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卢萍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39-43,共5页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公园建设是落实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是直接且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2007年以来,安徽省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迅速,对有效保...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公园建设是落实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是直接且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2007年以来,安徽省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迅速,对有效保护全省湿地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安徽省湿地资源和湿地公园的现状,指出了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保护 湿地公园 安徽湿地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安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1
2
作者 卢琳琳 顾长明 《野生动物》 2012年第3期172-175,共4页
安徽湿地资源具有面积大、类型多、分布不均、水系发达、水质差别大和生物物种丰富等特点。安徽湿地保护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湖泊围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过度渔猎、江湖隔绝、生物入侵、基建和城市化对湿地保... 安徽湿地资源具有面积大、类型多、分布不均、水系发达、水质差别大和生物物种丰富等特点。安徽湿地保护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湖泊围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过度渔猎、江湖隔绝、生物入侵、基建和城市化对湿地保护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在详细分析安徽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完善法规、加强科研宣教、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湿地监测网络、增加资金投入等一系列全面推进安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湿地 保护现状 对策
下载PDF
湿地文化在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三汊河湿地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翟天然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4-88,共5页
近些年,随着“民宿热”的兴起,鳞次栉比的民宿形态也在竞争中不断被催生,其中具有乡野逸趣的主题性的民宿最受人们欢迎,成为了现代人追求野趣、远离尘嚣的最佳去处。本文主要研究湿地地域特色在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试图研究分... 近些年,随着“民宿热”的兴起,鳞次栉比的民宿形态也在竞争中不断被催生,其中具有乡野逸趣的主题性的民宿最受人们欢迎,成为了现代人追求野趣、远离尘嚣的最佳去处。本文主要研究湿地地域特色在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试图研究分析出两者的关系。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如何将湿地特色等融合进民宿的空间中去,通过对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特色、人文风俗习惯进行提炼归纳,分析总结出湿地地域特色在民宿空间的表现形式,寻找案例进行举例论证,研究主题性民宿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总结并提出了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营造策略,尝试为主题性民宿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 地域特色 湿地文化 空间设计
下载PDF
浅议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
4
作者 刘晓飞 《南方农业》 2023年第4期231-233,257,共4页
湿地保护修复是确保湿地生态价值的关键。湿地公园建设对湿地环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实现受损湿地的修复,维持湿地环境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形成科学完善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明确... 湿地保护修复是确保湿地生态价值的关键。湿地公园建设对湿地环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实现受损湿地的修复,维持湿地环境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形成科学完善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明确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原则,提出通过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管控湿地外来物种、开展湿地环境全面监测、加强重点湿地规划保护、营造鸟类繁殖栖息环境、设置警示牌和生态围栏、河道保护及恢复措施、湿地修复与文化结合及加强湿地原始生态建设等措施进行湿地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保护 湿地修复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下载PDF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被引量:9
5
作者 简兴 王松 +4 位作者 翟晓钰 蔡阳阳 王喻 潘志飞 甘志承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1-518,共8页
为了揭示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差异,于2017年7月16日,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沼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沼泽、由天然沼泽开垦的分别耕种了3 a和30 a的... 为了揭示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差异,于2017年7月16日,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沼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沼泽、由天然沼泽开垦的分别耕种了3 a和30 a的耕地、果园和林地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6.99 g/kg、124.42 mg/kg、119.44 mg/kg和0.55 g/kg,耕种了3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6.31 g/kg、98.64 mg/kg、24.91 mg/kg和0.22 g/kg,耕种了30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9.22 g/kg、173.40 mg/kg、84.78 mg/kg和0.40 g/kg,果园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31 g/kg、93.28 mg/kg、55.08 mg/kg和0.20 g/kg,林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64 g/kg、109.00 mg/kg、53.96 mg/kg和0.14 g/kg;天然沼泽开垦为耕地耕种了3 a后,表层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著降低,耕种了30 a后,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