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经鼻咽导管窒息氧合技术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麻腭咽成形术的重度OSAHS患者80例,男6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BMI 30~42 kg/m^2,ASAⅠ或Ⅱ级,...目的评价经鼻咽导管窒息氧合技术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麻腭咽成形术的重度OSAHS患者80例,男6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BMI 30~42 kg/m^2,ASAⅠ或Ⅱ级,改良Mallampati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经鼻咽导管窒息氧合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全凭静脉诱导方案,诱导后模拟长时间气管插管。N组意识消失后置入鼻咽导管,确认可以面罩通气,给予肌松药待肌松效果满意后置入喉镜暴露声门结构,并在此时开始经鼻咽导管给予15 L/min湿化纯氧。C组常规麻醉诱导,肌松效果满意后置入喉镜暴露声门结构。记录两组停止面罩通气时的呼气末氧浓度(C ET O 2)、面罩通气停止后SpO 2达到的最低值、插管后开始通气时的P ET CO 2。记录患者无通气安全时间(停止面罩通气至患者SpO 2降至95%的时间),插管后开始通气至SpO 2恢复至100%时间。记录术后24 h鼻腔出血、牙齿损伤、咽喉痛、声音嘶哑、口咽出血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N组面罩通气停止后SpO 2达到的最低值明显升高(P<0.05),插管后开始通气时的P ET CO 2明显升高(P<0.05),无通气安全时间明显延长(P<0.05),插管后开始通气至SpO 2回复至100%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面罩通气停止时的C ET 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鼻腔出血、牙齿损伤、咽喉痛、声音嘶哑、口咽出血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咽导管窒息氧合技术安全、简便,可以延长重度OSAHS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间,提高其全麻诱导的安全性。展开更多
无通气安全时限(duration of non-hypoxic apnoea)是指全麻诱导期麻醉医师进行气管插管的安全时间。对历年来无通气安全时限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既往研究发现无通气安全时限受到患者体重及诱导时通气方式、体位、人工气道工具等因素的...无通气安全时限(duration of non-hypoxic apnoea)是指全麻诱导期麻醉医师进行气管插管的安全时间。对历年来无通气安全时限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既往研究发现无通气安全时限受到患者体重及诱导时通气方式、体位、人工气道工具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在如何延长全麻诱导期无通气安全时限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展开更多
吸氧去氮也称作预充氧,是指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呼出肺内的氮气,最大限度的替代肺内的氮气,从而增加氧储备,目的是延长无通气期安全时限,为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赢得更多的时间。无通气期安全时限是指停止通气后指尖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吸氧去氮也称作预充氧,是指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呼出肺内的氮气,最大限度的替代肺内的氮气,从而增加氧储备,目的是延长无通气期安全时限,为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赢得更多的时间。无通气期安全时限是指停止通气后指尖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降至90%以下所用的时间。无通气期安全时限判断的依据是氧解离曲线,根据氧解离曲线,血氧分压>60 mm Hg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90%,此时血液的携氧能力较好,能为组织提供足够的氧气,不会发生低氧血症。在有效的吸氧去氮前提下,全麻患者可以耐受更长的无通气时间,对于通气困难、插管困难、肥胖、老年人、小儿、肺部疾病等患者有着非常明确的使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对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Ⅰ到Ⅱ级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根据全麻醉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_(2)),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4...目的探索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对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Ⅰ到Ⅱ级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根据全麻醉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_(2)),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FIO_(2)=1,n=20)、B组(FIO_(2)=0.8,n=20)、C组(FIO_(2)=0.6,n=20)、D组(FIO_(2)=0.4,n=20)。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均由三位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完成,由助手进行气体浓度调整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及相关指标的观察记录。各组气管插管操作完成后均不予通气,直至SPO_(2)降至90%。在气管插管未完成时SPO_(2)降至90%以下,则认定为失败病例。记录失败病例数,无通气安全时限(即无通气状态下SPO_(2)≥90%的持续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长。结果各组均无失败病例,无通气安全时限分别为A组(493.5±172.8)s,B组(380.9±93.7)s,C组(276.3±103.2)s,D组(160.3±54.8)s,气管插管时长分别为(38.4±9.8)s,(32.8±7.5)s,(36.8±9.0)s,(35.9±10.3)s。无通气安全时限和气管插管时长的99%置信区间分别为A组(382.9,604.0)s、(32.1,44.6)s,B组(320.9,440.9)s、(27.9,37.6)s,C组(210.2,342.2)s、(31.0,42.5)s,D组(125.3,195.3)s、(29.3,42.5)s。各组的无通气安全时限均显著大于气管插管时长(P<0.01)。四组间的气管插管时长的差异以及气管插管完成时SpO_(2)≥90%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全麻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为40%即可提供充足的无通气安全时限以便完成气管插管。