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去宗教性”倾向 被引量:4
1
作者 石文山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回顾百年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历程,在科学主义研究理念的强势影响下,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呈现出一种"去宗教性"的研究倾向,即将宗教心理现象的研究化约为对世俗心理现象的探讨,并由此造成了宗教心理学研究的无序、纷乱、零... 回顾百年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历程,在科学主义研究理念的强势影响下,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呈现出一种"去宗教性"的研究倾向,即将宗教心理现象的研究化约为对世俗心理现象的探讨,并由此造成了宗教心理学研究的无序、纷乱、零星和琐碎。唯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承认、接纳并尊重宗教心理现象所固有的"宗教性",宗教心理学研究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心理学 宗教性 宗教性
下载PDF
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去宗教性”倾向
2
作者 石文山 《宗教心理学》 2013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回顾百年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历程,在科学主义研究理念的强势影响下,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呈现出一种“去宗教性”的研究倾向,即将宗教心理现象的研究化约为对世俗心理现象的探讨,并由此造成了宗教心理学研究的无序、纷乱、零星和... 回顾百年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历程,在科学主义研究理念的强势影响下,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呈现出一种“去宗教性”的研究倾向,即将宗教心理现象的研究化约为对世俗心理现象的探讨,并由此造成了宗教心理学研究的无序、纷乱、零星和琐碎。唯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承认、接纳并尊重宗教心理现象所固有的“宗教性”,宗教心理学研究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心理学 宗教性 宗教性
下载PDF
“宗教性”的问题缘起与意义阐释——以宗教疑义为语境、以舍勒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宗教情感论为视镜
3
作者 田薇 《宗教与哲学》 2019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西方基督教是宗教,东方儒教是不是宗教?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教会由中心退居边缘,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在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丧失意义?在中西古今语境下引出何谓宗教的疑义,面对疑难本文提出“宗教性”概念。所谓宗教性乃是指... 西方基督教是宗教,东方儒教是不是宗教?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教会由中心退居边缘,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在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丧失意义?在中西古今语境下引出何谓宗教的疑义,面对疑难本文提出“宗教性”概念。所谓宗教性乃是指向人的存在的宗教性,指向终极而超越的宗教性,体现着人类通过无限性追求以超越有限性生存的先天形而上学倾向。关于这一理论观点的阐述,借助舍勒的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情感论予以展开。舍勒认为“绝对域意向”是人类有限个体的本质意向,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宗教性的情感行为,是在先的、原发的和独立的,是构成一切信仰生活形态的可能性前提;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是情感性直观或直观性情感,在本质上是有限者直观宇宙或遭遇无限时产生的“绝对依存感”,它是一种生存论意义的情感。在这种宗教性情感体验中,人与无限相遇,瞬间成为永恒。正因如此,无论是个体生存还是文化传承,宗教性都是其本体论的存在意义,呈现为原初信仰与原初情感交融一体的状态。就此而言,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传统还是现代,个人和文明的生存都是宗教性的存在;无论基督教还是儒家,都是宗教性的人文教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性 存在的宗教性 绝对域意向 绝对依存感 生存论情感
下载PDF
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以甘肃农村基督教群体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宝琰 万明钢 +1 位作者 王微 刘显翠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97-1202,共6页
以148名基督教青少年为被试,研究了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研究结果表明,(1)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的坚定性在减弱,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青少年的宗教坚定性高于某个时期皈依的青少年;(2)宗教倾向包括内倾宗教、外倾... 以148名基督教青少年为被试,研究了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研究结果表明,(1)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的坚定性在减弱,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青少年的宗教坚定性高于某个时期皈依的青少年;(2)宗教倾向包括内倾宗教、外倾个人和外倾社会等三个方面,以外在个人倾向为主,不存在性别差异,"保持宗教者"在内倾宗教和外在个人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脱离宗教者";(3)高宗教卷入的基督教青少年在内倾宗教和外倾个人维度的得分显著地高于低宗教卷入的基督教青少年;(4)宗教倾向内部各维度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宗教态度的各维度与宗教卷入、内倾宗教倾向和外在个人宗教倾向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青少年 宗教性 宗教倾向 宗教态度
下载PDF
