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思想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祖军
《沧桑》
2009年第3期241-242,共2页
陈忠实以深厚的生活和艺术功底建构了一个蕴涵丰富、容量巨大、艺术震撼力强劲的独特世界,这就是他笔下的白鹿原,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蕴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白鹿原》通过宗法文化思想来揭示历史,以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对20世纪中国农...
陈忠实以深厚的生活和艺术功底建构了一个蕴涵丰富、容量巨大、艺术震撼力强劲的独特世界,这就是他笔下的白鹿原,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蕴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白鹿原》通过宗法文化思想来揭示历史,以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对20世纪中国农村,尤其是陕西农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观照,以次来展示生命存在的沉重和历史的沧桑变革,展现生命存在和历史的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忠实
《白鹿原》
宗法
文化
封建族权
宗法礼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山文书中“刘二姐现象”历史人文背景解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延军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9-65,共7页
太行山文书领域存在着大量"刘二姐栓娃娃"同题曲艺或小戏唱本藏品,其时间跨度自明至今约500年时间里,均有不同版本或艺术形式发现,具有历史悠久性。该现象广泛流行于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群众基础雄厚,具有地域广泛性。由此将...
太行山文书领域存在着大量"刘二姐栓娃娃"同题曲艺或小戏唱本藏品,其时间跨度自明至今约500年时间里,均有不同版本或艺术形式发现,具有历史悠久性。该现象广泛流行于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群众基础雄厚,具有地域广泛性。由此将这一现象首次归纳为"刘二姐现象"。通过对原始生殖崇拜、封建宗法制度及宗法礼教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深入解读,阐释了该现象赖以产生和盛行的深厚历史人文背景及其成因,从而确立该现象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文书
刘二姐现象
原始生殖崇拜
封建
宗法
制
宗法礼教
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25-28,共4页
拟亲属称谓语是汉语称谓语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它存在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存在的形式,以便更好地、恰当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拟亲属称谓语,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
拟亲属称谓语
宗法礼教
称谓形式
使用原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性的挣扎与沉沦
4
作者
廖建生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2X期73-74,共2页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个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分析,试图展现特定文化语境下中国女...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个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分析,试图展现特定文化语境下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祥林嫂
生存本能
封建理学
封建
宗法礼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湘东农村居住聚落的演变
5
作者
钟红梅
《城市学刊》
2016年第2期47-53,共7页
我国农村因宗法礼教、自然条件、交通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形成了居住聚落。湘东农村居住聚落演变经历了传统阶段、变革阶段和提质阶段等三个阶段,由相对孤立封闭逐渐向外拓展,品质得到提升,配套设施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新时期湘东农村居住...
我国农村因宗法礼教、自然条件、交通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形成了居住聚落。湘东农村居住聚落演变经历了传统阶段、变革阶段和提质阶段等三个阶段,由相对孤立封闭逐渐向外拓展,品质得到提升,配套设施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新时期湘东农村居住聚落形态各异,要素多元,应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本着安全、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本土文化的原则,做好聚落规模规划、聚落与建筑布局、文化与生态安全的营建、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工作,合理引导居住聚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住聚落
演变
宗法礼教
以人为本
规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面传心授:中西“面子”符号的分野与对话
6
作者
王婷
《符号与传媒》
2021年第2期165-181,共17页
数字技术时代"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令人瞩目,受此推动,重新回顾中西"面子"符号的相关讨论,有利于反观现实问题,对未来美好憧憬进行理性思考。"人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是崇...
数字技术时代"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令人瞩目,受此推动,重新回顾中西"面子"符号的相关讨论,有利于反观现实问题,对未来美好憧憬进行理性思考。"人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是崇尚人伦道德的宗法礼教表征,是"和而不同"的共生交往观的外化。西方文化把"人脸"当作剧场表演中的"假面"符号,当作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张扬的个性符号,当作人际交往的符号互动的"刺激-反应"过程,背后有丰富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意义。中西"面子"符号的分野呈现出厚重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性,尽管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就此问题展开对话并非不可能。基于此,笔者展开了关于"面子"符号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子
人情社会
宗法礼教
精神交往
符号互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揭开“名分”的面纱——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法哲学反思
被引量:
4
7
作者
周雪峰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名分,于个人而言,是个体"人格"的象征;于统治者而言,是其合法性的根基;于国家社会而言,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于社会体制而言,是伦理体制和律令规范的价值标准。从法哲学的角度看,"名分"理论成为中...
名分,于个人而言,是个体"人格"的象征;于统治者而言,是其合法性的根基;于国家社会而言,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于社会体制而言,是伦理体制和律令规范的价值标准。从法哲学的角度看,"名分"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一个基质。这个基质背后隐藏着三个相互勾连、相互渗透的理论:第一,天人未分之朴素自然哲学观;第二,情感本体论;第三,人格的他定。这三个理论的交互作用形成一种社会关系模态,这种模态以"名分"的表象呈现出来,最终导致个体意志、个体自由在这种社会关系模态之中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分
宗法礼教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民间文化视野下客家女性婚姻的生存构成与悲剧审美--兼论“童养媳”与“等郎妹”的婚姻悲剧美学
8
作者
李颖
周晓平
《客家研究辑刊》
2022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客家族群作为汉族的一支,受到传统家庭与宗法礼教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封建宗法观念里,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第一要事,是维系家族血缘与财产继承的途径。这种关系体现为,它是个绵续的事业社群,其主轴是在父子之间,而婆媳之间也举轻若重;男...
