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乐哲《中庸》英译本中注释的哲学建构
1
作者 易红波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7-202,共6页
对安乐哲(Roger T.Ames)《中庸》英译本中的注释进行了研究,发现译者运用了形音型、比照型、解释型和评价型4类注释,藉此阐明了译者源文本翻译的哲学基础,彰显了其术语翻译的中国哲学特色,凸显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现代意义,体现了《中庸》... 对安乐哲(Roger T.Ames)《中庸》英译本中的注释进行了研究,发现译者运用了形音型、比照型、解释型和评价型4类注释,藉此阐明了译者源文本翻译的哲学基础,彰显了其术语翻译的中国哲学特色,凸显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现代意义,体现了《中庸》对中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重要性,并展示了丰硕的儒学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庸》 注释 哲学建构 典籍翻译
下载PDF
《孝经》安乐哲译本译者行为研究
2
作者 陆贇 彭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安乐哲的《孝经》译本需要一分为二来对待。一方面,他完成了高质量的新译本,对于原文的理解更加准确,译文的表达更加通顺,也淡化了旧译本中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他倡导的角色伦理学其实是用西方哲学的理念来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并不能代... 安乐哲的《孝经》译本需要一分为二来对待。一方面,他完成了高质量的新译本,对于原文的理解更加准确,译文的表达更加通顺,也淡化了旧译本中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他倡导的角色伦理学其实是用西方哲学的理念来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并不能代表《孝经》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孝经》 角色伦理 译者行为
下载PDF
“第三极文化”与安乐哲的中国哲学典籍译介和传播
3
作者 郑建宁 金王菲 王姝婷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67-272,324,共7页
“第三极文化”是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与绍武先生提出的中国文化发展理念,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并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美国比较哲学家与汉学家安乐哲是“第三极文化”理念的响应者、倡导者与践行者,他通过思想阐释、典籍英译、文化... “第三极文化”是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与绍武先生提出的中国文化发展理念,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并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美国比较哲学家与汉学家安乐哲是“第三极文化”理念的响应者、倡导者与践行者,他通过思想阐释、典籍英译、文化传播等途径为“第三极哲学文化”的重新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出,优化共生体系的“和”概念是“第三极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关系构成的人的理念。安乐哲英译中国典籍是为了让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使用阐释域境、术语表、中国学者注解、中西译者合译等方式努力纠正西方读者的误读。此外,他还出版中国哲学阐释著作、类比西方哲学概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并指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不能急功近利,应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极文化 第三极哲学文化 安乐哲 典籍英译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副文本视域下《道德经》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安乐哲译本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易红波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20-625,共6页
副文本的合理运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安乐哲在《道德经》译本中将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正文本翻译前,通过副文本阐述译者重译典籍的因由、目的、底本的选择以及哲学语境的建构;翻译中,阐明译者“中国式叙述... 副文本的合理运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安乐哲在《道德经》译本中将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正文本翻译前,通过副文本阐述译者重译典籍的因由、目的、底本的选择以及哲学语境的建构;翻译中,阐明译者“中国式叙述”的翻译策略、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建构以及读者服务意识;翻译后,再现道家哲学语境,并彰显译者的翻译惯习。译者发挥主体性利用副文本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多重语境,不仅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副文本 译者主体性 安乐哲
下载PDF
另辟蹊径,以哲释孔:安乐哲的孔子研究
5
作者 郭院林 李莉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5-23,共9页
安乐哲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其孔学研究另辟蹊径,独具创新视角。安乐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从比较哲学角度阐释孔子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情境主义、“零售式类比”等研究方法,从而力求重新定位儒家思想... 安乐哲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其孔学研究另辟蹊径,独具创新视角。安乐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从比较哲学角度阐释孔子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情境主义、“零售式类比”等研究方法,从而力求重新定位儒家思想文化。从安乐哲有关孔子形象、孔子思想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总结其孔子研究特点,为儒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孔子 比较哲学 儒学研究
下载PDF
从芬格莱特到安乐哲——孔子仁学研究的突破与发展
6
作者 李莉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5-83,共9页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而有关孔子仁学的研究也成为了西方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从外在行为特征角度出发来反对西方用“心理主义”视角解释孔子思想,同时突破性提出以“礼”为切入点来阐释“仁”的丰富内涵...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而有关孔子仁学的研究也成为了西方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从外在行为特征角度出发来反对西方用“心理主义”视角解释孔子思想,同时突破性提出以“礼”为切入点来阐释“仁”的丰富内涵。而安乐哲则部分承袭了芬格莱特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仁”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焦点—场域”等研究理论,使得美国汉学对于孔子仁学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芬格莱特 安乐哲 突破与发展