世俗运动的宗教性:球迷狂热的动因与文化表达——以足球项目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冰 刘连发 杨鑫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2,共4页
本文从仪式和宗教的理论视角入手,依靠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球迷狂热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现代运动项目经历了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留了仪式性的隐喻,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并开始走入大众视野;互动仪式是球迷... 本文从仪式和宗教的理论视角入手,依靠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球迷狂热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现代运动项目经历了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留了仪式性的隐喻,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并开始走入大众视野;互动仪式是球迷实现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基础;足球项目具有宗教性的表征,这给球迷的崇拜和痴狂提供了动因;球迷对球星的崇拜来源于赢球崇拜情结和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情感上的狂热和行为上的偏执是球迷文化的共同特征;作为社会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球迷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一线球迷的行为表达更为痴狂,二线和三线球迷的行为表达方式相对温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运动 宗教性 球迷 足球运动 狂热 文化表达 行为表达
下载PDF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 被引量:26
6
作者 安乐哲 郝大维 彭国翔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3期5-17,共13页
本文在一个中西比较的视域中,结合新出土的历史文献,对《中庸》中“诚”、“性”、“情”、“礼”和“教”等最为重要的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中庸》所蕴涵的一个完整连贯的结构的哲学意义以及不同于西方的... 本文在一个中西比较的视域中,结合新出土的历史文献,对《中庸》中“诚”、“性”、“情”、“礼”和“教”等最为重要的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中庸》所蕴涵的一个完整连贯的结构的哲学意义以及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宗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宗教性 哲学意义 视域 诠释 西方 蕴涵 观念 历史文献 新论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宗教性研究述评 被引量:8
7
作者 万明钢 杨宝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0,共5页
介绍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宗教性研究中,在宗教性的概念界定及其测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分歧与共识;比较了宗教性的心理结构理论与测量工具,对儿童和青少年宗教性的发展、宗教性的跨文化研究、家庭对宗教性的影响、宗教性的性别差异等方面... 介绍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宗教性研究中,在宗教性的概念界定及其测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分歧与共识;比较了宗教性的心理结构理论与测量工具,对儿童和青少年宗教性的发展、宗教性的跨文化研究、家庭对宗教性的影响、宗教性的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概括了宗教性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宗教性 宗教心理
下载PDF
明末到民国时期康区宗教性集会与集市之关系考察——以甘孜镇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友珍 德吉卓嘎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6期52-57,共6页
宗教性集会是藏传佛教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有宗教和文化娱乐的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为剩余产品的交换提供时空条件。这样,借助宗教性集会形成藏区集市。文章以甘孜镇宗教性集会、集市为例,简要探讨明末到民国时期这一时间段内,康... 宗教性集会是藏传佛教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有宗教和文化娱乐的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为剩余产品的交换提供时空条件。这样,借助宗教性集会形成藏区集市。文章以甘孜镇宗教性集会、集市为例,简要探讨明末到民国时期这一时间段内,康区宗教性集会与集市的关系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区 宗教性集会 集市
下载PDF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 被引量:16
9
作者 郭齐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6-38,共3页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儒学是否具有宗教或准宗教的意蕴与品格,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宗教”的界说,尤涉及到关于宗教的价值评价。如按照西方基督教某些教派的定...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儒学是否具有宗教或准宗教的意蕴与品格,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宗教”的界说,尤涉及到关于宗教的价值评价。如按照西方基督教某些教派的定义,佛教亦不能算做宗教。而一些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性 儒学 宗教 当代新儒家 宗教意蕴 中国文化 终极关怀 天人合 天道 中国人文精神
下载PDF
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考察儒家宗教性问题的一个必要视点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95,共17页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quo...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教化 宗教性 终极关怀 义理体系 信仰系统 同途而殊归
