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现象学及其宗教情境——以尼采“上帝之死”与海德格尔“上帝之缺席”为考察对象
1
作者 黄璐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7-262,共6页
宗教现象学作为宗教研究的一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意在探究宗教现象的意义和结构。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海德格尔的"上帝之缺席"为考察对象,我们能够发现,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宗教经验均以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为... 宗教现象学作为宗教研究的一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意在探究宗教现象的意义和结构。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海德格尔的"上帝之缺席"为考察对象,我们能够发现,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宗教经验均以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为基础,在反对传统二元论的同时呈现出对宗教情境的建构。这表明,宗教现象学与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在此重要的是,从"上帝之死"到"上帝之缺席",对宗教情境的开启不仅直指宗教经验,而且在一种整体性意蕴中面向时空机制的建构。当宗教现象以时间-空间为架构显现自身时,究其实质而言这也是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描述。在神性已逝的时代,宗教现象学并非抽象地分析现象,而是置身于现象中,并以宗教情境拒斥断裂而庸俗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现象学 上帝之死 上帝之缺席 宗教情境 时空机制
原文传递
朝鲜半岛《步虚子》的中国起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小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81,共11页
《步虚子》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支乐曲。它产生在中国三国时代,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传入高丽,并在韩国保存至今;它也以不同形式生存在中国各地的道教音乐之中。究其起源,《步虚子》是一支从古代雅乐、方士琴... 《步虚子》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支乐曲。它产生在中国三国时代,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传入高丽,并在韩国保存至今;它也以不同形式生存在中国各地的道教音乐之中。究其起源,《步虚子》是一支从古代雅乐、方士琴歌、佛教呗赞转读、禹步、七盘舞等诸多事物中吸取艺术要素而形成的道教歌舞曲。它原来配合金丹道派的内修秘术,后经东晋葛巢甫整理,成为灵宝斋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朝,它吸收了叩齿、咽液、咒祝、存思真神等上清斋仪的内容。在唐代,它讲求音诵之美,重点表现缥缈仙举的道教意境。因此,《步虚子》的生命力是同它所代表的历史积累相关的。作为道教仪式音乐的精华,它不仅具备优秀的艺术品质,而且具备鲜明的仪式品质,这使它成为"唐乐"的代表,得到朝鲜仪式的接纳,因而长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虚子》 朝鲜半岛“唐乐” 道教科仪 宗教情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