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动词“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易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7-20,共4页
中古时期的很多中土文献里没有出现完成动词"已"字。该文针对这一现象,从《世说新语》等中土文献入手,分析"已"和"讫、竟、毕"的区别。同时,讨论完成貌词尾的"了"如何替代"已"字的问... 中古时期的很多中土文献里没有出现完成动词"已"字。该文针对这一现象,从《世说新语》等中土文献入手,分析"已"和"讫、竟、毕"的区别。同时,讨论完成貌词尾的"了"如何替代"已"字的问题,进而解释中古时期的"已"字只在汉译佛典里出现而未见于中土文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成貌句式 绝对分词
下载PDF
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 被引量:16
2
作者 遇笑容 曹广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7,共4页
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遇笑容,曹广顺《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是大藏经中所收的两种仅存的康僧会译经。康僧会,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慧皎《高僧传》卷一《译经上》有传。祖籍康居,世居天... 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遇笑容,曹广顺《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是大藏经中所收的两种仅存的康僧会译经。康僧会,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慧皎《高僧传》卷一《译经上》有传。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印度),后迁居交趾(越南)。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度集经》 譬喻经 完成动词 总括副词 副词“都” 完成貌句式 疑问语气词 语言 康僧会 《出三藏记集》
下载PDF
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34
3
作者 蒋绍愚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总之,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它们在未成为形尾以前,经历过一些什么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切注意的。”王力先生把“了”和“着”称为“形尾”,我们把它们称...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总之,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它们在未成为形尾以前,经历过一些什么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切注意的。”王力先生把“了”和“着”称为“形尾”,我们把它们称为“动态助词”。在现代汉语的北方话中,“了”是表示动词的完成貌的,“着”是表示动词的持续貌和进行貌的。文章所要讨论的是“着”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 完成貌 语法化 组合关系
下载PDF
《祖堂集》“著”的语法化等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林新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3-139,共7页
本文从《祖堂集》“著”的数据库所反映的使用状况 ,根据其在语法化过程中的虚化程度差别 ,对“著”的语法化等级进行描写 ,同时参照相关的语料和研究成果 ,提出助词“著”并非是从处所介词“著”演化而来 ,而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 本文从《祖堂集》“著”的数据库所反映的使用状况 ,根据其在语法化过程中的虚化程度差别 ,对“著”的语法化等级进行描写 ,同时参照相关的语料和研究成果 ,提出助词“著”并非是从处所介词“著”演化而来 ,而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的观点 ,处所介词“著”与完成貌、持续貌助词“著”有不同的语法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堂集》 “著” 处所介词 结果补语 完成貌助词 持续助词
下载PDF
介词“除了”的词汇化及其动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成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0-105,共6页
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经历如下... 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经历如下三种形态:"动+体标记"结构,多动词结构,状中式结构。介词"除了"(包括框式介词"除了……之外")萌芽于宋代,发展成熟于元明。"除了"的词汇化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多动词句法环境,"除了"是在该句法环境的V1句法位置实现虚化的;一是隐喻认知机制,由清除、去除这一具体动作行为义投射为抽象的范围排除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了” 词汇化 认知隐喻 完成貌结构 多动词结构
下载PDF
中古译经「已」对近代「了」的影响-语言接触如何牵动语法演变?
6
作者 劉承慧(Cheng-Hui Liu)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近代动词附属标记「了」创生,是汉语史上的重大主义题。近代「了」和中古译经〔动(+宾)+已,下句〕的「已」关系至为密切,梅祖麟(1999)指出这个语法格式是汉语发展的自然产物,蒋绍愚(2001)认为梵语绝对分词形态表示的体貌(aspect)... 近代动词附属标记「了」创生,是汉语史上的重大主义题。近代「了」和中古译经〔动(+宾)+已,下句〕的「已」关系至为密切,梅祖麟(1999)指出这个语法格式是汉语发展的自然产物,蒋绍愚(2001)认为梵语绝对分词形态表示的体貌(aspect)意气通过「已」带入汉语,影响到近代「了」的演变。本文比较译经「已」与先秦汉语「既成貌」(PERFECT aspect)之间的异同,以此为析论中古「已」到近代「了」发展流变的依据。 本文目的之一在检视中古译经「已」带给汉语的实质影响,目的之二在探究译经「已」和近代「了」的关系。本文主张中古对应梵语绝对分词形态的「已」仍在汉语固有的既成意义脉络中,然而它与非持续动词构成定型复合格式「动〔+〕已」,引发附属於动词的「完成貌」(PERFECTIVE aspect)标记创生:唐宋时期替换「动〔+〕已」的「动〔+〕了」语法地位确立,「了」在定型格式中虚化,遂导致构词的「了1」(动後「了」)与构句的「了2」(句末「了」)分流。梵语形态促成「了1」前身「已」的产生,但对应梵语形态变化的「已」仍统摄於汉语系统内部规律,而「了1」的虚化也是在率统内被合格式中进行的。 本文第二节回顾相关文献。第三节分析《左传》纪事文本的用例,解说先秦汉语既成貌表示法及其语义功能。第四节分析《世吉克新语》用例,说明中古文士在新旧格式之间的取舍。第五节对照译经的既成貌表示法。第六节讨论中古译经带来的影响,主张定型复合「动〔+〕己」在中古晚期已经形成,近代由「动〔+〕了」替换。第七节梳理近代初期与译经「已」相关的〔动(+宾)+了,下句〕、〔动〔+〕了(+宾),下句〕,假设「了1」的生成路径。第八节提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動後己 動後了 完成貌 語言接觸 漢語歷史語法 Yi le
全文增补中
论古日语「動詞+着」的结构特征和语法功能
7
作者 杨金萍 肖平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0年第1期13-18,共6页
古日语在通常情况下采用动词后续助动词「つ「」ぬ「」たり「」り」的形式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即动词的完成貌。然而,笔者在考察日本古典文献过程中却发现,「動詞+着」结构也是表示动词的完成状态的一种重要形式。有鉴于此,本文在提出... 古日语在通常情况下采用动词后续助动词「つ「」ぬ「」たり「」り」的形式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即动词的完成貌。然而,笔者在考察日本古典文献过程中却发现,「動詞+着」结构也是表示动词的完成状态的一种重要形式。有鉴于此,本文在提出动词完成貌结构中存在「動詞+着」结构的基础上,又从结构特点上将「動詞+着」结构分为三类,并通过与古汉语四种情况的"动词+着"结构进行比较,归纳出古日语「動詞+着」的结构特征和语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着” 完成貌 结构特征 动词特性 语法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