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牙根吸收情况比较
1
作者 刘思 宋丽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牙体长度,分析其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的差异以及切牙内收量与牙根吸收的相关性。方法: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选择60例拔牙病例,按面角不同分成三组,将其治疗前后...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牙体长度,分析其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的差异以及切牙内收量与牙根吸收的相关性。方法: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选择60例拔牙病例,按面角不同分成三组,将其治疗前后的CBCT数据分别导入Dolphin-Imaging 11.95软件,测量双侧上下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牙体长度以及上下切牙切缘和根尖的矢状向移动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左右两侧同名牙牙体长度无差异,治疗后三组牙根长度均减小(P<0.01),上颌中切牙牙体长度高角组减小的最大,依次为均角和低角组(P<0.01)。上下切牙切缘和根尖内收量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上颌中切牙根尖内收量与牙体长度的减少量成正相关,三组相关性分别为低角组0.663、高角组0.618、均角组0.635(均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牙合]畸形 骨面型 牙根吸收 拔牙矫治
下载PDF
自锁托槽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对患者VAS评分及舒适度的影响
2
作者 王学玉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2期175-177,181,共4页
目的分析自锁托槽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盘州市中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 目的分析自锁托槽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盘州市中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自锁托槽矫治疗)与对照组(30例,行传统金属托槽矫正器治疗)。比较两组的矫正优良率、VAS评分、舒适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矫正优良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可显著提升矫正优良率,改善VAS评分,提高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锁托槽 矫治 安氏类1分类[牙合] 视觉模拟评分法 舒适度
下载PDF
采用锥形束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博文 王艳民 +3 位作者 宋芳 刘敏 段莹 周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0-614,共5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安氏类1分类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Tip-Edge技术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晓君 姚霜 +1 位作者 杨霜 张琼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 观察Tip_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类 1分类错的效果。方法 对 13例平均年龄为 2 4 3岁的成年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采用Tip_Edge技术进行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主要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评价其治疗效果 ... 目的 观察Tip_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类 1分类错的效果。方法 对 13例平均年龄为 2 4 3岁的成年安氏Ⅱ类 1分类患者采用Tip_Edge技术进行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主要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评价其治疗效果 ,并探讨Tip_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安氏Ⅱ类 1分类错的机制。结果  13例患者经平均疗程为 16 2个月的治疗后 ,均获良好的覆、覆盖及中性磨牙关系 ,侧面形也得到明显的改善。X线头影测量显示 ,患者治疗后的上下中切牙切缘距AP线的距离分别缩短 3 72mm、1 0 3mm ,覆盖减少 3 73mm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除下中切牙明显压低外 ,下磨牙还出现了一定量的伸长 (P <0 0 5 )。结论 Tip_Edge技术可通过差动机制作用于成人安氏Ⅱ类 1分类错患者的牙及牙槽骨 ,使之在维护牙周健康的同时快速而有效地达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Edge技术 矫治 成人 安氏类1分类错he X线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类错的软组织侧貌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赵艳红 王春玲 +2 位作者 刘东旭 魏福兰 朱鲲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软组织的侧貌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女性成年患者各28例,共84例,年龄18~23岁,平均20.3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软组织的侧貌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女性成年患者各28例,共84例,年龄18~23岁,平均20.3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一系列指标随着面高的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侧貌突度及上、下唇突度依次明显增大,而面下部深度逐渐由过深变浅,同时上下唇弧的弧度由大变小、弧形由深变浅、由过于弯曲趋于过直立,尤其是低角组颏唇沟过凹陷而高角组过平坦。结论: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软组织侧貌特征尤其是唇颏部形态有着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牙合) 软组织侧貌 垂直骨面型
下载PDF
