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音乐教育研究生”教学的完满性思想
1
作者 任也韵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都应当形成音乐教育的专业能力。研究认为"音乐教育研究生"专业的核心关键词指向的是"教学"、音乐教学当具有完满性、"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应追求探究完... 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都应当形成音乐教育的专业能力。研究认为"音乐教育研究生"专业的核心关键词指向的是"教学"、音乐教学当具有完满性、"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应追求探究完满性达成———包括完美的教学想象、音乐价值的完满、师生交往价值的完满、教学成果的完满展示、音乐文化的建构等体系性内涵。总之,确立"创造完满性音乐教学思想",有益于形成音乐教学发展的动力,并引导音乐教育研究生主动寻求开创一种教学与生活互为滋养的高级职业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研究生 教学完满性 完满性音乐教学思想 完满性教学想象 师生交往完满性
下载PDF
我国高等教育完满性亏损问题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晓琴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年第5期7-9,共3页
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非常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这种现象造成了高等教育成为片面教育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完满性。我国高等教育完满性受到损害有历史、社会、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原因。从多个角度来看,丰富的完满性对于高等教育... 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非常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这种现象造成了高等教育成为片面教育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完满性。我国高等教育完满性受到损害有历史、社会、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原因。从多个角度来看,丰富的完满性对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裂现状会给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完满性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大学理念
下载PDF
历史意识新探--也谈历史终极完满性的公设性质
3
作者 马天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6-90,共5页
一般历史意识包含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人类无限进步,另一方面人类在这种进步中终将达到一种弱极的;完满境界。这现个方面缺一不可,但也并不和谐。单有前者,人类的生活会失去意义,而单有后者,会使人类生活趋于无聊。也会使有限性的... 一般历史意识包含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人类无限进步,另一方面人类在这种进步中终将达到一种弱极的;完满境界。这现个方面缺一不可,但也并不和谐。单有前者,人类的生活会失去意义,而单有后者,会使人类生活趋于无聊。也会使有限性的东西有机会冒充为终极完满性境界。因此必须将历史终极完满性作为承诺性的实践公设来看待,这样既赋予进步以意义,又杜绝了对历史终极完满性的实践性误解,避免生活质量的败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历史科极完满性 无限进步
下载PDF
从两宋山水画看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完满性
4
作者 戴一菲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0-72,共3页
从两宋山水画的布局、创作理念和风格等,可以联想到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进而发掘其中蕴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完满性。
关键词 两宋 山水画 传统艺术精神 完满性
下载PDF
从他人思考的终点开始——例析鲁迅的不完满性思维
5
作者 邢向楠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64-66,共3页
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人生和社会,将历史和社会都看做过程,并且经常从他人思考的终点开始,探讨理论和理想的背后的问题。正是这种不完满性思维让他面对轰轰烈烈... 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人生和社会,将历史和社会都看做过程,并且经常从他人思考的终点开始,探讨理论和理想的背后的问题。正是这种不完满性思维让他面对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显得迟滞而悲观,但是这种悲观背后的纠结彰显了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满性 辩证 故事新编
下载PDF
人格的不完满性及其先天根源——论朱子气质之性的核心内涵
6
作者 江求流 《船山学刊》 2015年第2期64-69,共6页
在朱子那里,仁义礼智之性是主体的内在本性,而气质之性则是主体的现实品格,即人格。人的现实品格总是表现为种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相对于圣贤那种理想人格而言则是不完满性。气质之性形成是由于每个人生来所禀之气的品质不那么清明纯粹... 在朱子那里,仁义礼智之性是主体的内在本性,而气质之性则是主体的现实品格,即人格。人的现实品格总是表现为种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相对于圣贤那种理想人格而言则是不完满性。气质之性形成是由于每个人生来所禀之气的品质不那么清明纯粹,从而使得主体内在的仁义礼智之性的功能受到抑制,因而是气禀这种先天因素造成的。因此,气质之性与人格在内涵上的等价性,也就意味着现实人格的不完满性并非简单地是由家庭环境、社会风俗、学校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而是存在着其先天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之 人格 完满性 先天
下载PDF
