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场域论:一种民族宗教研究的新范式——以彝族毕摩教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9-114,共6页
世俗化理论和宗教市场论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然而,学界却忽视了应有的另一重要研究范式———宗教场域论。实际上,布迪厄关于场域的理论观点对于宗教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结合彝族社会和毕摩教的实际,可以从关系... 世俗化理论和宗教市场论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然而,学界却忽视了应有的另一重要研究范式———宗教场域论。实际上,布迪厄关于场域的理论观点对于宗教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结合彝族社会和毕摩教的实际,可以从关系、惯习、资本三个方面阐释毕摩教作为一个宗教场域的基本特征、实质内涵和运作逻辑。全面理解和把握宗教场域的意涵,有助于对宗教现象进行一种新视角的诠释与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场域 布迪厄 关系 惯习 资本 毕摩教
下载PDF
明末清初史剧宗教场域的性别指归——以李玉史剧的“庙观”空间为例
2
作者 马思聪 《励耘学刊》 2013年第1期85-99,共15页
宗教空间是戏曲中从案头创作到舞台表现都颇受偏爱的典型场景。在传奇体制下,以"折"为单位的空间转换形制,更使得宗教空间由背景性场所凸显为功能性场域。因此,宗教场域往往便具有了标示事件"转折"的功能性特征,使... 宗教空间是戏曲中从案头创作到舞台表现都颇受偏爱的典型场景。在传奇体制下,以"折"为单位的空间转换形制,更使得宗教空间由背景性场所凸显为功能性场域。因此,宗教场域往往便具有了标示事件"转折"的功能性特征,使其在历史剧中成为表现历史波澜、事件际遇、人物命运的最好载体。在明末清初史剧巨擘的李玉笔下,这种宗教场域又以佛道分为"庙"、"观"两种,并因其对性别文化的认知与宗教情感的倾向而使得二者呈现出迥异的性别指向与空间色彩。简言之,道观场域更多沾染了世俗色彩,而与男性所代表的乱世境况一脉相承;佛庙空间则较纯粹地保留了宗教空间的神圣性,而与女性所象征的桃源静守相和相佐。在此场域色彩与性别内涵的对应中,展现的一种符合"节别之和"的性别涵韵与"各安本位"的性别定位。通过这样一种性别指归的定位,李玉所传达的是对重构稳定社会空间的呼唤与重建传统文道统序的"理想国"寄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 宗教场域 佛庙 道观 性别指向
下载PDF
宗教场域的结构与生成——以慈云寺空间场域为例
3
作者 郭彩霞 白胤 《居业》 2019年第4期45-45,共1页
宗教场域分为物化建筑场域和仪式化的本性场域两部分,通过对慈云寺建筑,空间及仪式行为的剖析,理清宗教场域中资本,权力与惯习之间的作用机制,分析佛寺空间发展和仪式活动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宗教场域 慈云寺 仪式与空间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窟龛与场域——试探安岳、大足十六罗汉造像的读解方式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3,共8页
安岳、大足五代两宋十六罗造像最为集中,为讨论罗汉信仰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与仅对单个罗汉窟龛进行研究不同,本文将其与毗邻窟龛进行组合研究,结合形制和组合的变化讨论罗汉龛与斋供仪式之互动,并将其置于周边宗教场域中加以理解,揭... 安岳、大足五代两宋十六罗造像最为集中,为讨论罗汉信仰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与仅对单个罗汉窟龛进行研究不同,本文将其与毗邻窟龛进行组合研究,结合形制和组合的变化讨论罗汉龛与斋供仪式之互动,并将其置于周边宗教场域中加以理解,揭示罗汉信仰偏离“法住”观念,在罗汉斋和水陆法会中转换为教化济度者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斋会空间 组合窟龛 宗教场域 窟龛形制 水陆法会
下载PDF
从场域视角剖析新闻媒体的传播逻辑——以“李一事件”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冉乐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3-48,共6页
从场域视角出发,以新闻媒体对"李一事件"的报道为例,通过对该事件所呈现的新闻场域和宗教场域的关系分析,揭示出媒体的传播逻辑,即新闻场的商业化逻辑、宗教场的大众化逻辑、媒体借力构建新闻场的营销逻辑.
关键词 新闻 宗教场域 李一事件 传播逻辑
下载PDF
当代凉山城镇彝族毕摩、苏尼现状调查——以美姑、喜德县城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曲比阿果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彝族人从乡村举家迁到城市,其中也包括彝族的专职神职人员毕摩和苏尼。本文在对游离于城市边缘、行走在城镇的彝族毕摩、苏尼田野调查基础上,试图分析从神圣到世俗化整合的外在原因与内在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彝族人从乡村举家迁到城市,其中也包括彝族的专职神职人员毕摩和苏尼。本文在对游离于城市边缘、行走在城镇的彝族毕摩、苏尼田野调查基础上,试图分析从神圣到世俗化整合的外在原因与内在动力。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调适。游离在城市中的毕摩和苏尼,主动拓宽了自己的宗教场域,这种彝族宗教文化的变迁与适应是传统文化遭遇现代化、城镇化变迁中的必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毕摩 苏尼 宗教场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