功能矫形治疗对安氏Ⅱ~1类错畸形上气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卢海燕 董福生 +4 位作者 王好公 左艳萍 马文盛 陈文静 吴建(瓦令)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 -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 -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错he 畸形儿 上气道结构 功能矫治 舌骨 矫形治疗 正常 间隙 选用 移位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诊断指标的可靠性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东旭 张磊 +2 位作者 王春玲 张晓燕 郭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评价反映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13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20—28岁。拍摄自然头位(NHP)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一金属链悬于头颅前方,其在胶片上的影像作为确定真性水平面(... 目的评价反映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13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龄20—28岁。拍摄自然头位(NHP)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一金属链悬于头颅前方,其在胶片上的影像作为确定真性水平面(THP)的依据。X线头影测量项目包括ANB角、AB平面角、Wits值、AF-BF、AXB平面角、AB/SN4、AB/PP、AXD平面角、AD/SN、SGn/AB角、APDI角、FABA角、β角及A、B两点在THP上垂足间的距离(AB/HP)。计算各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测量结果按最小相关系数指标分类法行聚类分析。所有测量结果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各项指标除Wits值和SGn/AB角外多数呈高度相关性;聚类分析采用最小相关系数指标分类,结果按0.60水准分为5类。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除Wits和SGn/AB外其他11项指标均可作为上下颌基骨前后关系的评价指标。AB/SN4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ANB角、AB平面角、β角、AF-BF、AXB平面角、FABA角、AB/PP、APDI角等指标具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牙合) 基骨前后关系 X线头影测量 可靠性评价
下载PDF
两种矫治技术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尹雪莲 杨光 +2 位作者 王鹏 苏哲君 霍峰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712-716,共5页
目的:比较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正器(PASS)矫治技术与麦克劳林·贝内特·特雷维斯(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伴上、下牙列中度拥挤患者排齐阶段对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效果。方法:42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 目的:比较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正器(PASS)矫治技术与麦克劳林·贝内特·特雷维斯(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伴上、下牙列中度拥挤患者排齐阶段对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效果。方法:42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伴上、下牙列中度拥挤患者,分为观察组(PASS,n=16例)和对照组(MBT加口外弓或Nance弓或TPA治疗,n=26例),采用Dolphin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排齐后的头颅侧位片,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硬组织指标(∠SNA、∠SNB、∠ANB、∠U1-NA、U1-NA距、∠L1-NB、L1-NB距、∠U1-SN、∠L1-MP及∠MP-SN)和软组织指标(面型角∠FAC、鼻唇角∠NLA、上唇突度ULP及下唇突度LLP)。结果:观察组排齐阶段平均时间为(6. 2±2. 12)月,与对照组(5. 0±1. 86)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各软、硬组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排齐后∠U1-NA、U1-NA距、∠L1-NB、L1-NB距、∠U1-SN、∠L1-MP及ULP等小于对照组(P <0. 05),∠NLA则大于对照组(P <0. 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U1-NA、U1-NA距、∠L1-NB、L1-NB距、∠U1-SN、∠L1-MP、∠NLA及ULP等指标排齐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各软、硬组织指标排齐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PASS矫治技术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的排齐阶段不会造成前牙的唇倾,可高效、健康地促进牙齿排齐,且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面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畸形 安氏1类牙合畸形 PASS矫治技术 MBT直丝弓矫治技术 硬组织 软组织 排齐阶段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后口腔功能间隙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志河 吕丹 +2 位作者 周力 赵美英 宋锦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I)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后 ,随着颌关系改变 ,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 ,了解口腔功能间隙与牙颌畸形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0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患者 ,用功能矫治器 (FR I型 )矫治其...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I)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后 ,随着颌关系改变 ,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 ,了解口腔功能间隙与牙颌畸形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0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畸形患者 ,用功能矫治器 (FR I型 )矫治其错畸形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 ,研究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口腔功能间隙矢状断面面积增大 ,这是由于治疗后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高度、前上面高、前下面高和后面高均明显增加引起的。结论 :矫治后口腔功能间隙的增大有利于上下颌骨、齿槽骨的发育及口颌系统功能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错he 口腔功能间隙 功能矫治器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功能性矫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于彦君 杨陆一 +3 位作者 曹阳 朱宪春 徐春子 陈远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4-609,共6页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mm(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mm(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mm(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P<0.05),颏突度(Pos-TVL)增加2.89mm(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类1分类(牙合)畸形 Ricketts分析法 X线头影
