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存困顿到生命安顿——基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视角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毅 刘魁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112,共6页
现代人在伴随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顿。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培养学生生命保全意识的同时,也存在简单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等倾向。一种反叛现代性的生命观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现代人在伴随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顿。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培养学生生命保全意识的同时,也存在简单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等倾向。一种反叛现代性的生命观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应直面生命存在本身,在关照社会共在中提升生命责任意识,不断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存困顿 生命安顿 终极关怀
下载PDF
人生体验与生命安顿——现代新儒家的美学精神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建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9,共12页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理论在人生体验、生活改造和生命安顿这几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理论在人生体验、生活改造和生命安顿这几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新儒家美学源于地理疏离、情感疏离和文化疏离;作为体验之学,审美是对人生意义普遍性的发现;作为生命安顿,审美是对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超越;由"感"而"信"则彰显了儒学的超越向度。现代新儒家以审美来重塑中国人的生活品格和精神世界,体现了现代中国美学精神的价值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体验 生命安顿 现代新儒家 疏离 感通
下载PDF
从生存困顿到生命安顿: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与改进方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毅 刘魁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2-95,共4页
现代人在伴随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顿,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培养其生命保全意识的同时,也存在简单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等倾向。直面现实,科学的... 现代人在伴随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顿,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培养其生命保全意识的同时,也存在简单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等倾向。直面现实,科学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应直面生命存在本身,在关照社会共在中提升生命责任意识,不断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生存困顿 生命安顿 精神追求
下载PDF
从生存困顿到生命安顿——基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视角
4
作者 张毅 刘魁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第6期78-83,共6页
大学生生命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生命保护意识,但这方面的教育并不成熟,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等倾向。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应直面生命存在本身,在关照社会共在中强化生命责任意识,关照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存困顿 生命安顿 生命人文 终极关怀
下载PDF
庄子之命论:个体生命的安顿
5
作者 惠红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8期37-38,45,共3页
与儒家、墨家的命学观相对照,阐述了庄子对命的态度和他所提出的个体安顿生命的方法。庄子知命之无可奈何,选择了放弃世界,放弃对于自身以外的追求,以一种恬然达观的当然也是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对待命。事实上,庄子是以消除问题的方式来... 与儒家、墨家的命学观相对照,阐述了庄子对命的态度和他所提出的个体安顿生命的方法。庄子知命之无可奈何,选择了放弃世界,放弃对于自身以外的追求,以一种恬然达观的当然也是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对待命。事实上,庄子是以消除问题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他得出的答案,或许只能作为以超越的眼光来看待和思考我们自身所处世界的一种态度与方法,而不能作为我们度过整个生命所需要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自由 生命安顿
下载PDF
安顿与超越:道家生命价值的探索
6
作者 张文霞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54,共4页
近些年来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情感的压力而退学、堕落、自杀的比比皆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他们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而道家的生命关怀思想:生命的安顿、生命的超越和生命的价值,能指导大学生实现... 近些年来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情感的压力而退学、堕落、自杀的比比皆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他们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而道家的生命关怀思想:生命的安顿、生命的超越和生命的价值,能指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顺应自然、回归本性、善待生命、主导生命、敬畏生命,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道家哲学对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以及处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命安顿 生命超越 生命价值 大学生
