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种道德——人文性道德何以可能? 被引量:1
1
作者 胡伟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98,共12页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指在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指从"...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指在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指从"中观"的角度来对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加以把握与重新整合,即认为社会性道德有待于以"下学上达"的方式转换为宗教性道德,而宗教性道德则也必然以"上智下移"的方式体现为社会性道德。历史上,儒家主张用"礼乐教化"的方式来建构与实践这种人文性道德,它典型地体现了人文性道德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报神恩"与"报人恩"相统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人文性道德 礼仪
下载PDF
道德分化与主体建构——论王小波的道德观及其文学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川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王小波将道德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两者的关系:道德(过分)泛化和道德(无限)升华使道德成为对知识分子构成极大钳制的规训力量。与义利关系畸轻畸重的观念认同相一致,以拔高为信仰的"善"辖制"真"以... 王小波将道德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两者的关系:道德(过分)泛化和道德(无限)升华使道德成为对知识分子构成极大钳制的规训力量。与义利关系畸轻畸重的观念认同相一致,以拔高为信仰的"善"辖制"真"以及从事"求真"活动的知识分子,使道德代行宗教和法律的职能,将对错问题等同于善恶问题,苛求私德,忽视公德,等等。这一系列道德内涵和职能的混乱和悖谬,是道德均质化和一体化之总体要求的重要表征,这造就了两类失去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知识分子,一类是道德灌输的对象,在"格调低下"、"动机不纯"之类的道德诘难压力下,弃守自我,不断"高雅"其格调、"崇高"其动机,成为被道德愚弄和摆布的"玩偶"。另一类则属道德的"中介传输者",惯于"拿着已有的道德体系说别人",为了在"意义上层"和"权力上层"争得一席之地,自动沦为挥舞道德"大棒"向民众施暴的打手。王小波痛揭这两类自我塌缩、自我异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症候,指示了"分化"原则在主体建构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分化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知识分子 王小波
下载PDF
略论“文化—道德的人”的培养
3
作者 邵燕 方海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5,共2页
"文化—道德的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的哲学理念,对当下德育有着重大启示,昭示着德育不仅要培养个体对各类道德规范的遵守,还要实现个体对各类道德规范的自由把握,将道德实践视为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即人之所以实... "文化—道德的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的哲学理念,对当下德育有着重大启示,昭示着德育不仅要培养个体对各类道德规范的遵守,还要实现个体对各类道德规范的自由把握,将道德实践视为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即人之所以实践道德是为了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道德的人"的培养的前提是实现德育对自然(生活)的关照,核心是道德情感(道德自由感)的培养,关键是实现个体对两种道德的贯通,途径是在德育中引入审美教育(生命教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道德的人 道德自由感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人文性道德
下载PDF
历时性视角下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关系审视
4
作者 雷湃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8-191,共4页
从道德发展的历时性维度出发,剖析体育在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中所显现的功用,并以"广场舞"为个案分析其所引发的道德层面思考。结论:体育承担着约束和教化个体、养成完满人格的社会责任,更有形成... 从道德发展的历时性维度出发,剖析体育在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中所显现的功用,并以"广场舞"为个案分析其所引发的道德层面思考。结论:体育承担着约束和教化个体、养成完满人格的社会责任,更有形成群体规范、影射现实生活的作用。这种他律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内化、积淀、升华,用不同的形式诠释了体育的独特作用,同时,又折射到并作用于人自身,内化为一种生命个体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蓬勃向上的动力、波浪式螺旋上升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宗教性道德 社会性道德 广场舞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5
作者 仲兆宏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5-27,共3页
传统道德一直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其价值,确定其地位,并进行适当的解构和建构,区分开传统道德的“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让“宗教性道德”成为个人的追求而成圣成贤;让“社会性道德”成为大家共同... 传统道德一直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其价值,确定其地位,并进行适当的解构和建构,区分开传统道德的“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让“宗教性道德”成为个人的追求而成圣成贤;让“社会性道德”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生活规则和内心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宗教性道德 社会性道德
下载PDF
“和谐高于公正”论要
6
作者 王柯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2,共10页
“和谐高于公正”的命题,意指一种层级考量而非价值判断。从人类实践与经验逻辑角度讲,和谐以公正为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人的情感而非理性。和谐的三种形态涉及人际、身心与天人关系,分属社会、个体与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实现三种... “和谐高于公正”的命题,意指一种层级考量而非价值判断。从人类实践与经验逻辑角度讲,和谐以公正为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人的情感而非理性。和谐的三种形态涉及人际、身心与天人关系,分属社会、个体与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实现三种和谐的可能性所涉指的某些核心观念,汇成“中国宗教性道德”的理论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和谐是人类社会与世界之未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观之,“中国宗教性道德”作为助推和谐的重要动因或驱力,可视作范导原理,有助于适当建构“现代社会性道德”。在特定情境与社会背景下,上述命题的论说也可用来深化“中用”(中学为用)、影响“西体”(西学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公正 关系主义 中国宗教性道德
下载PDF
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2
7
作者 吕美生 孔正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39,共6页
程朱理学继承孔孟道统,专讲义理性命之学。它将人际伦理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哲学高度来重整人际伦常秩序,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程朱理学既有以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性道德)把自然道德化的"真善相悖"的一面,也有以绝对道德主义(宗... 程朱理学继承孔孟道统,专讲义理性命之学。它将人际伦理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哲学高度来重整人际伦常秩序,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程朱理学既有以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性道德)把自然道德化的"真善相悖"的一面,也有以绝对道德主义(宗教性道德)把自然审美化的"美善相乐"的一面。程朱理学完全可与康德的德道哲学相媲美,它构筑了可与天地比肩的人类伟大尊严,追求哲学敬畏人生、宗教超越人生、艺术赞美人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它最富有思辨性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性理 情本体 宗教性道德 道心 人心 理一分殊 朱熹
下载PDF
思想史的意义
8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思想史 中国 社会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
下载PDF
道德理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
9
作者 陶东风 李心峰 《长江文艺》 1996年第1期56-58,共3页
陶:“道德理想”已经成为当今文坛的一个热闹话题。这个话题在90年代而不是80年代出场,本身就值得分析。因为在80年代,人们并没有把“道德理想”当成热门话题来谈论(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道德理想)。那么,到了90年代为什么大家都来谈这个... 陶:“道德理想”已经成为当今文坛的一个热闹话题。这个话题在90年代而不是80年代出场,本身就值得分析。因为在80年代,人们并没有把“道德理想”当成热门话题来谈论(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道德理想)。那么,到了90年代为什么大家都来谈这个话题呢?我觉得这是90年代社会转型向深层次发展的一个结果。简单地说,人们抬出道德理想(还育与此紧密相关的“人文精神”)是针对着90年代(尤其是中期)的世俗化、商业化倾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理想 人文精神 终极性 道德堕落 人文知识分子 理想主义者 世俗社会 宗教性道德 市场经济 文化专制主义 社会转型 道德状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