下载PDF
安氏Ⅱ~1错软组织侧貌分析及软硬组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扬 任雅秋 冯翠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为探讨反映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软组织侧貌的特征性指标 ,根据侧位X线头颅定位片做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分析 ,并进行软组织间及软硬组织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软组织侧貌畸形主要集中在面下 1/ 3... 为探讨反映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软组织侧貌的特征性指标 ,根据侧位X线头颅定位片做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分析 ,并进行软组织间及软硬组织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软组织侧貌畸形主要集中在面下 1/ 3,唇部突出明显 ,上唇凸度及位置可以反映骨性上颌前突程度 ,而下唇明显增厚 ,对安氏Ⅱ1错牙合侧貌有一定代偿作用。面凸角、Z角、上唇基角及上唇 -审美平面距可综合应用 ,以评价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软组织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错he X线头影测量
下载PDF
安氏Ⅱ~1类错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壮荣 刘洋 +2 位作者 周云 晏燕 曹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76-79,85,共5页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1);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牙合] 牙弓形态 数字化牙颌模型
下载PDF
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错不同生长型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关系的头影测量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雨温 陈中 +2 位作者 许彦枝 周力 赵美英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4-577,共4页
目的了解生长发育期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探讨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生长型的颅面结构对气道的影响,为指导临床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高角型、平均型、低角型各30名,正常牙合30名,各组性别、年龄相匹配。12... 目的了解生长发育期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探讨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生长型的颅面结构对气道的影响,为指导临床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高角型、平均型、低角型各30名,正常牙合30名,各组性别、年龄相匹配。120名儿童均拍摄标准头位的X线部位侧位片,将安氏Ⅱ1高角型、平均型、低角型分别与正常牙合做比较,分析三种不同生长型的颅面结构对上气道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牙合比较,安氏Ⅱ1高角型、平均型均表现上气道狭窄,且高角型气道狭窄的部位更多,程度更明显。结论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生长型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牙合) 上气道 X线头影测量 高角型 平均型 低角型 生长发育期 颅面结构
下载PDF
不对称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蔚 陈荣敬 +3 位作者 潘晓岗 于泉 胡铮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59-365,共7页
目的:分析不对称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3.6岁),根据不同的拔牙模式分为2组。实验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1颗... 目的:分析不对称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3.6岁),根据不同的拔牙模式分为2组。实验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1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对照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2组矫治前、后组内比较显示,颌骨测量项目NAPog角、SNA角、ANB角、MP-SN角均有显著差异;上、下前牙的倾斜度、突度除实验组的L1-MP角外均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测量项目中,上、下唇倾角,上唇厚度,上、下唇突度,上、下唇长度,Z角和鼻唇角均有显著差异,而下唇厚度、颏沟倾角无显著差异。2组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比较显示,仅L1-MP角、U1-L1角的变化量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对称拔牙矫治后,患者的上、下前牙均内收,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 拔牙 X线头影测量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后舌的形态、位置和舌骨位置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力 赵志河 +2 位作者 吕丹 赵美英 宋锦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Ⅰ )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矫治前后舌的形态、位置和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 :通过X线头影测量 ,分析个体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舌体形态有改变 ,随着口腔功能间隙增大 ,舌体在口腔内充盈度增大 ,... 目的 :探讨用功能矫治器 (FR Ⅰ )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 ,矫治前后舌的形态、位置和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 :通过X线头影测量 ,分析个体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舌体形态有改变 ,随着口腔功能间隙增大 ,舌体在口腔内充盈度增大 ,舌位置有前移趋势 ,舌尖位置靠前。舌骨位置在水平向前移 ,垂直向下降。结论 :进一步证实FR Ⅰ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原理之一是引导下颌向前 ,同时使舌体及颈部软组织向前改建 ,改善矢状不调的颌骨关系 ;同时矫治使口腔功能间隙增大 ,舌的形态随之改变 ,达到矫治下颌发育不足的Ⅱ类错畸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安氏类1分类错he 舌骨
下载PDF
