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行者”绰号与革命形象 |
彭剑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认同的困惑与文本的开放——从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看后现代的互文性 |
王光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3
|
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狂欢化艺术实践及其诗学意义 |
许双如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4
|
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 |
王斐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5
|
霍米·巴巴“第三空间”视阈下《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文化身份构建 |
詹作琼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15 |
6
|
|
6
|
重书华裔新形象——评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孙行者》 |
黄芙蓉
|
《华文文学》
|
2005 |
5
|
|
7
|
影像的压力——从《孙行者》看美国电影叙事与华裔身份构建 |
黄芙蓉
贾雪瑞
|
《华文文学》
|
2010 |
1
|
|
8
|
“面具”背后的族裔表征政治——解读汤亭亭小说《孙行者》的“身份扮演”书写 |
许双如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9
|
叙事策略的转变与华裔群体构建——从《女勇士》到《孙行者》 |
张伟华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0
|
《引路人孙行者》的文化理念与社群观念 |
盖建平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3 |
1
|
|
11
|
论汤亭亭《孙行者》中的语码转换 |
张伟华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2
|
“种族自憎”与“种族自爱”的悖谬——论《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的身体书写 |
潘敏芳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3
|
“他者”的解构与“自我之歌”的唱响——从东方主义的视角解读《孙行者》中的惠特曼·阿新形象 |
孙冬苗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4
|
从叙事学角度看《孙行者》中的阿新形象 |
于晓霞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5
|
多重性的集合体——论汤亭亭《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的后现代互文性 |
张伟华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6
|
论《孙行者》中狂欢的中国文化意象 |
孙远用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7
|
《孙行者》的互文性解读 |
蒋红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8
|
对《孙行者》美籍华裔社会性别转换解读 |
王婷婷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5 |
0 |
|
19
|
从《西游记》看猴行者形象的变异 |
王腾腾
|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 |
1
|
|
20
|
对汤婷婷《孙行者》的文化解读 |
栾立朋
|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