93,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生态伦理学 研究状况 环境哲学 辩证关系 人类 自然环境 学科形式 研究对象 理论基础 价值问题 伦理关系
下载PDF
中国古籍版本学形成时期再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明杰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7,共5页
本文从版本学产生的社会基础、研究的核心内容 (版本源流及版本鉴定规律 )、理论和研究方法 ,以及学科表述形式等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古籍版本学萌芽于先秦 ,初步形成于汉 ,而正式确立于宋的观点。
关键词 学科表述形式 中国 古籍版本学 形成时期 古籍版本学史 社会基础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近代中国大学课程发展规律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洁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2-164,共3页
近代中国大学课程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从与外国的依赖关系、模仿的国家、大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政策、课程制度建立的过程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近代中国大学学科编制与组织形式发展的过程,正是人们对大学本... 近代中国大学课程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从与外国的依赖关系、模仿的国家、大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政策、课程制度建立的过程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近代中国大学学科编制与组织形式发展的过程,正是人们对大学本质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近代中国大学课程体系由突变到渐进的完善过程,也为今天的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脉络 学科编制与组织形式 中国近代大学课程
下载PDF
Wittgenstein and Kuhn on Paradigm
6
作者 Ines Lacerda Arauj 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6期411-416,共6页
Wittgenstein 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and On Certainty develops a revolutionary conception of knowledge,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Very close to language-games is a concept that i... Wittgenstein 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and On Certainty develops a revolutionary conception of knowledge,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Very close to language-games is a concept that is important but did not attract much attention, the one of paradigm. In this paper this concept is analyzed together with notions such as context, use, reference, language-games, reality, science, truth, method, propositions, among others by means of which a new view of epistemology emerges. As for Kuhn, paradigm is his most known notion and his biggest contribution to innovat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 contrast these two conceptions and conclude that they have different uses, and that some difficulties that emerge from Kuhn's concept of paradigm would be dissolved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itt^enstein's aooroaches of language and the uses it has in our life 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STEMOLOGY WITTGENSTEIN Kuhn PARADIGM philosophy of science
下载PDF
浅谈美术教师创新品质的表现
7
作者 郭渝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第8期14-14,共1页
美术教师的创新品质表现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理解的思维上,美术教师的创新品质还体现在具体课程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上,我们强调美术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目的是在最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群体兴趣。对阶段性教... 美术教师的创新品质表现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理解的思维上,美术教师的创新品质还体现在具体课程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上,我们强调美术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目的是在最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群体兴趣。对阶段性教学的调整也能体现出美术教师的创新品质,调整阶段性教学的目的有两个——总结不足和偏激部分,是为了保持美术教育的时代特色,适应现代教育创新不止的特点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 创造力 学科内各种美术形式 群体兴趣
下载PDF
SPECIAL ISSUE: CULTURAL PHILOSOPHICAL STUDIES IN CHINA:Som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e 被引量:1
8
作者 Chen Shul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63-173,共11页
Establishing a philosophical theory or a paradigm of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premised on its possession of a relatively well-defined research subject, relatively origi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relati... Establishing a philosophical theory or a paradigm of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premised on its possession of a relatively well-defined research subject, relatively origi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relatively outstanding theoretical objectives. In this regard, philosophy of culture aims a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man through cultural symbols which in themselves are not the end of the research.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science, philosophy of cultur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man as a non-continuous and heterogeneous being. The theoretical objective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is the 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atterns with cultural symbols at their c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culture cultural symbolic forms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science cultural patter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