自锁托槽联合微种植体和J钩矫治安氏Ⅱ~1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谭宇 赖文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2-785,共4页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联合微种植体支抗和头帽J钩矫治安氏Ⅱ~1错支抗磨牙及上颌切牙位置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40例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分为微种植体组和J钩组(n=20),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后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并且增强支抗,微种植体组联合...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联合微种植体支抗和头帽J钩矫治安氏Ⅱ~1错支抗磨牙及上颌切牙位置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40例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分为微种植体组和J钩组(n=20),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后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并且增强支抗,微种植体组联合微种植体支抗,J钩组联合头帽J钩,比较2组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矫治后,两组SNA°、SNB°、ANB°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SN-OP°都增大(P <0. 01),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微种植体组比J钩组上颌磨牙前移更少(1. 38 vs 2. 37) mm,伸长更少(0. 51 vs 2. 48) mm,上颌切牙内收更多(8. 16 vs 5. 23) mm(组间比较,P <0. 01)。J钩组上颌磨牙伸长,上颌切牙压低,SN-MP°平均增加1. 51°(P <0. 01)。结论:自锁托槽联合微种植体矫治安氏Ⅱ~1错与头帽J钩相比获得了更好的矢状向控制,临床上还应考虑生长型、平面倾斜度、覆覆盖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垂直向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锁托槽 微种植体 J钩 安氏^1[牙合]
下载PDF
Damon-Ⅲ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那宾 白雪芹 刘学恒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的装置,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不明显,垂直向有增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牙性指标均有变化,但略有不同。结论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均可快速高效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后牙支抗消耗较少,但是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使患者的前牙转距丧失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on-Ⅲ自锁托槽 安氏类1分类畸形 头影测量
下载PDF
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建霞 邓锋 +3 位作者 宋锦璘 张翼 范小平 秦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432-1435,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和正常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和正常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者(P<0.05)。结论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覆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运动 正常[牙合] 安氏^1类[牙合] 描记仪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及口外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史建陆 林艺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 目的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1)A、B组矫治前后覆、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1分类畸形 MBT技术 微型种植体支抗 口外弓支抗
下载PDF
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上气道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霜 刘晓君 +3 位作者 杨霜 杨苹 徐明 王文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对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 12例恒牙早期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 ,以牙弓夹板型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Tip 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 ,用图象数字化X线头颅定位摄片仪 ,于治... 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对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 12例恒牙早期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 ,以牙弓夹板型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Tip 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 ,用图象数字化X线头颅定位摄片仪 ,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定位片 ,对其中的上气道结构的各项测量项目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值作对比分析 ,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舌咽部的最小距离、喉部会厌至下咽壁距和后气道间隙等测量值分别较治疗前增大 2 .74mm、2 .2 9mm和 2 .3 4mm ,其变化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骨性鼻咽测量值、软腭至软腭后咽壁距也发生了有意义的增大 ;舌骨至下颌平面、眼耳平面和蝶鞍的垂直距离等测量均较治疗前分别减少 3 .0 9mm、2 .81mm和 3 .83mm ;治疗后舌骨相对于第三颈椎的水平距、相对于颏棘点的水平距均和舌骨至面平面之水平距等测量值 ,其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利用牙弓夹板型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Tip 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 ,在迅速改变上下颌位置关系的同时 ,使口呼吸患者的上气道通气能力明显增加 ,有效维持了口咽部气道的通畅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呼吸 安氏^1错he 正畸治疗 上气道结构 X线头颅侧定位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