下载PDF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国际译评反思 被引量:6
7
作者 谭晓丽 吕剑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7,共7页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在国内大受好评,被誉为"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翻译。但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究竟拥有多少热情的读者却不得而知。有影响力的国际译评主导着欧美文化语境中跟阅读翻译作品相关的舆论,影响并形塑着目标读者...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在国内大受好评,被誉为"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翻译。但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究竟拥有多少热情的读者却不得而知。有影响力的国际译评主导着欧美文化语境中跟阅读翻译作品相关的舆论,影响并形塑着目标读者的阅读选择、阐释策略与价值判断。文章旨在通过论述安乐哲译作的国际译评,并结合译作的网评、销售数字及相关评价,全面分析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并以此为个案来探讨如何改善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质量及其域外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国际译评 接受 影响
下载PDF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读者接受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吕剑兰 谭晓丽 郎勇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18-121,共4页
通过对亚马逊图书网上英语读者评价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在英语国家的接受情况较好,并由此提出翻译选材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内容的期待和需求、翻译文本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语言的审美需求、哲学典籍的翻译应既... 通过对亚马逊图书网上英语读者评价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在英语国家的接受情况较好,并由此提出翻译选材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内容的期待和需求、翻译文本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语言的审美需求、哲学典籍的翻译应既有哲学深度又通俗易懂和负责译本发行的出版社的选择相当重要等观点,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学者翻译及传播中国哲学提供借鉴,促进中国哲学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国哲学典籍 英译 接受 启示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论语》英译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际惠 屠国元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美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安乐哲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论语》等中国哲学著作进行诠释和翻译,试图从本质上了解中国文化。安乐哲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和诠释翻译观,以及其在《论语》译本中的异化策略对我们今天从事翻译研究及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启... 美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安乐哲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对《论语》等中国哲学著作进行诠释和翻译,试图从本质上了解中国文化。安乐哲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和诠释翻译观,以及其在《论语》译本中的异化策略对我们今天从事翻译研究及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论语》 哲学阐释 翻译
下载PDF
会通中西的文化阐释——以安乐哲、罗思文英译《论语》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谭晓丽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65,共5页
安乐哲和罗思文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带有反对西方通过宣扬其哲学和宗教的普世性来实现文化全球化的初衷,具有鲜明的后结构主义翻译特色:阐释与音译并举、创造与模仿并存、颠覆与流畅共在。本文以两人的《论语》英译本为例,指出安氏、罗... 安乐哲和罗思文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带有反对西方通过宣扬其哲学和宗教的普世性来实现文化全球化的初衷,具有鲜明的后结构主义翻译特色:阐释与音译并举、创造与模仿并存、颠覆与流畅共在。本文以两人的《论语》英译本为例,指出安氏、罗氏译经,着眼于儒学中人的社会性以及汉思维的关联性、过程性;广引中西哲学言论,为译者观点服务;创造性诠释、表达译者关怀;译笔流畅,展现经典魅力。他们的翻译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罗思文 《论语》 哲学典籍英译 文化翻译
下载PDF
“清扫通向中国的道路”——郝大维和安乐哲的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试探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耘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156,共11页
本文以美国学者郝大维和安乐哲合作撰写的"中西思想比较三部曲"为中心,对其比较文化方法论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文章首先将郝、安心目中若干亟需"清扫"的障碍归为四类并予以概要的阐述与诠释,然后对其"... 本文以美国学者郝大维和安乐哲合作撰写的"中西思想比较三部曲"为中心,对其比较文化方法论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文章首先将郝、安心目中若干亟需"清扫"的障碍归为四类并予以概要的阐述与诠释,然后对其"新实用主义"之文化比较观进行了内涵归纳,又在中西两种不同"问题框架"的相互对照下,对郝大维、安乐哲所谓中西文化的"决定性因素"以及"语境化方式"的独特蕴涵均予以细致的分疏与论析。结论指出,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的内部出现了试图弥补或联接思辨与现实、理性与感性或本体与表象之"本体论鸿沟"的强烈倾向并涌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郝、安的方法论,无疑受到了这些新思潮的感染,但同时他们又怀疑来自西方自身的"救治"是否真的有效,故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诠解,一方面固然表现出对于后现代思潮的汲取与利用,另一方面从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借鉴,却又能够看到其寄希望于东方来救治西方传统之"超越性偏至"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大维 安乐哲 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 问题框架 语境化方式
