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徘徊于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之间——果戈理的文学思想轨迹刍议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启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88,共8页
果戈理向来被界定为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也有人因其对生活丑恶的夸张变形而称之为"怪诞现实主义"。然而,本文认为,就果戈理本人而言,就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而言,他更像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果戈理一生... 果戈理向来被界定为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也有人因其对生活丑恶的夸张变形而称之为"怪诞现实主义"。然而,本文认为,就果戈理本人而言,就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而言,他更像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果戈理一生潜心于其乌托邦世界的建构,他的文学思想徘徊于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之间;他的文学世界始终潜在地奔涌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思想 法国 审美乌托邦 宗教乌托邦 小说创作
原文传递
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的角力——以俄罗斯文学巨匠果戈理、梅列日科夫斯基为例
2
作者 安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333-342,402,共12页
在俄罗斯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中,宗教与乌托邦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存在,它们共同将人性的生命与外在的世俗造成一定程度的疏离。俄国文学史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美"与"神"的较量,即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的某种... 在俄罗斯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中,宗教与乌托邦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存在,它们共同将人性的生命与外在的世俗造成一定程度的疏离。俄国文学史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美"与"神"的较量,即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的某种角力。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充满矛盾的果戈理与白银时代起奠基作用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二者的文学思想与具体创作,鲜明体现了宗教与乌托邦的角力。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到来,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引导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变为一种现实。在1922年的"哲学船"事件之后,"美"与"神"的乌托邦似乎与社会乌托邦格格不入,侨民文学与苏联新文学的相互诋毁便是二者交锋的证据。此后,随着社会乌托邦落到实处的理想破灭,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以后现代性为主导的时代,一个解构乌托邦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宗教乌托邦 俄罗斯文学 果戈理 梅列日科夫斯基
原文传递
中西文学之“乌托邦”现象概论
3
作者 徐爱琳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78-81,共4页
作为各自文化载体的“乌托邦”现象,在中西文学中可谓源远流长,且存在丰富的可比性。本文尝试用新的文学理论来阐释其内涵、品格并比较中西“乌托邦“现象的类型和流变,最终旨归于“乌托邦”的宏观审视。
关键词 日神 原型 乌托邦品格 宗教乌托邦 异域乌托邦
下载PDF
托马斯·莫尔宗教思想评析
4
作者 赵蕾 《东岳论丛》 2003年第5期115-117,共3页
托马斯·莫尔的宗教思想在当时表现出极端的开明进步倾向和一定程度上似乎同样极端的保守主义倾向,但这种矛盾是表面的,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讲,莫尔都不是中世纪宗教的继承者,而恰是中世纪宗教精神的批判者。他思想的本质是统一的,即... 托马斯·莫尔的宗教思想在当时表现出极端的开明进步倾向和一定程度上似乎同样极端的保守主义倾向,但这种矛盾是表面的,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讲,莫尔都不是中世纪宗教的继承者,而恰是中世纪宗教精神的批判者。他思想的本质是统一的,即统一于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宗教思想 中世纪宗教精神 宗教禁欲主义 近代人文主义
下载PDF
论五斗米道的“官僚性”特质 被引量:7
5
作者 冯渝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34,共9页
对五斗米道"师君"、"祭酒"、"鬼卒"等教内称号以及"义舍"、"三原"、"行刑"等教内组织制度的深度剖析,可以明确五斗米道大范围效仿汉制的"官僚性"特质。据此可判... 对五斗米道"师君"、"祭酒"、"鬼卒"等教内称号以及"义舍"、"三原"、"行刑"等教内组织制度的深度剖析,可以明确五斗米道大范围效仿汉制的"官僚性"特质。据此可判断,五斗米道立教之纲或当脱胎于"汉家"之制,因而具有明显的在世"官僚性"特质;与此同时,出于宗教立教之考量,五斗米道又对这层"官僚性"赋予独特的宗教内涵,故也呈现出一定的出世特性。五斗米道刻意汲取汉制的现象,不仅具体反映出五斗米道的宗教乌托邦追求,更从实证层面揭示"汉家神学"对原始道教的内在形塑作用,以及原始道教从精神角度保存"汉家"秩序的宏阔愿景。这一点正是原始道教发起汉末宗教-政治运动,重建"太平"理想秩序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斗米道 官僚性 宗教乌托邦 “汉家”解体 太平
下载PDF
“奶乐文明”:理解时代特征的新视点
6
作者 郭洪纪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42-49,共8页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话语中正在悄悄地用“全球化”来置换“地缘化”,其表现是人们更加相信 ,经济全球化或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无疑会给各国社会带来财富和希望 ,这样一种憧憬使得用“全人类利益”包装起来的“奶乐文明...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话语中正在悄悄地用“全球化”来置换“地缘化”,其表现是人们更加相信 ,经济全球化或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无疑会给各国社会带来财富和希望 ,这样一种憧憬使得用“全人类利益”包装起来的“奶乐文明”又成为一个新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乐文化” 西方文化 宗教乌托邦 技术乌托邦 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制度 民族国家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乌托邦的宗教维度与中国当下小说信仰救赎的可能