下载PDF
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世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6-152,共7页
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徽州宗祠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所体现出的宗教特质: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 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徽州宗祠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所体现出的宗教特质: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观念的宗教性;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组织的宗教性;以祠堂为场所、祭祀为主要形式、朱子《家礼》为礼仪的活动的宗教性;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朱子之书为经典、儒学伦理为本位的教化的宗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宗祠文化 宗教性
下载PDF
法律的宗教性及其缺失对法律信仰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钟书 《求索》 CSSCI 2004年第7期92-94,共3页
道德、宗教和法律是支撑人类秩序大厦的三大坚强柱石。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 ,它们各自作用于社会的程度是不同的。现代社会 ,法律意识空前提高的同时 ,法律被当成万能的工具 ,道德退化 ,宗教淡出 ,且不论法律一柱擎天的状况是否合理 ,... 道德、宗教和法律是支撑人类秩序大厦的三大坚强柱石。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 ,它们各自作用于社会的程度是不同的。现代社会 ,法律意识空前提高的同时 ,法律被当成万能的工具 ,道德退化 ,宗教淡出 ,且不论法律一柱擎天的状况是否合理 ,是否能支撑得住秩序大厦 ,本文想讨论的是法律的宗教性 ,分析作为法律内部元素的宗教性的缺失会如何导致法律信仰的剥落 ,就像营养不良的大树开始脱皮 ,最终法律之柱折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宗教性 缺失 法律信仰 法律意识
下载PDF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被引量:27
13
作者 郭齐勇 《中国哲学史》 CSSCI 1999年第1期40-53,61,共15页
关键词 宗教性 当代新儒家 宗教哲学 儒家思想 宗教精神 儒学 唐君毅 道德实践 基督教 刘述先
下载PDF
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以天水市麦积区农村基督徒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璇 王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 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社会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社会价值观是分离的;(3)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道德价值观是趋于一致的;(4)高宗教性教徒积极认同自己的身份;(5)低宗教性教徒消极认同自己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徒 宗教性 价值观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一与多:“宗教性”的现象学的进路、预设与时代精神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立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 Otto到John Hick对宗教性探究的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性的现象学进路的时代精神与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的理路上的缺憾以及可能的出路。
关键词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下载PDF
从观卦[]看《周易》中的“神道设教”观——兼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文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30-38,146,共10页
观卦[■]九五、上九两个阳爻在四个阴爻之上,有阳观于阴之象,亦犹人之二目下视或日月当空之象。圣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而明天道、神道及人道,并施其教化。如果人能做到内心诚敬、洁静精微,就可以与天交感、贯通天人。观之大用,不在祭祀,... 观卦[■]九五、上九两个阳爻在四个阴爻之上,有阳观于阴之象,亦犹人之二目下视或日月当空之象。圣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而明天道、神道及人道,并施其教化。如果人能做到内心诚敬、洁静精微,就可以与天交感、贯通天人。观之大用,不在祭祀,而在感孚,上观以孚天性而达性命之源,以立其本;下观以孚于人情而化育万物,以达其用。与天感孚又赖人之“中正”之德。“四时不忒”乃“神道”之显现,但非“神”之自为,而是阴阳消长循环所致。神“藏于心,发于性,与生俱生”,人们通过“观心”即可知“神”之所存,通过“观性”即可知“天”之所在。故这里所说的“神道”即“性道”。“神道设教”能够让人们生起敬畏之心,而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则所谓“内在的超越”及儒学的宗教性就难以坐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卦 神道设教 观性 儒学宗教性 《周易》 易经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之间——试论古希腊奥林匹亚赛会的宗教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大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63,共7页
