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援手”为什么能够得到辩护
- 1
-
-
作者
全林强
-
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2,共10页
-
文摘
在"孺子事例"中,外在主义在解释为什么"援手"对个体具有权威性时遭遇困境,无法为"援手"进行辩护。朱熹的伦理学提供了一种以外在主义为基础的调和性框架:第一,承认价值实在论;第二,"仁"是对价值实在论的受动回应能力,在面临孺子入井时必然产生"恻隐","恻隐"是唯一的动机性及辩护性理由。这种主张拒绝了主体经验的关涉,对一个没有任何善、好、对或者恶、坏、错价值经验的主体而言,援手是必然的。如果主体依照的是由"入井"的价值事实所引起的"恻隐"而行动,则援手是获得辩护的;如果行为者所依照的是某种理想的价值信念或者利益的追求,则援手无法获得辩护。朱熹的框架既包含了外在主义对于规范性的权威的认同,又包含了内在主义关于行为解释的主体相关性。
-
关键词
朱熹
孺子事例
援手
恻隐
外在主义
-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