下载PDF
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道德经》译本——论安乐哲《道德经》英译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觉敏 孔艳 《云梦学刊》 2012年第5期21-24,共4页
Tao Te Ching"Making This Life Significant"——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是比较哲学家安乐哲对《道德经》的英译,《道德经》英译本很多,但安乐哲译本具有独特的比较哲学视角。他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重视道家哲学中的... Tao Te Ching"Making This Life Significant"——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是比较哲学家安乐哲对《道德经》的英译,《道德经》英译本很多,但安乐哲译本具有独特的比较哲学视角。他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重视道家哲学中的关联性思维(correlative think)等特点,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发现道家修己成人的特点。在翻译时,他把这种认识融入到具体词汇语句的翻译中,强调从道家哲学自身特点出发,这一倾向体现在其翻译上,即是注重关键词语的翻译、多动名词、注重语言的模糊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道德经》 翻译 反西方文化中心
下载PDF
原作思维与译作语言——安乐哲、罗思文《论语》哲学英译的陈述方式 被引量:6
13
作者 谭晓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96,共5页
安乐哲和罗思文将《论语》视为与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的哲学文本,欲在其《论语》英译中体现原作异于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这种翻译目的和特点表现在译者的谴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中。为表达汉语思维的过程性、事件性和审美逻辑,译者大量使... 安乐哲和罗思文将《论语》视为与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的哲学文本,欲在其《论语》英译中体现原作异于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这种翻译目的和特点表现在译者的谴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中。为表达汉语思维的过程性、事件性和审美逻辑,译者大量使用了英语的"过程性"词汇、动词和动名词结构,并尽少采用因果意味较强的逻辑关联语。译本的语言特色不仅反映了汉语思维的独特性,也在表现汉英思维差异和运用通顺英语之间取得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论语 哲学翻译
下载PDF
安乐哲比较哲学方法论简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温海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3,共7页
本文探讨安乐哲的比较哲学方法论。安乐哲的中心问题意识是纠正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西方哲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误读,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意识,他的学术事业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西方传统对中国哲学的误读,另一个是向西方哲学界论证和宣传中国哲学的... 本文探讨安乐哲的比较哲学方法论。安乐哲的中心问题意识是纠正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西方哲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误读,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意识,他的学术事业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西方传统对中国哲学的误读,另一个是向西方哲学界论证和宣传中国哲学的深刻内涵。其理论主旨是通过三个学术研究系列来体现的,即中国哲学经典翻译系列、中国哲学思想评论系列、中文与英文的中西比较论文系列。这几个研究系列都基于四大理论资源:港台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解读,西方的汉学训练,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资源,以及当代中西比较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在此本文分别论述他的比较哲学方法论的各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比较哲学 中国哲学 方法论 中心问题意识
下载PDF
儒家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与李明辉、安乐哲和萧阳商榷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0-141,共12页
随着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复兴,无论是在英语世界还是在中文世界,不少学者都试图论证儒家伦理学也是一种美德伦理学。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持异议的学者,如南乐山(Robert Neville)、李明辉、安乐哲(Roger Ames)和萧阳等,认为不能将... 随着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复兴,无论是在英语世界还是在中文世界,不少学者都试图论证儒家伦理学也是一种美德伦理学。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持异议的学者,如南乐山(Robert Neville)、李明辉、安乐哲(Roger Ames)和萧阳等,认为不能将儒家伦理学刻画成美德伦理学。虽然争论儒家伦理学是不是一种类似于西方哲学中某种历史形态的美德伦理学(如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或者休谟主义的、或者实用主义的)本身并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把美德伦理学看作是一种理想的伦理学形态,并与同样作为理想形态的其他伦理学(如义务论和后果论)相区分,然后再讨论儒家伦理学是否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则具有一定意义。在这种意义上,美德伦理学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健康的、没有缺陷的、真正的即好的人的问题,而伦理学的所有其他问题,包括什么是对的行动的问题和什么是恰当的道德原则的问题,都是从这个首要的问题中推演出来的。就此而言,我们确实可以合理地将儒家伦理学,如果不是作为历史形态的伦理学,至少是作为理想形态的伦理学,看作是一种美德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李明辉 安乐哲 萧阳
下载PDF
文化比较的思想误区--兼评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 被引量:5
16