奥林匹亚赛会是古代希腊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源头。古希腊人所特有的这种社会活动从一开始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宗教仪式活动的派生物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神圣性&qu... 奥林匹亚赛会是古代希腊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源头。古希腊人所特有的这种社会活动从一开始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宗教仪式活动的派生物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神圣性"。不过,在比赛过程中,祭礼与比赛是分开的,裁判胜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比赛与祭祀也具有逐步分离的趋势,可见,奥林匹亚赛会也带有明显的"世俗性"的另一面。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特征如何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研究表明,奥林匹亚赛会的"神圣性"和"世俗性"之间其实存在着相互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即"神圣性"必定要通过"世俗性"得以展现,正是通过跑步、跳远、投掷这样的"世俗性"的体育比赛,希腊人实现了与神灵接近和交流的理想,赛会也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就宗教性而言,古希腊的奥林匹亚赛会正处于早期的体育比赛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间,即处在"神圣"和"世俗"之间,或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之中。通过上述分析,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术界关于奥林匹亚赛会的宗教性问题的争论,也可以加深我们对注重行动的古希腊宗教的仪式化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奥林匹亚赛会 宗教性 神圣性 世俗性
下载PDF
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国河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108-,110+112+124+109+,共6页
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韩国河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丧葬礼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都是社会意识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对古代人的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不管是原始宗教,还是人为宗教,都和丧葬结下了不... 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韩国河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丧葬礼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都是社会意识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对古代人的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不管是原始宗教,还是人为宗教,都和丧葬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丧葬发展的每一步都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丧葬礼俗 祖先崇拜 原始道教 文物 发掘简报 宗教性 睡虎地秦简 汉墓 原始宗教
下载PDF
文化自觉与文化攀附和文化自省——从当代新儒家儒学宗教性讨论及其缺失谈起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德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8,共10页
在20世纪上半叶儒学宗教性的讨论中,两代新儒家由于其文化攀附态度而持守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和熊十力主张"儒学非教"说,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和牟宗三则主张"儒学是教"说。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攀附... 在20世纪上半叶儒学宗教性的讨论中,两代新儒家由于其文化攀附态度而持守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和熊十力主张"儒学非教"说,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和牟宗三则主张"儒学是教"说。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攀附态度不仅使他们陷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藩篱,而且也使他们陷入文化民族主义的藩篱。梁漱溟的拿来主义、熊十力的"返本开新"说、唐君毅的"心通九境"说和牟宗三的"圆实之教"说,都是其文化民族主义趋向的表征。无论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都既无助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讨论,也无助于中国文化或儒学的自强。文化攀附的根本问题在于"外骛",走出文化攀附的关键在于"求其放心",进行文化自省。惟有悟自,堪称觉自。惟有觉自,才能自觉。惟有自觉,才能自强。故而,文化自省实乃文化自觉的机关所在和文化自强的历史正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攀附 文化自省 儒学宗教性
下载PDF
从儒学的宗教性看儒家的主体性思想及其现时代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段德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0-15,共6页
关于儒学是否宗教以及儒学的宗教性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儒学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而儒学的宗教性问题,归根到底是个存有论问题,是儒学的存有的终极性和层次性问题。它同儒家主体性思想的关联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属于本体论层面... 关于儒学是否宗教以及儒学的宗教性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儒学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而儒学的宗教性问题,归根到底是个存有论问题,是儒学的存有的终极性和层次性问题。它同儒家主体性思想的关联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属于本体论层面的,主要表现在自我转化的终极性与存有的终极性、自我转化的无尽性与存有的层次性、自我超越的内在性与存有的终极性的内在关联上。这些关联一方面使儒家的主体性思想呈现出超越于西方主体性思想的面貌,从而对近代西方主体性学说的某些弊端有某种对治功能;另一方面,又使传统儒家的主体性思想总具有某些严重的局限,如"太过立体性"、"太过理想主义"以及社会归属的偏狭性等。相信当代儒家在同西方世界的积极对话中定能开展出一个更为健全的、具有普世性质的主体性学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家 宗教性 主体性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