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宗教存在主义意识——谈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死亡”主题 被引量:9
1
作者 戴卓萌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2 0世纪存在主义世界观面临的任务是还人以个人意识。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早在19世纪 80年代就以其天才的感悟力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先于其他作家完成了从个别主人公的命运向人的存在化理念的转变 (从《三死》到《... 2 0世纪存在主义世界观面临的任务是还人以个人意识。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早在19世纪 80年代就以其天才的感悟力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先于其他作家完成了从个别主人公的命运向人的存在化理念的转变 (从《三死》到《伊万·伊里奇之死》)。从《战争与和平》到晚期的《疯人日记》、《伊万·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谢尔基神父》乃至《复活》等 ,生存与死亡、界限等问题始终贯穿于托尔斯泰的创作中 ,并最终以作家特有的、宗教的方式得到解决。本文拟从作家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入手 ,来探讨作家展示给读者的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存在”、“生存”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存在主义 死亡
原文传递
宗教存在的心理根源分析
2
作者 蓝箭平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63,共1页
由于生存的焦虑导致宗教的产生,自我慰藉以求得心理平衡也便成为宗教从开始到现在的主要的心理功能。
关键词 宗教存在 心理根源 宗教信仰 心理平衡 心理功能 自我需要
原文传递
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宗教玄学及其文学表征与道德意义
3
作者 任虎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170-184,共15页
上帝和人是诺曼·梅勒的核心关注。梅勒不仅在非小说作品中直接谈论他对上帝和人的本质及其存在状态的思考和认识,而且在小说中通过人物对上帝的评论、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自身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体现他的思考和认识。他从存在主义角... 上帝和人是诺曼·梅勒的核心关注。梅勒不仅在非小说作品中直接谈论他对上帝和人的本质及其存在状态的思考和认识,而且在小说中通过人物对上帝的评论、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自身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体现他的思考和认识。他从存在主义角度思考上帝和人的本质及其存在状态,认为上帝既非全知全能又非全善,既非绝对完美又非永恒不变,上帝与魔鬼的战争使人存在于善与恶之中,既善又恶。他对上帝和人的存在主义认识是纯个人的宗教玄学,但绝非纯宗教行为,而是对人类社会和历史以及人性的辩证认识和深刻反思,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命运与前途的关注和担忧,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曼·梅勒 存在主义宗教玄学 文学表征 道德意义
下载PDF
必须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宗教的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卓新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7,共7页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存在及性质,对之加以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意义及功能以及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和作用。为此,本文探究了对中国宗教性质、中国宗教当代存在的认识以及&qu...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存在及性质,对之加以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意义及功能以及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和作用。为此,本文探究了对中国宗教性质、中国宗教当代存在的认识以及"中国特色"的宗教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上具有商榷性、前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思考,并论及对中国无神论实践的相关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性质 宗教存在 宗教管理 无神论
下载PDF
西美尔关于现代宗教形而上学重建的构想——从外在的超验对象到内在的生命品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田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66,共5页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形式 外在超验对象 宗教 灵魂的宗教存在 形而上学价值
下载PDF
《雨王汉德森》的宗教救赎
6
作者 张曙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83-87,共5页
运用基尔凯戈尔的宗教存在主义解读《雨王汉德森》的人物塑造、结构和情节。在人物塑造上,汉德森的内心体验再现了该哲学个体存在的定义;在结构上,汉德森在美国和非洲的三段生活经历象征了该哲学所描述的美学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三种生... 运用基尔凯戈尔的宗教存在主义解读《雨王汉德森》的人物塑造、结构和情节。在人物塑造上,汉德森的内心体验再现了该哲学个体存在的定义;在结构上,汉德森在美国和非洲的三段生活经历象征了该哲学所描述的美学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三种生活方式;在情节上,汉德森顺应内心"我要"的呼唤远赴非洲探寻"爱"的真谛,体现了基尔凯戈尔宗教存在主义的精髓。汉德森的个人追求实乃贝娄为全人类设计的宗教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王汉德森》 基尔凯戈尔 宗教存在主义 生活阶段
下载PDF
西美尔的诊断和议案:现代宗教生活的困境和重建
7
作者 田薇 《宗教社会学》 2013年第1期195-205,共11页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即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即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正是在这种可称之为"后宗教"的视野中,我们依稀发现了某种似乎与中国传统相近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形式 宗教 外在超验对象 灵魂的宗教存在形而上学价值
下载PDF
试论我国各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法律和政策依据
8
作者 张少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5期9-12,共4页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宗教信徒在内的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共同愿望的要求;也是各宗教自身存在和发展必然要求。为此,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体系以及政府宗教管理事务对宗教活动加以规范,为宗教与社会主...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宗教信徒在内的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共同愿望的要求;也是各宗教自身存在和发展必然要求。为此,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体系以及政府宗教管理事务对宗教活动加以规范,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长期存在 与社会相适应 法律与政策 依据
下载PDF
“宗教性”的问题缘起与意义阐释——以宗教疑义为语境、以舍勒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宗教情感论为视镜
9
作者 田薇 《宗教与哲学》 2019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西方基督教是宗教,东方儒教是不是宗教?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教会由中心退居边缘,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在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丧失意义?在中西古今语境下引出何谓宗教的疑义,面对疑难本文提出“宗教性”概念。所谓宗教性乃是指... 西方基督教是宗教,东方儒教是不是宗教?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教会由中心退居边缘,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在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丧失意义?在中西古今语境下引出何谓宗教的疑义,面对疑难本文提出“宗教性”概念。所谓宗教性乃是指向人的存在的宗教性,指向终极而超越的宗教性,体现着人类通过无限性追求以超越有限性生存的先天形而上学倾向。关于这一理论观点的阐述,借助舍勒的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情感论予以展开。舍勒认为“绝对域意向”是人类有限个体的本质意向,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宗教性的情感行为,是在先的、原发的和独立的,是构成一切信仰生活形态的可能性前提;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是情感性直观或直观性情感,在本质上是有限者直观宇宙或遭遇无限时产生的“绝对依存感”,它是一种生存论意义的情感。在这种宗教性情感体验中,人与无限相遇,瞬间成为永恒。正因如此,无论是个体生存还是文化传承,宗教性都是其本体论的存在意义,呈现为原初信仰与原初情感交融一体的状态。就此而言,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传统还是现代,个人和文明的生存都是宗教性的存在;无论基督教还是儒家,都是宗教性的人文教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存在宗教 绝对域意向 绝对依存感 生存论情感
下载PDF
唐代的婆罗门僧和婆罗门教 被引量:2
10
作者 严耀中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5,共5页
通过对唐代婆罗门僧名义下婆罗门教徒与婆罗门种姓出身佛僧之间区别的考辨,综合一些其它证据,说明婆罗门教在唐代可以作为一种宗教存在,一如景教、袄教等。
关键词 婆罗门教 婆罗门僧 唐代 宗教存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