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汉语连词“孰与”的形成与用“孰与”构成的选择复句的生成 被引量:1
1
作者 章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33-135,共3页
笔者讨论了古汉语双音连词"孰与"以及用这种"孰与"构成的选择复句的形成过程。关于这种性质的"孰与",到目前为止,学者对其来源、构成、性质,大都不甚了了,语焉不详。汉语中"某,孰与某"的复句... 笔者讨论了古汉语双音连词"孰与"以及用这种"孰与"构成的选择复句的形成过程。关于这种性质的"孰与",到目前为止,学者对其来源、构成、性质,大都不甚了了,语焉不详。汉语中"某,孰与某"的复句是由单句"某与某孰某"经过复杂的省略、移位等转换而生成的句式,从而为研究汉语复句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省略 移位 复句
下载PDF
“孰与”同形异构解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薇 《文教资料》 2013年第10期34-36,共3页
"孰与"结构反映的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同形异构现象。根据"孰""与"两字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合较为松散的结构,这一类根据语义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另一种是凝固性较强的"孰与"结构,表示选择和比较。这一... "孰与"结构反映的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同形异构现象。根据"孰""与"两字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合较为松散的结构,这一类根据语义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另一种是凝固性较强的"孰与"结构,表示选择和比较。这一类"孰与"结构经历了从松散到凝固的发展过程,语义上也经历了从"选择问"到"反问"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同形异构 凝固性 语义焦点
下载PDF
说“孰与”
3
作者 马茂书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中学 语文 教材研究 文言词 "孰与" 释义
下载PDF
“孰与”的语法化
4
作者 薛蓓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3-26,共4页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与"并列连词的性质逐渐消失而演化成一个介词成分,"孰"的指代性逐渐减弱,在句中和"与"的关系一步步密切,最终两者结合成只表示比较的双音节词"孰与"。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语法化 类推作用 位移 移情焦点
下载PDF
三十年来的“孰与”结构研究
5
作者 陈仕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8-72,共5页
古汉语语法学界三十年来的"孰与"结构研究,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1)"孰与"结构的类型研究。此前,马建忠发现它有介宾结构、越位前移的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结构类型;三十年来,人们又发现... 古汉语语法学界三十年来的"孰与"结构研究,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1)"孰与"结构的类型研究。此前,马建忠发现它有介宾结构、越位前移的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结构类型;三十年来,人们又发现它还有主谓结构、本位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类型。(2)"孰与"结构的源流研究。这里的"孰与"结构专指马建忠的第二种。这方面的成果之一是丰富了吕叔湘先生的"孰与"来自"……与……孰……"说的内涵。比如,林海权探讨了二式的转化步骤,郭锡良、李玲璞说"孰与"固定后作用相当于一个谓词,方文一探讨了"孰与"句的结构要素和结构模式。成果之二是"……与……孰……"向"孰与"句演变的时代定位研究。其中,康绳法先生的意见是:"……与……孰……"句出现于春秋早期;"孰与"句在战国中期出现时,"……与……孰……"句还占压倒优势;到战国晚期和秦朝,"孰与"句已占压倒优势;在西汉口语中,"孰与"句几乎完全取代了"……与……孰……"句的地位。(3)"孰与"结构的功能研究。这里的"孰与"结构也指马建忠的第二种。清儒王引之认为它表比较,三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它还能表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类型 源流 功能 研究 评介
下载PDF
《战国策》中的特殊比较构式“孰与”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晓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21-23,49,共4页
"孰与"是一种特殊的比较构式,基本义为"X跟Y比,怎么样";"孰"一直是疑问代词,有两种用法:疑问人称代词小主语、形容词性疑问代词谓语;"与"是介词,同时隐含动词功能;"孰与"在《战国策... "孰与"是一种特殊的比较构式,基本义为"X跟Y比,怎么样";"孰"一直是疑问代词,有两种用法:疑问人称代词小主语、形容词性疑问代词谓语;"与"是介词,同时隐含动词功能;"孰与"在《战国策》中体现出同形异用:用于比较询问、比较反诘问,比较之后询问的是优劣得失或抉择态度,在反诘中体现的是主观取舍;这说明战国秦汉之际问句的表现手段已经很高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孰与 比较 询问 反诘
下载PDF
“孰与”连言通说
7
作者 周建成 冯汝汉 《学语文》 2001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孰与 用法 中学 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疑问代词 语法
下载PDF
试论“孰与”同形异构的特质
8
作者 陈燕玲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同形异构 文言文教学 句式结构 "孰与"句式 词义
下载PDF
“孰与”考辨
9
作者 刘恒友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1年第11期44-45,共2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因其语言浅易、故事生动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皆收录了此文,但是二者对文中词句的解释略有不同。本文仅就“孰与”一词进行考释,以明正误。
关键词 孰与 考辨 中学语文教材 《语文》 蔺相如 人教版 苏教版 廉颇
下载PDF
《战国策》中孰与句式和于……孰结构比较