7
作者 张蕴艳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7-111,共5页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解读侧重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拘泥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结论,鲜有对他作为"一个献身于自己的宗教和原则的殉道士"角度的描述,也未充分阐释《乌托邦》...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解读侧重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拘泥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结论,鲜有对他作为"一个献身于自己的宗教和原则的殉道士"角度的描述,也未充分阐释《乌托邦》的宗教根基。由于抽离了乌托邦社会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乌托邦就注定在当代中国沦落为抽象的"空想"与阿里斯托芬所说的荒诞的"梦的国家"。借助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乌托邦意识"的概念,可帮助我们恢复对乌托邦功能的认识,并以此为中国当下小说乌托邦的未完成性把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宗教乌托邦意识”“弥赛亚主义”救赎
原文传递
Religious Violence in the Middle East: Military Intervention, Salafi-Jihadism and the Dream of a Caliphate
8
作者 Emran El-Badaw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6期396-409,共14页
From the beginnings of Wahabism in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so called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 ISIS) violence has occasionally been justified in the name of Islam, which is problematic for secular ... From the beginnings of Wahabism in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so called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 ISIS) violence has occasionally been justified in the name of Islam, which is problematic for secular and traditional scholars alik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are three complex, interrelated causes for this violence: foreign military intervention, Salafi-Jihadism and a utopian state founded upon faith and justice, i.e. a caliph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HAD caliphate salafi islamic state ISIS ISIL al-qaeda muslim brotherhood HAMAS HEZBOLLAH wahabism TALIBAN Arab Spring Iranian revolution war on terror gulf war cold war israeli-arab war syrian civilwar
下载PDF
Message Exchange in Religious Register: Utopia-Eschatology-History
9
作者 Viorella Manolache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5期379-386,共8页
The study verifies the hypothesis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existing utopia and eschatology of marginality by centring them as formula of alleviation, solution and mediation of the diffused Christian ideas, which is no... The study verifies the hypothesis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existing utopia and eschatology of marginality by centring them as formula of alleviation, solution and mediation of the diffused Christian ideas, which is not a process of absolute novelty. Utopia and eschatology will be accepted as a manner of harmonizing two dialogical reflexes sent as well from the discussion proposed by the journal Communio: International Catholic Review 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perational-utopian concepts, filtered by the Transylvanian magazine Utopia in the 1930s. The magazine recovered after 48 years a coincidence of cultural-political-religious-technical order, which drew to a declared philosophical attitude. The study will verify the working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which utopia is self-proclaimed, in religious register, type-program-solution and concept-belief-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OPIA ESCHATOLOGY HISTORY Joseph Ratzinger Utopia magazi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