作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比较乃是一百年来的学术焦点,迄今仍有热烈讨论。文化比较有着多种多样的具体模式,但大体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文化比较者均将东、西方对立起来加以比较,将二者分别推向两个相反的文化极端,构成人为的而非自然的对峙状态...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比较乃是一百年来的学术焦点,迄今仍有热烈讨论。文化比较有着多种多样的具体模式,但大体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文化比较者均将东、西方对立起来加以比较,将二者分别推向两个相反的文化极端,构成人为的而非自然的对峙状态,在这个对峙的基础上进而给予定义、分析与价值判断。这种人为的对立状态造成了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思想误区。从历史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两极化"的错误思想贯穿了百年来的文化比较工作。由于"两极化"的文化比较研究属于人为的思想框架,并不代表各个文化之间的现实情况,所以此种思想模式造成很大的误导,不利于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与比较研究。两极化思维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学现象,文化比较中的两极化思维,有其认识论根源。近年来流行于世的"儒家角色伦理"这一学说,充分地体现了此种思想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比较 两极化思维 儒家思想 “角色伦理” 安乐哲
下载PDF
古汉语“过程语言”论: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汉语观及翻译实践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素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242-246,共5页
以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为例,指出这些引起争议的英译是在过程哲学观照下的哲学解读和文化诠释,这种翻译可称为"过程论翻译"。为凸显古汉语的"过程"特征,安乐哲在典籍翻译实践中采用了"意象叠加法... 以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为例,指出这些引起争议的英译是在过程哲学观照下的哲学解读和文化诠释,这种翻译可称为"过程论翻译"。为凸显古汉语的"过程"特征,安乐哲在典籍翻译实践中采用了"意象叠加法""通假关联法"和"多重转喻法"等过程论方法,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增加了新的思想资源。但安乐哲的古汉语过程论翻译实践与过程哲学观之间有矛盾之处,仍残留传统分析哲学的同一性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安乐哲 过程语言 关联思维 意象叠加 通假关联 多重转喻
下载PDF
“时”视域下孔子形象透视——兼论安乐哲《论语》英译本中的孔子形象塑造 被引量:2
18
作者 饶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76,90,共7页
孔子在《易传》中对“时”的重视及《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举止等皆体现“时”观念在孔子仁礼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带着自然与道德双重指向,在动静变易中呈现为“四时、时机、时命、时中”四层意蕴。安乐哲与罗思文希望探索一种更符合... 孔子在《易传》中对“时”的重视及《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举止等皆体现“时”观念在孔子仁礼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带着自然与道德双重指向,在动静变易中呈现为“四时、时机、时命、时中”四层意蕴。安乐哲与罗思文希望探索一种更符合中国哲学韵味的《论语》解读和翻译方法,但由于对“时”把握的不充分性,其译本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本文在尝试构建“时”的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四时、时机、时命、时中”四个层面透视原典中的孔子形象,分析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英译本中孔子形象塑造的偏差,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安乐哲 “时” 孔子形象 翻译研究
下载PDF
安乐哲过程哲学翻译思想研究——以安译《中庸》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67-70,共4页
以安乐哲英译《中庸》为例,分析了安乐哲的过程哲学翻译思想,探索他的翻译对象、翻译理论预设、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安乐哲通过比较哲学的方法发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比中西哲学,并用过程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诠释中... 以安乐哲英译《中庸》为例,分析了安乐哲的过程哲学翻译思想,探索他的翻译对象、翻译理论预设、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安乐哲通过比较哲学的方法发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比中西哲学,并用过程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诠释中国典籍以凸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性。安乐哲对中国典籍的哲学性诠释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构架了桥梁,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庸》英译 过程哲学 中西哲学
下载PDF
比较哲学视域中的庄子哲学——以郝大维、安乐哲为对象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12-116,共5页
汉学家郝大维、安乐哲运用比较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庄子哲学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他们发现在"自我"、"真"、"道"或"天"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上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存在深层次的差异,这些差... 汉学家郝大维、安乐哲运用比较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庄子哲学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他们发现在"自我"、"真"、"道"或"天"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上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存在深层次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则是中西方哲学在世界观、思维模式上的不同预设。以"比较哲学"的视野研究庄子哲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西方的概念和框架束缚庄子哲学的缺陷,即从中国哲学本身来理解中国哲学,但是这种研究理论和方法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它过分强调双方差异性,过于重视比较哲学理论的构建,而把《庄子》文本的细读置于次要地位,使庄子哲学本身丰富的内涵和面向被人为限定了。依此看,中西方哲学的交流尚需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比较哲学 庄子 郝大维 安乐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