论等价交换的不完满性及其伦理缺陷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兰芬 虞晓君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15,共5页
等价交换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则, 是一个从自利的动机出发, 凭借利他的手段, 以达互利的行为效果而告终的理性过程。然而, 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 交换动机的趋利偏失、交换条件的不充分性、交换结果的封闭性等不完满性的客观... 等价交换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则, 是一个从自利的动机出发, 凭借利他的手段, 以达互利的行为效果而告终的理性过程。然而, 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 交换动机的趋利偏失、交换条件的不充分性、交换结果的封闭性等不完满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这一理性过程并不总是在任何时候促使双边利益和非交换者利益的增进, 且有可能使得具有物质财富偏好的交换主体人性发展发生偏失。深入分析由等价交换不完满性所引发的伦理缺陷是研究交换伦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价交换 完满性
原文传递
论亚里士多德的“完满德性”
8
作者 解红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4-89,共6页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幸福看作灵魂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但所谓“完满德性”既不是道德德性,也不是理智德性。人在自然本性上的“混合性”及其理性本质决定了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区别和内在关系。人的德性的完满实现不是纯粹的理智实现...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幸福看作灵魂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但所谓“完满德性”既不是道德德性,也不是理智德性。人在自然本性上的“混合性”及其理性本质决定了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区别和内在关系。人的德性的完满实现不是纯粹的理智实现活动,而是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完美契合。基于“幸福理论”框架讨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内在一致性,清晰表明了“完满德性”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德 理智德 完满 幸福
下载PDF
从愉悦到公共善:论莱布尼茨的幸福观
9
作者 王升 《甘肃理论学刊》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莱布尼茨认为“幸福是一种持续的愉悦状态”,这成为后世学者将莱布尼茨的伦理学说解读为一种快乐主义乃至利己主义幸福论的文本依据。综合考察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表明这种解读方式有失偏颇,忽视了“愉悦”这一情感概念在莱布尼茨哲学中... 莱布尼茨认为“幸福是一种持续的愉悦状态”,这成为后世学者将莱布尼茨的伦理学说解读为一种快乐主义乃至利己主义幸福论的文本依据。综合考察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表明这种解读方式有失偏颇,忽视了“愉悦”这一情感概念在莱布尼茨哲学中的深刻内涵。不同于经验主义者将快乐等同于感官经验产物的观点,莱布尼茨的理解更近似一种审美体验的视角,强调愉悦本质上是对事物完满性(实在性或本质)的知觉,从而揭示了愉悦可以是一种理智性的、可共享的情感。由此莱布尼茨拒斥了将快乐等同于一种独占性、私有性情感的观点,避免陷入利己主义乃至享乐主义观点的窠臼,进而论证了人类幸福与共同体生活的内在关联,并表明真正的、最高的幸福必然指向公共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乐主义 愉悦 完满性 审美体验 幸福
下载PDF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 被引量:54
10
作者 洪汉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62,共10页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学循环 前理解 事情本身 完满性前把握
下载PDF
教师教材理解何以可能——哲学解释学视角 被引量:4
11
作者 申大魁 刘峰贵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60-64,共5页
对教师教材理解何以可能的探究,是教师教材理解活动的关键。借鉴伽达默尔关于理解何以可能问题的研究,教师前见、完满性先把握、时间距离、语言、教师视域和解释学循环共同构成了教师教材理解的条件。
关键词 教师教材理解 哲学解释学 教师前见 完满性先把握 时间距离 语言 教师视域 解释学循环
下载PDF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下) 被引量:16
12
作者 洪汉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52,共10页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 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学循环 前理解 事情本身 完满性前把握
下载PDF
教师教材理解的可能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5
13
作者 申大魁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4-88,共5页
作为人类重要理解活动之一的教师教材理解,对其发生条件的探究,是教师教材理解活动的关键。教师前见的先在性、开放性和历史性等特征规定着教师教材理解的视域,完满性先把握和时间距离使教师教材理解成为可能。教师应主动建立并丰富自... 作为人类重要理解活动之一的教师教材理解,对其发生条件的探究,是教师教材理解活动的关键。教师前见的先在性、开放性和历史性等特征规定着教师教材理解的视域,完满性先把握和时间距离使教师教材理解成为可能。教师应主动建立并丰富自身前见,借助语言与教材展开平等对话与交流,实现教师视域和教材视域的视域融合,这种视域融合的内在机制就是循环;实现教师对教材的循环理解,包括教材与教材、教师与教材文本以及教师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材理解 教师前见 完满性先把握 时间距离
下载PDF
论认识进步的代价
14
作者 孔圣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1-14,共4页
