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型学的犯罪故意概念之提倡——对德国刑法学故意学说争议的反思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磊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0-200,共11页
百余年来德国刑法学在故意概念问题上发展出意志要素无用论、意志要素必要论和间接故意与有认识过失合一论三种基本主张的对立,以及十余种标记鲜明的理论学说。学说争议的出发点是为存在构造上具有区别的不同心理现象配置不同的责任,争... 百余年来德国刑法学在故意概念问题上发展出意志要素无用论、意志要素必要论和间接故意与有认识过失合一论三种基本主张的对立,以及十余种标记鲜明的理论学说。学说争议的出发点是为存在构造上具有区别的不同心理现象配置不同的责任,争议焦点在于意志要素无用和有用、行为意志和结果意志、客观危险和主观危险的对立。各种学说部分成功又部分失败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描述性而非实质性的区别都表明,故意界定的理论发展方向应由实体法视角转向程序法视角,由概念思维转向类型思维。在观念分界的意义上,故意是做成可能侵害法益的意志决定;在事实认定的意义上,提倡建构类型学的故意概念,通过对能够反映认识和意志强度的待证事实的解释性推论,来推断案件事实是否在整体上"充足"故意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故意 学说争议 概念思维 类型思维
原文传递
试论制宪权理论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杨临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6-32,共7页
制宪权理论的产生源于根本法思想、人民主权思想和立宪主义思想 ;制宪权理论自西耶斯提出后经过了肯定、国家法人主义和法实证主义的否定、施米特的新发展和日本当代争议不休等几个时期。制宪权应当高于其他国家权利 。
关键词 制宪权 理论起源 历史发展 学说争议 宪法 人民主权
下载PDF
再识、透视与审思:罪错未成年人刑罚替代措施的理论辨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雷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1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在我国,未成年人刑罚替代措施是司法机关裁决免予刑罚或者实施犯罪行为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被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适用刑罚以外的替代性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具有"教育矫治、促进复归"的目的。从刑事责任的角度来说,未成... 在我国,未成年人刑罚替代措施是司法机关裁决免予刑罚或者实施犯罪行为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被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适用刑罚以外的替代性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具有"教育矫治、促进复归"的目的。从刑事责任的角度来说,未成年人刑罚替代措施是基于犯罪对象特殊性承担刑事责任的一种新方式,是对刑罚措施的必要补充,具有非刑罚性、复合性、可谴责性等特征,兼具实体性与程序性措施,由司法机关共享适用,针对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通过对未成年人刑罚替代措施与保安处分、保护处分、社区矫正、免予刑事处罚等相似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我国未成年人刑罚替代措施概念的理解,以期更好地在司法实践中进行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刑罚替代措施 学说争议 理论辨析
下载PDF
偶然防卫既遂说--以学术论争与既遂说的合理性为视角
4
作者 罗炜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81-84,共4页
当前我国对偶然防卫的学术观点较多,有偶然防卫无罪说、未遂说和既遂说,且这些学说对偶然防卫的刑法定性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通过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定偶然防卫是犯罪既遂相比于结果无价值说和行为... 当前我国对偶然防卫的学术观点较多,有偶然防卫无罪说、未遂说和既遂说,且这些学说对偶然防卫的刑法定性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通过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定偶然防卫是犯罪既遂相比于结果无价值说和行为无价值说而言,不仅可以对偶然防卫进行准确的定性,体现其危害性,也能给予行为人合理的刑事处罚,实现罪责刑相适应,还可以实现刑罚打击犯罪与保护法益、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相统一的目的。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下认定偶然防卫是犯罪既遂具有相对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然防卫 学说争议 犯罪既遂 主客观相统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