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安徽齐云山在地化营建
1
作者 吴会 金荷仙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2,共6页
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 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在地化风景营建分析。结果表明:(1)齐云山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天路历程”时代特征,但也存在“九里十三亭”这类特殊地段,同时还因山岳较武当山、泰山等海拔较低而更倾向于通过横向逶迤布置不同空间序列及山体断裂抬升等来达到“天路”意境;(2)在地域习俗及山岳特色地质地貌的影响下,齐云山将范式内的具体景观空间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在地化,世俗空间以依山势连续有规律构建的名山建设孤例“九里十三亭”和居高临崖、民商融合的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为主,承担世俗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山岳的神圣性;神圣空间除道教名山一般具有的从“无”到“有”营建的宫观祠庵外,主要包括自然地景神圣化后形成的3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和各类峰石神物,着重利用从“自然场所”到“自然圣所”的空间转换来实现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道教名山 风景范式 安徽齐云山 规划布局 景观空间
下载PDF
安徽齐云山恐龙蛋化石的显微结构和拉曼光谱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情 姜琴 +3 位作者 邢立达 安燕飞 侯捷 胡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143-2148,共6页
安徽齐云山恐龙蛋化石为最新发现,为研究恐龙蛋壳形成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资料。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了齐云山恐龙蛋蛋壳的内部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齐云山恐龙蛋壳的主要组成为方解石和有机基质,其次还包括... 安徽齐云山恐龙蛋化石为最新发现,为研究恐龙蛋壳形成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资料。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了齐云山恐龙蛋蛋壳的内部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齐云山恐龙蛋壳的主要组成为方解石和有机基质,其次还包括少量的石英、蛋白石、白云母、白云石、海绿石和针铁矿,成因归属于矿质填充作用和碳化作用。偏光显微结构特征显示,原生方解石和次生方解石呈明暗交替的文象结构。原生方解石结晶较差,为蛋壳成岩石化的产物,次生方解石结晶较好,其中可见少量的石英。拉曼测试原生方解石和次生方解石的主要特征峰均位于1 087,282,713和155cm^(-1)附近,但次生方解石比原生方解石的特征拉曼峰散射强度更强,结晶程度更高,颗粒更粗大,与镜下观察结果一致。有机基质微晶振动和晶面内C—C伸缩振动的拉曼峰分别位于1 360和1 600cm^(-1)附近。466,209,130,357和404cm^(-1)附近的拉曼峰为石英的特征峰。此外,898,629,1 458,654和481cm^(-1)附近的特征峰分别代表蛋白石、白云母、白云石、海绿石和针铁矿,表明围岩中的矿物质已通过蛋壳气孔或裂隙进入其内部。该结论为研究恐龙蛋壳化石的矿物成因和赋存层位的沉积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结构 拉曼光谱 恐龙蛋 安徽齐云山
下载PDF
安徽齐云山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足迹点沉积环境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情 邢立达 +3 位作者 王晓丽 潘正华 胡毅 路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06-1513,共8页
安徽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群是目前中国晚白垩世保存最好的恐龙足迹群之一,对其沉积环境的研究为恢复白垩纪末期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证据。研究区足迹全部为兽脚类凸型足迹,与无脊椎动物遗迹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Scoyenia sp.保... 安徽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群是目前中国晚白垩世保存最好的恐龙足迹群之一,对其沉积环境的研究为恢复白垩纪末期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证据。研究区足迹全部为兽脚类凸型足迹,与无脊椎动物遗迹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Scoyenia sp.保存在一起,指示陆相沉积中的浅水沉积。通过薄片鉴定,足迹层位主要为岩屑砂岩,其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度4个粒度参数特征与典型的河相砂一致;粒级分布直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及散点图表明,足迹层位从下到上颗粒逐渐变细,水动力条件变弱,沉积环境由河床沉积转变为边滩沉积。综上,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点沉积环境为大型曲流河沉积,足迹保存在边滩沉积的下部,是白垩纪末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兽脚类恐龙动物群的水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晚白垩世 兽脚类足迹点 安徽齐云山
下载PDF
宋至清代诗词中齐云山景观要素及典型景观时间演化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会 金荷仙 《园林》 2023年第11期98-104,共7页
宋至清代齐云山相关的大量诗词极大地突显了齐云山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学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山岳的核心景观、典型形象及历史变迁。在人工整理统计齐云山历代诗词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定性与定量(典型景观指数、景观典型性指数... 宋至清代齐云山相关的大量诗词极大地突显了齐云山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学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山岳的核心景观、典型形象及历史变迁。在人工整理统计齐云山历代诗词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定性与定量(典型景观指数、景观典型性指数、词云图等)方法对齐云山的文化环境、景观要素、典型景观时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诗人身份从“以本土道士、进士为主”扩展到各地官员、布衣诗人、戏曲家、书法家、地理学家等社会名士及佛教居士、道士,作者籍贯在地理分布上呈现“集中在东南区域并以徽州府为中心向周边府/路辐射”的发展特征;(2)山峰中类与云雾中类是齐云山最突出的景观元素,岩洞和风也较为明显,整体使得齐云山呈现“峰石林立、危崖耸峙、幽壑岩藏、云雾缭绕”的名山形象;(3)81处典型景观中,玄天太素宫、天门、珍珠簾分别是建筑及构筑物类、山岳类、水文类典型景观的焦点;(4)宋元时期,数量较少的山岳类典型景观奠定了齐云山发展的基础,明代数量、类型及典型性陡增的典型景观使得齐云山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山岳景观格局及较具特色的名山形象,而清代虽建筑及构筑物类典型景观数量骤减,但齐云山在山岳、水文类典型景观的支撑下依旧保持较为完整的景观格局及一定的影响力。研究不仅进一步明晰了齐云山的名山文化底蕴及景观格局营建历程,强调了齐云山的历史影响力,还为其他名山向着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山岳审美内涵挖掘和典型形象树立方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齐云山 诗词 文化环境 景观要素 典型景观 时间演化特征
下载PDF
明清齐云山香道景观序列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会 金荷仙 《风景园林》 2022年第6期135-140,共6页
道教踪迹始于唐代的安徽齐云山,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经过多方促进形成的满足信众朝山进香通行需求、观赏需求的香道,成为齐云山一个景观丰富的线性空间。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探寻促进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发展的3个主要社会性缘由:道... 道教踪迹始于唐代的安徽齐云山,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经过多方促进形成的满足信众朝山进香通行需求、观赏需求的香道,成为齐云山一个景观丰富的线性空间。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探寻促进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发展的3个主要社会性缘由:道教、徽商、香会。并通过古籍查阅、现场调研所得资料,以图文互证的方式,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终局4个空间演变阶段来研究齐云山香道的景观序列,揭示其各部分空间的景观特征及标志性景观背后表达的意蕴。由此,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道教名山的景观空间营造,对现代相关类型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明清 香道 空间演变 景观特征 景观意蕴 安徽齐云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