传统认识论和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对认识的研究,都只注重认识发展的进步意义。而不大关注认识进步的代价问题。随着认识过程日益复杂和认识发展的社会后果的巨大负效应的出现,认识进步的代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认识发展的关注正... 传统认识论和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对认识的研究,都只注重认识发展的进步意义。而不大关注认识进步的代价问题。随着认识过程日益复杂和认识发展的社会后果的巨大负效应的出现,认识进步的代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认识发展的关注正在经历着从对知识的增长与创新的关注扩展到对认识发展的成本及其负效应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认识进步的代价的研究是一个正显露其重要性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发展 负效应 认识过程 完满性 认识代价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 人类认识史 付出代价 知识结构
下载PDF
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
15
作者 曹晖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2年第8期39-40,共2页
审美教育在中国现阶段高校教育中不仅必要,而且亟需。审美教育开启了人的可能性,使人从现实的存在进入到可能性的存在之中。同时,在沟通感性和理性、促进人性完整和人格提升的过程中,审美教育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审美教... 审美教育在中国现阶段高校教育中不仅必要,而且亟需。审美教育开启了人的可能性,使人从现实的存在进入到可能性的存在之中。同时,在沟通感性和理性、促进人性完整和人格提升的过程中,审美教育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中的美学教育使人在有限的存在中见出无限,为无意义的生命存在建构价值,为人生找到合理存在的理由。这些对高校学生的人性和人格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可能 完满性
下载PDF
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结句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剑锋 《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7-19,共3页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的结句,评论家认为有"诗意脱节"、"逻辑晦涩"的不足。但从形式逻辑分析,该结句的逻辑内涵和诗的结构意义对构建完整的全诗风格、表意结构、情绪渲染、商籁诗戏剧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商籁诗第116首 完满性
下载PDF
小学科学教材的意义创生式理解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阿娜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2期62-64,共3页
理解,本质上是视域的融合,教师教材理解就是教师视域与教材视域的融合。当下,"一标多本"的教材多样化建设使得新课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有内容编排上的较为显性的知识性错误,有因教学素材选择的不完全性而产... 理解,本质上是视域的融合,教师教材理解就是教师视域与教材视域的融合。当下,"一标多本"的教材多样化建设使得新课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有内容编排上的较为显性的知识性错误,有因教学素材选择的不完全性而产生错误的隐性默会知识等。教材的这种缺陷性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极强的教材理解自我意识、丰厚的专业知识、正确的教学观,对教材能有一个完满性的先把握,并对其赋予一定意义的二次加工、进行创生式地理解,才能真正把好教育教学的质量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满性先把握 意义创生式理解 知识 知识
下载PDF
海德格尔论“死亡”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学发 刘国新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42,共2页
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的“此在与时间性”部分中,设专章集中讨论了“死亡”问题。了解其关于“死亡”的论述,对我们领悟其由对“此在”的分析而展开的一整套人生哲学,是十分重要的。一、“先行到死”与... 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的“此在与时间性”部分中,设专章集中讨论了“死亡”问题。了解其关于“死亡”的论述,对我们领悟其由对“此在”的分析而展开的一整套人生哲学,是十分重要的。一、“先行到死”与“看得见的可能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向死而在” “此在” 完满性 先行到死 “存在” “自由” 《存在与时间》 “无” 生物学意义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情感思想比较研究
19
作者 杨艳 张光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在情感思想上,在自制者与具有完满德性之人的区分、情感不是行为良好的保证等方面,康德与亚里士多德是有共同之处的。但在解释情感与德性、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方面,亚里士多德主义则要比康德主义更具优势。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康德 情感 自制者 具有完满之人
下载PDF
艺术的涅槃——浅议现代艺术发展的生存现状
20
作者 王莉 《艺海》 2012年第7期182-183,共2页
现当代艺术自尼采"上帝已死"的哲学宣言伊始,便开始随之走入死亡与终结的热议之中。大肆兴起的诸多艺术流派虽以其极端的方式颠覆传统,但同时也在为艺术自身寻求出路,任何的发展一旦步入一种困境必然会试图寻求另一条更为可... 现当代艺术自尼采"上帝已死"的哲学宣言伊始,便开始随之走入死亡与终结的热议之中。大肆兴起的诸多艺术流派虽以其极端的方式颠覆传统,但同时也在为艺术自身寻求出路,任何的发展一旦步入一种困境必然会试图寻求另一条更为可行的出路。据此,本文拟就现当代艺术生存发展状况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槃 艺术终结 完满性 波普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