10
作者 王睿晨 《品位·经典》 2020年第3期55-56,122,共3页
《战国策》中疑问句式里的"孰与"结构和"于……孰"结构相比其他文献使用较频繁,针对《战国策》中出现这两种疑问句式里的固定结构进行句式结构比较分析,得出"孰与"句式有三种作用,第一表示比较关系,第二... 《战国策》中疑问句式里的"孰与"结构和"于……孰"结构相比其他文献使用较频繁,针对《战国策》中出现这两种疑问句式里的固定结构进行句式结构比较分析,得出"孰与"句式有三种作用,第一表示比较关系,第二表示选择关系,第三表示反诘语气,出现较多的是比较关系,而"于……孰"句式在本文中出现的用法既包括比较关系,又包括选择关系,本文依次对这三种作用作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于……孰 比较关系选择 《战国策》
下载PDF
“孰与”句今译之我见——兼与朱振家先生商榷
11
作者 黄革 《百色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83-84,共2页
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里对“孰与”句进行了今译,本文通过对“孰与”句常见句型的比较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 孰与 比较问句 询问语气 反诘语气
全文增补中
“孰与”的句法、语义分析
12
作者 陈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80-81,共2页
古汉语中的“孰与”是个同形异构体,根据句法分布和语义类型的不同,可离析为“孰与1”、“孰与2”、“孰与3”。“孰与1”是介词结构,引介伴随对象。“孰与2”受“孰与1”句宾语前置规律影响错误类化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古汉语中的“孰与”是个同形异构体,根据句法分布和语义类型的不同,可离析为“孰与1”、“孰与2”、“孰与3”。“孰与1”是介词结构,引介伴随对象。“孰与2”受“孰与1”句宾语前置规律影响错误类化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凝固化,最终成为一个动词性复合词充当全句谓语,表示比较。“孰与3”由“孰与2”进一步发展而成,作为关联词语用于复句,在表比较的同时兼表选择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句法分布 语义类型
原文传递
释“孰与”
13
作者 徐江勝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81-85,共5页
"孰与"句是询问前后两项比较结果的比较问句,它并非由"与……孰……"句移位而来。"孰与"句中的"与"不是连词,而是用于比较的介词;"孰"是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用于询问比... "孰与"句是询问前后两项比较结果的比较问句,它并非由"与……孰……"句移位而来。"孰与"句中的"与"不是连词,而是用于比较的介词;"孰"是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用于询问比较的结果。"孰与"句是和古汉语中"……与……,何如/若何"这一句式相通的,两者可以相互转换。"孰与"句中"孰与"前后是两个相当的成分,可表示成"A1孰与A2"。在句法结构上,A1是主语,"孰"是中心谓语,介词"与"和A2构成介宾结构作比较补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比较问句 省略 偏正结构 比较补语
原文传递
我的老师爱演戏之“孰与”
14
《知心姐姐(奇妙语文故事)》 2018年第2期24-24,共1页
“爆笑剧场”欢乐多,这里不光能看到同学们表演的舞台剧、情景剧,还能看到老师们的爆笑神剧。为了让大家对课本里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老师们也是拼了。
关键词 孰与 演戏 师爱 舞台剧 情景剧 老师 同学 课本
原文传递
孰与同行
15
作者 刀尔登 《财新周刊》 2016年第34期84-85,共2页
想象本身并不能将我们带到更远的地方。现代人知道,眼睛和脚才是先锋,而想象不过是对经验的一种美妙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孰与同行》
原文传递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16
作者 王鏊 《美文(青春写作)》 2011年第4期55-55,共1页
民既富于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盖谓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盖先足其民乎?
关键词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文学评论 文学创作 王鏊
原文传递
自恋个体对亲社会行为的“塑形”
17
作者 刘笑言 《大众心理学》 2024年第3期45-46,共2页
相信邹忌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邹忌的爱美已经趋于“自恋”了,... 相信邹忌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邹忌的爱美已经趋于“自恋”了,就差手拿一把魔镜问道:“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才是世界上最美的男子了!”自恋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孰与 魔镜 亲社会行为 邹忌 古希腊神话 爱美之心 自恋 徐公
原文传递
“谁”可以表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明龙 刘芳池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0,共4页
本文通过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奏谳书》的语言研究,发现上古汉语后期存在"谁与"表比较的固定结构,探讨了"谁与"表比较产生和消失的原因,认为这种"谁与"的产生是"孰与"同化类... 本文通过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奏谳书》的语言研究,发现上古汉语后期存在"谁与"表比较的固定结构,探讨了"谁与"表比较产生和消失的原因,认为这种"谁与"的产生是"孰与"同化类推的结果,而其消失,一是由于"孰与"是强势,二是由于"谁"与"孰"语法发展方向不同。并以此认为词语的替换是一个不断的斗争与妥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与 孰与 类推 强势
原文传递
男子比“美”又何妨
19
作者 杨辉 《语文学习》 2022年第7期74-75,共2页
很多学生反映第一次读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很别扭:比美不应该是女子的专利吗?怎么男子之间也叫比美呢?学生之所以会有这种疑惑.是因为不太明白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美”字的意思及其所适用的语境古今是有所不同的。
关键词 专利 孰与 男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