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当怎样看待宋元易代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邦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8-84,共7页
将宋元易代视为"第一次亡国",出自孙中山。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展变化较大。孙中山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论的首倡者之一,他较早采用"中华民族"新概念,力主"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范文... 将宋元易代视为"第一次亡国",出自孙中山。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展变化较大。孙中山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论的首倡者之一,他较早采用"中华民族"新概念,力主"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范文澜等史家对孙中山的民族理论又有新发展。谭其骧强调不应当"以宋朝人自居",针对性极强。"厓山之后无中国"的感叹并未准确表达宋朝遗民的哀怨愤懑心理,有替腐朽的晚宋王朝唱挽歌之嫌。元代社会有退有进,中华文明在元代又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宋元易代 第一次亡国 五族共和 国中之国 遗民情绪
下载PDF
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士大夫——以浙东地区的士大夫为主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忠礼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自西周以来,在分封制中就有大夫和士的等级,当时的士、大夫和士大夫,既习文,又不摒弃武事,所以并无严格的文武之分。魏晋以后到唐代,随着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盛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而入仕的士人大增,士大夫逐渐成为文臣的专称。赵宋政权建... 自西周以来,在分封制中就有大夫和士的等级,当时的士、大夫和士大夫,既习文,又不摒弃武事,所以并无严格的文武之分。魏晋以后到唐代,随着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盛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而入仕的士人大增,士大夫逐渐成为文臣的专称。赵宋政权建立后,通过改革科举制度,造就了大批以科举入仕的士大夫。进入南宋,浙东地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近京畿的有利条件,更多的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士大夫行列。宋元易代之际,士大夫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政治态度:坚持抗元,直至殉国;隐居山林,拒绝征召;归降元朝,成为貮臣。其成因有三:一是"华夷之辨"的认识和儒家思想的教育;二是力图通过文化优势,消极反抗元政权;三是南宋尚武精神的缺失,一些人在元朝的威逼利诱下,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屈辱投降的道路。其中,持第二种政治态度的士大夫占了绝大多数,以王应麟、黄震、胡三省为代表浙东士大夫,可以作为他们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易代 南宋士大夫 浙东地区 政治态度
下载PDF
宋元易代之际南方文士心态蠡测——以舒岳祥、戴表元为例
3
作者 杨亮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3年第1期32-46,共15页
"易代"是传统文学关注点之一,而其中士大夫命运也在此背景下展开并发生了变化。"忠义"、"遗民"、"贰臣"等分类标签成为描述和易代之际士大夫心态及诗文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而这其中的复杂性... "易代"是传统文学关注点之一,而其中士大夫命运也在此背景下展开并发生了变化。"忠义"、"遗民"、"贰臣"等分类标签成为描述和易代之际士大夫心态及诗文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而这其中的复杂性其及其诗文表现的特点往往会被"过滤性"认识。本文试图从当时文献史料和舒岳祥、戴表元的文本解读出发,将易代之际的时代大背景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结合,以此来分析宋末元初易代之际南方文士的命运变化。认为其历经了由拒绝到认同,再到主动合作的变化过程。这一历程在南士群体中具有典型性。他们对元政权有着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元朝统治格局的扩大、雄浑使南士认为其可以和历史上的唐、宋相媲美;另一方面南士生存处境却迅速恶化,失去了往日士大夫阶层的荣耀感、优越感。显然,日常生存的困境迫使他们更需彰显自身之价值,不仅为了维护其生存的需要,而且要体现其尊严的价值。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对宋元易代之际的群体研究,不必夸大其遗民身份或所谓高洁之品质。生存境遇之选择与人生终极理想的难以实现使他们的选择趋于务实、灵活,以此会对宋元之际南方文士的诗文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易代 戴表元 舒岳祥 心态转变
下载PDF
从《汉宫秋》的文学改造看宋元易代时期的文人精神
4
作者 江洁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3-46,88,共5页
《汉宫秋》在历史本事基础上对昭君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生发改造:作品通过改变故事背景、增设情节、细化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重构了昭君故事,展现了宋元易代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反映出宋元易代时期文人在元蒙统治的艰辛生活下... 《汉宫秋》在历史本事基础上对昭君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生发改造:作品通过改变故事背景、增设情节、细化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重构了昭君故事,展现了宋元易代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反映出宋元易代时期文人在元蒙统治的艰辛生活下敏锐的现实关照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以及在精神苦痛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高扬的主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文学改造 宋元易代 文人精神 现实关照
下载PDF
遗民之恨——南宋遗民蔡正孙在宋元之际的诗学活动
5
作者 卞东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24,共9页
宋元易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游牧民族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史上也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遗民社群。文章通过域外汉籍资料,还原了南宋遗民蔡正孙在南宋灭亡后的诗学活动,展开了一幕南宋“小人物”的“大历史”。蔡... 宋元易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游牧民族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史上也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遗民社群。文章通过域外汉籍资料,还原了南宋遗民蔡正孙在南宋灭亡后的诗学活动,展开了一幕南宋“小人物”的“大历史”。蔡正孙是福建建安人,早年在杭州生活十余年,南宋灭亡后回到故乡。他在故乡与南方遗民声气相应,组织遗民诗社,编选了《诗林广记》《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三部诗学著作。他推崇陶渊明,入元后不用元朝年号,将自己置于宋人之中,坚持自己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正孙 遗民 宋元易代 诗社 诗学著作
下载PDF
宋遗民形成之因论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尤清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8-62,共5页
遗民产生在易代之际,却不与改朝换代相始终。朝代鼎革本是历史进程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前亦曾出现过无数次王朝兴替,也不乏异族入主的经历,其间也偶有遗民现象的产生,但从未如宋元易代之际那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遗民群体,宋遗民群体... 遗民产生在易代之际,却不与改朝换代相始终。朝代鼎革本是历史进程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前亦曾出现过无数次王朝兴替,也不乏异族入主的经历,其间也偶有遗民现象的产生,但从未如宋元易代之际那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遗民群体,宋遗民群体的产生实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易代 宋遗民 士大夫
下载PDF
宋末勤王义士伍隆起事迹考辨
7
作者 孙廷林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47-60,共14页
宋末伍隆起勤王厓山忠烈殉国的事迹,是从明代中叶才开始出现并广为传布的。实际上,宋末元初伍起龙是引领新会伍氏走向兴旺的关键人物,自伍起龙以降,伍氏家族四代仕元,成为诗礼簪缨的地方大族。明初伍氏族人对这一家族史并无避讳,之后则... 宋末伍隆起勤王厓山忠烈殉国的事迹,是从明代中叶才开始出现并广为传布的。实际上,宋末元初伍起龙是引领新会伍氏走向兴旺的关键人物,自伍起龙以降,伍氏家族四代仕元,成为诗礼簪缨的地方大族。明初伍氏族人对这一家族史并无避讳,之后则渐趋淡化、回避伍起龙等四代仕元。成化年间,借兴建厓山大忠祠之机,伍氏家族积极捐献田产,成功把祖先以勤王义士伍隆起的形象祔祀于大忠祠。厓山大忠祠、全节庙及勤王义士伍隆起忠烈殉国的事迹,契合国家礼制教化和地方家族地位所需,为陈献章等地方士绅诗文称述,受到空前关注。宋元易代之际,宋室君臣辗转闽、粤沿海,相关逸闻轶事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错综复杂的局面,同时这一历史事件,成为后世地方社会文化建构重要的历史资源。因此,在利用相关文献时,应注意其中真伪驳杂、伪中存真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易代 伍隆起 伍起龙 新会伍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