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国家需求、治理逻辑与绩效——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政策研究
被引量:
9
1
作者
黎相宜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50-58,共9页
论文梳理了中国政府在设立归难侨的安置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华侨农场政策中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绩效。研究发现,政府对华侨农场及归难侨的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设立之初强调"政治任务",到体制改革后注重"经济发展",...
论文梳理了中国政府在设立归难侨的安置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华侨农场政策中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绩效。研究发现,政府对华侨农场及归难侨的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设立之初强调"政治任务",到体制改革后注重"经济发展",再到后来对"社会和谐"的重视。华侨农场的设立具有安置归难侨、改善其生活的政治属性。但是,政府对华侨农场以及归难侨长期的特殊照顾导致了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出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归难侨生活的目标,政府对华侨农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政策给华侨农场及其社区内的归难侨群体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冲击,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张力的两难。国家的这种二元需求与社会结构、中央—地方关系等因素互动,共同影响了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治理政策的变革轨迹以及治理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务政策
华侨农场
归
难侨
安置
归侨
难侨
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西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安置点——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
被引量:
10
2
作者
郑一省
《八桂侨刊》
2012年第2期16-18,共3页
广西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安置点,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本组论文以广西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安置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了归侨的认同、归属感的产生与建构,以及生计变迁等问题。
关键词
华侨农林场
归
难侨
安置
点
文化人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侨乐村:南京国民政府救助难侨措施的新尝试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世慧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76,共11页
论文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难侨问题及特点、侨乐村的筹办与运作模式、侨乐村推广之困境等问题;对侨乐村与华侨农场这两种难侨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面对30年代初出现的大批难侨问题,以往常规的救助政策已经不能应对新情况。南京国...
论文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难侨问题及特点、侨乐村的筹办与运作模式、侨乐村推广之困境等问题;对侨乐村与华侨农场这两种难侨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面对30年代初出现的大批难侨问题,以往常规的救助政策已经不能应对新情况。南京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推广侨乐村,从根本上实现对归国难侨的救济。侨乐村的创办具有救助难侨、开垦荒地繁荣经济的双重目的,然而在实际管理、运行中,却过度注重国家利益而忽视垦民诉求;加之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侨乐村最终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但通过垦荒安置难民的思路和举措被社会各界认同。侨乐村模式对抗战时期难侨、难民救助及后世华侨农场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排华运动
归国华侨
难侨
安置
侨乐村
华侨农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抗战期间华侨与国内的垦殖事业
被引量:
3
4
作者
贺金林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5,共8页
抗战初期,由于国内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海外华侨将投资目光转向了一向被视为冷门的垦殖事业。他们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积极捐助或投资国内的垦殖业,为发展农业生产与安置难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批旅居...
抗战初期,由于国内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海外华侨将投资目光转向了一向被视为冷门的垦殖事业。他们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积极捐助或投资国内的垦殖业,为发展农业生产与安置难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批旅居南洋一带的侨胞为躲避战乱纷纷撤退回国。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国民政府在各地设立侨垦区与归侨村安置难侨,解决他们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困难。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动华侨与国内的垦殖业的发展具有吸引外资与安置归国难侨的双重作用,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此间中央政府侨务工作重心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期间
海外华侨
垦殖事业
吸引侨资
安置难侨
侨务政策
原文传递
题名
国家需求、治理逻辑与绩效——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政策研究
被引量:
9
1
作者
黎相宜
机构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海战略研究院
出处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50-58,共9页
基金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比较视角下的移民安置聚集区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16CSH01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特别委托项目"广州新移民与侨乡社会的互动"(项目批准号:GD14TW01-12)
2015年度中国侨联课题"广州珠江华侨农场归难侨群体的多向分层融入模式研究"(15CZQK214)的资助
文摘
论文梳理了中国政府在设立归难侨的安置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华侨农场政策中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绩效。研究发现,政府对华侨农场及归难侨的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设立之初强调"政治任务",到体制改革后注重"经济发展",再到后来对"社会和谐"的重视。华侨农场的设立具有安置归难侨、改善其生活的政治属性。但是,政府对华侨农场以及归难侨长期的特殊照顾导致了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出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归难侨生活的目标,政府对华侨农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政策给华侨农场及其社区内的归难侨群体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冲击,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张力的两难。国家的这种二元需求与社会结构、中央—地方关系等因素互动,共同影响了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治理政策的变革轨迹以及治理绩效。
关键词
侨务政策
华侨农场
归
难侨
安置
归侨
难侨
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
Keywords
policies of overseas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farms
arrangement of persecuted returnedoverseas Chines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persecuted overseas Chinese
economy development
socialharmony
分类号
D634.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西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安置点——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
被引量:
10
2
作者
郑一省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八桂侨刊》
2012年第2期16-18,共3页
文摘
广西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安置点,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本组论文以广西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安置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了归侨的认同、归属感的产生与建构,以及生计变迁等问题。
关键词
华侨农林场
归
难侨
安置
点
文化人类学
分类号
D63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C912.4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侨乐村:南京国民政府救助难侨措施的新尝试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世慧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76,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现代海外中华商会研究(南洋地区)"(项目编号:12&ZD148)之阶段性成果
文摘
论文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难侨问题及特点、侨乐村的筹办与运作模式、侨乐村推广之困境等问题;对侨乐村与华侨农场这两种难侨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面对30年代初出现的大批难侨问题,以往常规的救助政策已经不能应对新情况。南京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推广侨乐村,从根本上实现对归国难侨的救济。侨乐村的创办具有救助难侨、开垦荒地繁荣经济的双重目的,然而在实际管理、运行中,却过度注重国家利益而忽视垦民诉求;加之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侨乐村最终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但通过垦荒安置难民的思路和举措被社会各界认同。侨乐村模式对抗战时期难侨、难民救助及后世华侨农场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排华运动
归国华侨
难侨
安置
侨乐村
华侨农场
Keywords
Qiaole Village
relief work
overseas Chinese refugees
reclamation
overseas Chinese farm
分类号
D634.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26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抗战期间华侨与国内的垦殖事业
被引量:
3
4
作者
贺金林
机构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5,共8页
文摘
抗战初期,由于国内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海外华侨将投资目光转向了一向被视为冷门的垦殖事业。他们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积极捐助或投资国内的垦殖业,为发展农业生产与安置难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批旅居南洋一带的侨胞为躲避战乱纷纷撤退回国。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国民政府在各地设立侨垦区与归侨村安置难侨,解决他们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困难。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动华侨与国内的垦殖业的发展具有吸引外资与安置归国难侨的双重作用,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此间中央政府侨务工作重心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抗战期间
海外华侨
垦殖事业
吸引侨资
安置难侨
侨务政策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国家需求、治理逻辑与绩效——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政策研究
黎相宜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广西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安置点——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
郑一省
《八桂侨刊》
2012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侨乐村:南京国民政府救助难侨措施的新尝试
张世慧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抗战期间华侨与国内的垦殖事业
贺金林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