下载PDF
教育生命的安顿与超越——以思想的方式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珊 《福建教育》 2017年第36期29-30,共2页
常听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儿童"像作家一样写作",却鲜见教师激励自己"像教育家一样思想"。几年前的我,大抵也处于这样的状态,想来,大约是小学教师的"小"在作祟。但小学教师出身的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我不敢说自己是一... 常听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儿童"像作家一样写作",却鲜见教师激励自己"像教育家一样思想"。几年前的我,大抵也处于这样的状态,想来,大约是小学教师的"小"在作祟。但小学教师出身的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教师,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确实,我们有时在分析显而易见的事情时都需要一定的思想,更何况儿童教育、语文教学还是件高深复杂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儿童教育家 生命安顿 小学语文教师 李吉林 教学思考 教育主张 教学主张 实践体系 王崧
下载PDF
明遗民陆世仪的家国情怀与生命安顿——基于三十首《感遇诗》的考察
8
作者 申祖胜 《中国文化论衡》 2017年第2期120-132,共13页
作为明之遗民,陆世仪在明亡后的第二年,集中创作了三十首《感遇诗》,借此抒发家国、生命之思.诗中所隐藏的悲抑内蕴,颇可以使人一眼见出诗人当时心中之冲突与困境.基于感怀内涵及其表现的不同,这三十首《感遇诗》大致可分为三类.首先,... 作为明之遗民,陆世仪在明亡后的第二年,集中创作了三十首《感遇诗》,借此抒发家国、生命之思.诗中所隐藏的悲抑内蕴,颇可以使人一眼见出诗人当时心中之冲突与困境.基于感怀内涵及其表现的不同,这三十首《感遇诗》大致可分为三类.首先,面对政治现实的残破和自我理想的落空,陆世仪由感遇所直接引发的感怀表现为政治感怀与连带产生的仕隐抉择.而这种政治感怀在结合时间忧患意识之后,更是扩大并提升为人生感怀与生命省思.通过对天道与人道的体认,陆世仪慢慢地摆脱了不安与失落,他开始有意将苦难生活过滤、淡化,主动缓释并消解苦难,以减轻生命的痛感,并求得内心的平静和安顿,这表现为第三类作品,即超越了第一类作品中特殊的政治感怀与第二类作品中普遍的人生感怀,而直接展示出个体的精神超越与体道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陆世仪 家国情怀 生命安顿 感遇诗
下载PDF
生命的安顿——解读王维《雪溪图》
9
作者 兰雪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1期71-73,共3页
王维的《雪溪图》是我国古代早期山水画的典型代表之一,其蕴含独特的生命审美意趣,昭示了活泼灵动的内在精神生命。诗人、画家通过平远之构图形式,营构出一幅可居可游、可体验生命真趣之雪景山水,以水墨之质所体现的"虚实相生"... 王维的《雪溪图》是我国古代早期山水画的典型代表之一,其蕴含独特的生命审美意趣,昭示了活泼灵动的内在精神生命。诗人、画家通过平远之构图形式,营构出一幅可居可游、可体验生命真趣之雪景山水,以水墨之质所体现的"虚实相生"之气表现出画家对自我生命的超越,进而寻求一份不着意于"真"而恰得真生命的安顿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远 水墨 山水之意 生命安顿
下载PDF
教育生命的安顿与超越——以思想的方式
10
作者 林珊 《福建教育》 2017年第37期32-33,共2页
常听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儿童"像作家一样写作",却鲜见教师激励自己"像教育家一样思想"。几年前的我,大抵也处于这样的状态,想来,大约是小学教师的"小"在作祟。但小学教师出身的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我不敢说自己是一... 常听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儿童"像作家一样写作",却鲜见教师激励自己"像教育家一样思想"。几年前的我,大抵也处于这样的状态,想来,大约是小学教师的"小"在作祟。但小学教师出身的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教师,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生命安顿 小学语文教师 儿童教育家 李吉林 教育主张 实践体系 王崧 教学主张 教学思考
下载PDF
为生命而歌——袁枚自嘲、自赠类诗作简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绍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79-83,共5页
袁枚诗歌中有一部分是以"自嘲"、"自赠"、"自题"等为题的,这类诗作均以"自"为题,也就是写自己的或写给自己的歌。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袁枚对自己的认识,所以对这些诗作进行集中... 袁枚诗歌中有一部分是以"自嘲"、"自赠"、"自题"等为题的,这类诗作均以"自"为题,也就是写自己的或写给自己的歌。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袁枚对自己的认识,所以对这些诗作进行集中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其诗学思想与人生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自嘲类诗歌 随意 生命安顿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野下诗歌的生命关怀意蕴探索——以《诗经·卷耳》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增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60,共9页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潮对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视与反思,源于意识到现代性所引发的人的实存性危机,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突围生命困境的方法,实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关怀。以日常生活的视角来重读《卷耳》一诗,发现《卷耳》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潮对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视与反思,源于意识到现代性所引发的人的实存性危机,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突围生命困境的方法,实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关怀。以日常生活的视角来重读《卷耳》一诗,发现《卷耳》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虽不导向形而上的超验之域,却蕴含着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安顿智慧,彰显出诗歌独特的生命价值。挖掘《卷耳》所具有的生命关怀深度,对于人们反思现代性弊病,寻求生命在日常生活境域中价值意义的解答乃至安顿,通达一种统一的整全性生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耳》 现代性 日常生活 生命安顿
下载PDF
孔子忠恕思想再探
13