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经鼻咽导管窒息氧合技术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麻腭咽成形术的重度OSAHS患者80例,男6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BMI 30~42 kg/m^2,ASAⅠ或Ⅱ级,改良Mallampati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经鼻咽导管窒息氧合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全凭静脉诱导方案,诱导后模拟长时间气管插管。N组意识消失后置入鼻咽导管,确认可以面罩通气,给予肌松药待肌松效果满意后置入喉镜暴露声门结构,并在此时开始经鼻咽导管给予15 L/min湿化纯氧。C组常规麻醉诱导,肌松效果满意后置入喉镜暴露声门结构。记录两组停止面罩通气时的呼气末氧浓度(C ET O 2)、面罩通气停止后SpO 2达到的最低值、插管后开始通气时的P ET CO 2。记录患者无通气安全时间(停止面罩通气至患者SpO 2降至95%的时间),插管后开始通气至SpO 2恢复至100%时间。记录术后24 h鼻腔出血、牙齿损伤、咽喉痛、声音嘶哑、口咽出血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N组面罩通气停止后SpO 2达到的最低值明显升高(P<0.05),插管后开始通气时的P ET CO 2明显升高(P<0.05),无通气安全时间明显延长(P<0.05),插管后开始通气至SpO 2回复至100%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面罩通气停止时的C ET 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鼻腔出血、牙齿损伤、咽喉痛、声音嘶哑、口咽出血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咽导管窒息氧合技术安全、简便,可以延长重度OSAHS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间,提高其全麻诱导的安全性。
文摘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持续气道内正压能否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
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CPA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后患者均不进行辅助或控制通气,诱导前2min开始面罩吸入纯氧,CPAP组采用CPAP 6cmH2O,C组为0cmH2O。诱导插管,记者无通气安全时限(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0%)后再机械通气。记录入室后(T1)、诱导后(T2)、插管后(T3)、SpO2降至90%时(T90)的血压(mmHg),心率(b/m);分别于吸氧2min时(Tx)、SpO2降至90%时(T90)抽血行血气分析,术中观察胃胀气情况。
结果:CPAP组无通气安全时限为(561.1±142.3)s,C组为(462.0±136.1)s(P〈0.05)。动脉血气两组吸氧2min时CPAP组PaO2显着高于C组(505.7±73.8 vs 448.1±79.5mmHg,P〈0.05);两组SpO2降至90%时(T90)的PaCO2 CPAP组显着高于C组(67.1±7.5 vs 61.5±6.8mmHg,P〈0.05)。两组心率,血压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两组的胃胀气无差异。
结论:全麻诱导期应用CPAP,可以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
文摘无通气安全时限(duration of non-hypoxic apnoea)是指全麻诱导期麻醉医师进行气管插管的安全时间。对历年来无通气安全时限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既往研究发现无通气安全时限受到患者体重及诱导时通气方式、体位、人工气道工具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在如何延长全麻诱导期无通气安全时限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文摘吸氧去氮也称作预充氧,是指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呼出肺内的氮气,最大限度的替代肺内的氮气,从而增加氧储备,目的是延长无通气期安全时限,为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赢得更多的时间。无通气期安全时限是指停止通气后指尖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降至90%以下所用的时间。无通气期安全时限判断的依据是氧解离曲线,根据氧解离曲线,血氧分压>60 mm Hg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90%,此时血液的携氧能力较好,能为组织提供足够的氧气,不会发生低氧血症。在有效的吸氧去氮前提下,全麻患者可以耐受更长的无通气时间,对于通气困难、插管困难、肥胖、老年人、小儿、肺部疾病等患者有着非常明确的使用价值。
文摘目的探索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对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Ⅰ到Ⅱ级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根据全麻醉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_(2)),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FIO_(2)=1,n=20)、B组(FIO_(2)=0.8,n=20)、C组(FIO_(2)=0.6,n=20)、D组(FIO_(2)=0.4,n=20)。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均由三位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完成,由助手进行气体浓度调整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及相关指标的观察记录。各组气管插管操作完成后均不予通气,直至SPO_(2)降至90%。在气管插管未完成时SPO_(2)降至90%以下,则认定为失败病例。记录失败病例数,无通气安全时限(即无通气状态下SPO_(2)≥90%的持续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长。结果各组均无失败病例,无通气安全时限分别为A组(493.5±172.8)s,B组(380.9±93.7)s,C组(276.3±103.2)s,D组(160.3±54.8)s,气管插管时长分别为(38.4±9.8)s,(32.8±7.5)s,(36.8±9.0)s,(35.9±10.3)s。无通气安全时限和气管插管时长的99%置信区间分别为A组(382.9,604.0)s、(32.1,44.6)s,B组(320.9,440.9)s、(27.9,37.6)s,C组(210.2,342.2)s、(31.0,42.5)s,D组(125.3,195.3)s、(29.3,42.5)s。各组的无通气安全时限均显著大于气管插管时长(P<0.01)。四组间的气管插管时长的差异以及气管插管完成时SpO_(2)≥90%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全麻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为40%即可提供充足的无通气安全时限以便完成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