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浒传》的宗教记忆:白莲教的叙述与想象
1
作者 张同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54,共12页
《水浒传》文本叙事中的宗教既不是正统的道教或佛教,也不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实质是民间宗教白莲教。小说叙述的时间、地点、称谓和标志等都暗示或表达了白莲教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作为,表明《水浒传》叙述和体现了元末领导和组织红... 《水浒传》文本叙事中的宗教既不是正统的道教或佛教,也不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实质是民间宗教白莲教。小说叙述的时间、地点、称谓和标志等都暗示或表达了白莲教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作为,表明《水浒传》叙述和体现了元末领导和组织红巾军起义的白莲教的宗教记忆。从而水浒好汉乃白莲教教徒的艺术镜像,梁山泊的旗帜"替天行道"即红巾军所崇尚的"大义",而水浒世界则是关于元末白莲教起义的叙述与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梁山泊 宗教记忆 白莲教 民间宗教 红巾军
下载PDF
泰柬围绕柏威夏寺的争端——基于宗教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章远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2,共7页
泰柬包括柏威夏寺在内的边境冲突,从精神和信仰内核角度反映了民族主义在保护国家主权边界,特别是文化交汇地带宗教名胜方面影响力的扩大。边境地区的宗教场所、宗教胜地承载了地区内群体间的宗教集体情感。在柏威夏寺及周边地区属权问... 泰柬包括柏威夏寺在内的边境冲突,从精神和信仰内核角度反映了民族主义在保护国家主权边界,特别是文化交汇地带宗教名胜方面影响力的扩大。边境地区的宗教场所、宗教胜地承载了地区内群体间的宗教集体情感。在柏威夏寺及周边地区属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前,更现实的维系方式是保持竞争性共享状态。竞争性共享的争议边境地区呈现着包含了宗教因素的民族主义、宗教遗产与宗教集体情感共同构建的庙宇政治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威夏寺争端 宗教记忆 宗教遗产 庙宇政治 竞争性共享
下载PDF
记忆与理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文本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芯雨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1年第1期67-75,共9页
十月革命爆发后,伴随着苏维埃政权首都以及文学中心城市转向莫斯科,莫斯科文本在20世纪20年代呈现出书写繁荣的景象,并开始被认为是超文本系统的一种。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的差异性,围绕莫斯科神话学场域中最重要的神... 十月革命爆发后,伴随着苏维埃政权首都以及文学中心城市转向莫斯科,莫斯科文本在20世纪20年代呈现出书写繁荣的景象,并开始被认为是超文本系统的一种。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的差异性,围绕莫斯科神话学场域中最重要的神话素"莫斯科——第三罗马"所形成的莫斯科文本在域外文学和本土文学的具体彰显也是各具风格。本文将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莫斯科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域外作家与本土作家如何通过宗教记忆与乌托邦理想构建城市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文本 “莫斯科——第三罗马” 宗教记忆 乌托邦理想
下载PDF
迈向一种关于现代性的宗教社会学——爱尔维优-雷杰《宗教存于记忆》述评 被引量:13
4
作者 汲喆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240,共9页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爱尔维优-雷杰 宗教存于记忆 述评
原文传递
Celebrating the Harvest and san yklk: Exploring Festival and Public Ritual as Collective Memory to Sustain Cultural Identity 被引量:1
5
作者 Marie Kruge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4年第6期379-385,共7页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itual is not only restricted to religious activities, but can also be eth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 nature. The artistic, stylist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particu...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itual is not only restricted to religious activities, but can also be eth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 nature. The artistic, stylist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particular festival of the Bamana in Mali to celebrate the harvest and new planting season will be analyzed. This festival primarily takes on the form of animal masquerades in which masks, puppets, drumming, singing, and dancing are blended into a ritualistic celebration of a certain cultural identity. The Bamana culture has lost religion as a marker, as Islam is now the dominant religion in Mali, but traditional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als among the Bamana as a patriarchal society are concretized and objectified by their animal masquerades. Apart from being a seasonal festival, events from the past are commemorated; customary gender roles are defined; and some fundamental and complex social concepts are reinforced by a performance mode which relies on a collective memory and oral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TIVAL RITUAL masquerading masks puppets cultural marke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