作者 田洪磊 《国学(汉斯)》 202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孔子“忠恕思想”的解析是一个老问题,大多数现代学者都采取“以孔解孔”的方法,将“忠恕”或者拆解,或者合并,进而得出两个德目或者一个德目的解答。宋代朱熹更是将“忠恕”融进“理学”的架构之中,虽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德目,其实是相即... 孔子“忠恕思想”的解析是一个老问题,大多数现代学者都采取“以孔解孔”的方法,将“忠恕”或者拆解,或者合并,进而得出两个德目或者一个德目的解答。宋代朱熹更是将“忠恕”融进“理学”的架构之中,虽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德目,其实是相即不离,可以化为一个德目。然则,圣言简单而深奥,只做这几种解法,虽说能阐发出一些解释,但是其“奥处”却未得见。因此探究“忠恕”之奥处显得更为紧要,而“忠恕”之奥处只能从“生命本身的安顿之处”来寻,只有如此,才能得见“忠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忠恕 解释 生命安顿
下载PDF
《易传》善恶报应思想探析
14
作者 陈京伟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82,96,共5页
本文重点探讨了《易传》善恶思想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哲学意义。指出:《易传》的善恶报应思想,超越了卜筮,强调由主体的道德行为来改变或把握自我命运,是一种道德哲学;同时,还杂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因子,因而是一种理性与信仰合一的道德... 本文重点探讨了《易传》善恶思想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哲学意义。指出:《易传》的善恶报应思想,超越了卜筮,强调由主体的道德行为来改变或把握自我命运,是一种道德哲学;同时,还杂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因子,因而是一种理性与信仰合一的道德哲学。这种理性、信仰的复杂交融,恐怕是《易传》时代人文觉醒、宗教巫术犹存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善恶报应 安顿生命 积德行善
下载PDF
中国哲学视阈下的“哲学的用处与哲学的灵魂”——对赵林《哲学的用处与哲学的灵魂》一文的中国式商榷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铁骑 《长白学刊》 2013年第3期22-27,共6页
哲学的用处可以区分为"事实之用"与"应有之用",赵林所言的"哲学的用处"只是西方哲学具有的"事实之用",而不是哲学的"应有之用"。在中国哲学视阈下,哲学的"应有之用"是对... 哲学的用处可以区分为"事实之用"与"应有之用",赵林所言的"哲学的用处"只是西方哲学具有的"事实之用",而不是哲学的"应有之用"。在中国哲学视阈下,哲学的"应有之用"是对生命的安顿。中国哲学以"生生"本体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中道"的认识论实现对生命的安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哲学的用处 哲学的灵魂 生命安顿
下载PDF
中国美学的学科形态——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知常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36-43,共8页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应该区分开来,成为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学科,犹如西方美学之于西方美学史,哲学之于哲学史,美学之于美学史(故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并不与美学对应,而与中国美学对应)。其理由主要是:首先,中国美学和中国...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应该区分开来,成为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学科,犹如西方美学之于西方美学史,哲学之于哲学史,美学之于美学史(故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并不与美学对应,而与中国美学对应)。其理由主要是:首先,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价值事实的层次,后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事实的层次。两者有深浅之别,也有逻辑与历史之分。其次,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美学思想 美学传统 现代诠释 美学史 审美活动 美学学科 生命安顿 美学范畴
下载PDF
论儒学复兴的当代意义
17
作者 孙铁骑 《船山学刊》 2019年第3期97-104,共8页
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根本在于儒学自身的理论品质与文化个性符合生命的本性,为人性所必须,从而必然复兴。首先,儒学是延续中华民族生命与文化血脉的需要;其次,是解决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需要;再次,是实现当代中国人个体生命安顿的需要。
关键词 儒学 复兴 文化 现代性 生命安顿
下载PDF
引领学校个性发展,校长当求“别有用心”
18
作者 孙达俊 《江苏教育》 2008年第21期19-20,共2页
我这里的"别有用心"是指校长在正视教育体制、立足学校现实、遵循办学规律的前提之下,努力创造一种能够超出体制、高于现实、跳出常规的"个性化"学校发展模式;以对学校蓝图设计的别出心裁、对学校管理模式的别具匠... 我这里的"别有用心"是指校长在正视教育体制、立足学校现实、遵循办学规律的前提之下,努力创造一种能够超出体制、高于现实、跳出常规的"个性化"学校发展模式;以对学校蓝图设计的别出心裁、对学校管理模式的别具匠心和对师生成长的别样关心实现学校工作的别开生面,使学校凭借独特的精神气质从"千校一面"的模式中脱颖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学规律 教育体制 启而不发 办学思想 生命安顿 教育智慧 出国进修 人才素质 目中有人 一所
下载PDF
生命的安顿与归宿
19
作者 释弘恩 《佛教文化》 2020年第3期8-9,共2页
有人问: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皆有死,不知佛法对生死、对生命最终的归宿有什么看法?答曰:这的确是学佛的关键问题,此处正好可以说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拘尸那罗双树之间取于捏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提前一月告知弟子欲取圆... 有人问: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皆有死,不知佛法对生死、对生命最终的归宿有什么看法?答曰:这的确是学佛的关键问题,此处正好可以说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拘尸那罗双树之间取于捏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提前一月告知弟子欲取圆寂,弟子哭泣,大师劝谕开示曰: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必不预报于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佛 六祖慧能 学佛 禅宗 生命安顿 佛法 生死 圆寂
原文传递
传统儒家文化视域下生命教育的意义与逻辑
20
作者 郭庆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3期224-224,共1页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教育 传统儒家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家园 生命责任 生命安顿 教育的发展 视域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