客家族群作为汉族的一支,受到传统家庭与宗法礼教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封建宗法观念里,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第一要事,是维系家族血缘与财产继承的途径。这种关系体现为,它是个绵续的事业社群,其主轴是在父子之间,而婆媳之间也举轻若重;男女婚姻的夫妇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美学
宗法礼教
客家女性
财产继承
童养媳
结婚生子
悲剧审美
父子之间
原文传递
诗经中弃妇现象的原因探究
9
作者
胡钧洋
《才智》
2013年第13期201-201,共1页
弃妇现象的产生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以及深刻的个人与社会的原因。《诗经》是西周时期非常重要的史料文献,我们通过《诗经》来了解和走近当时的历史世界。论文通过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宗教礼法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挖掘三方面来探究弃妇产生...
弃妇现象的产生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以及深刻的个人与社会的原因。《诗经》是西周时期非常重要的史料文献,我们通过《诗经》来了解和走近当时的历史世界。论文通过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宗教礼法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挖掘三方面来探究弃妇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弃妇
宗法礼教
原文传递
题名
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思想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祖军
机构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出处
《沧桑》
2009年第3期241-242,共2页
文摘
陈忠实以深厚的生活和艺术功底建构了一个蕴涵丰富、容量巨大、艺术震撼力强劲的独特世界,这就是他笔下的白鹿原,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蕴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白鹿原》通过宗法文化思想来揭示历史,以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对20世纪中国农村,尤其是陕西农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观照,以次来展示生命存在的沉重和历史的沧桑变革,展现生命存在和历史的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性。
关键词
陈忠实
《白鹿原》
宗法
文化
封建族权
宗法礼教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文书中“刘二姐现象”历史人文背景解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延军
机构
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
出处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9-65,共7页
文摘
太行山文书领域存在着大量"刘二姐栓娃娃"同题曲艺或小戏唱本藏品,其时间跨度自明至今约500年时间里,均有不同版本或艺术形式发现,具有历史悠久性。该现象广泛流行于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群众基础雄厚,具有地域广泛性。由此将这一现象首次归纳为"刘二姐现象"。通过对原始生殖崇拜、封建宗法制度及宗法礼教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深入解读,阐释了该现象赖以产生和盛行的深厚历史人文背景及其成因,从而确立该现象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关键词
太行山文书
刘二姐现象
原始生殖崇拜
封建
宗法
制
宗法礼教
文化
Keywords
Mount Taihang document
"Liu Erjie" phenomenon
primordial germ worship
feudalpatriarchal system
confucian culture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薇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出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25-28,共4页
文摘
拟亲属称谓语是汉语称谓语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它存在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存在的形式,以便更好地、恰当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拟亲属称谓语,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
拟亲属称谓语
宗法礼教
称谓形式
使用原则
Keywords
kinship terms
patriarchal system
form of terms
pragmatic principles
分类号
H316.4 [语言文字—英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性的挣扎与沉沦
4
作者
廖建生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2X期73-74,共2页
文摘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个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分析,试图展现特定文化语境下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命运。
关键词
祥林嫂
生存本能
封建理学
封建
宗法礼教
Keywords
Xianglin Sao
instinct of existence
morality of feudalism society
clanlow of feudalism society
分类号
I21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湘东农村居住聚落的演变
5
作者
钟红梅
机构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出处
《城市学刊》
2016年第2期47-53,共7页
文摘
我国农村因宗法礼教、自然条件、交通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形成了居住聚落。湘东农村居住聚落演变经历了传统阶段、变革阶段和提质阶段等三个阶段,由相对孤立封闭逐渐向外拓展,品质得到提升,配套设施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新时期湘东农村居住聚落形态各异,要素多元,应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本着安全、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本土文化的原则,做好聚落规模规划、聚落与建筑布局、文化与生态安全的营建、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工作,合理引导居住聚落的建设。
关键词
农村居住聚落
演变
宗法礼教
以人为本
规划
Keywords
eastern Hunan
rural residential settlement
evolution
分类号
TU982.29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面传心授:中西“面子”符号的分野与对话
6
作者
王婷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符号与传媒》
2021年第2期165-181,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夏文明传播的观念基础、理论体系与当代实践研究”(19BXW056)阶段性成果。
文摘
数字技术时代"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令人瞩目,受此推动,重新回顾中西"面子"符号的相关讨论,有利于反观现实问题,对未来美好憧憬进行理性思考。"人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人情关系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是崇尚人伦道德的宗法礼教表征,是"和而不同"的共生交往观的外化。西方文化把"人脸"当作剧场表演中的"假面"符号,当作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张扬的个性符号,当作人际交往的符号互动的"刺激-反应"过程,背后有丰富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意义。中西"面子"符号的分野呈现出厚重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性,尽管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就此问题展开对话并非不可能。基于此,笔者展开了关于"面子"符号的新思考。
关键词
面子
人情社会
宗法礼教
精神交往
符号互动
Keywords
face
relationship society
patriarchal system and Confucianist education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symbolic interaction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揭开“名分”的面纱——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法哲学反思
被引量:
4
7
作者
周雪峰
机构
武汉大学法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法学系
出处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文摘
名分,于个人而言,是个体"人格"的象征;于统治者而言,是其合法性的根基;于国家社会而言,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于社会体制而言,是伦理体制和律令规范的价值标准。从法哲学的角度看,"名分"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一个基质。这个基质背后隐藏着三个相互勾连、相互渗透的理论:第一,天人未分之朴素自然哲学观;第二,情感本体论;第三,人格的他定。这三个理论的交互作用形成一种社会关系模态,这种模态以"名分"的表象呈现出来,最终导致个体意志、个体自由在这种社会关系模态之中消融。
关键词
名分
宗法礼教
天人合一
分类号
D909.2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民间文化视野下客家女性婚姻的生存构成与悲剧审美--兼论“童养媳”与“等郎妹”的婚姻悲剧美学
8
作者
李颖
周晓平
机构
嘉应学院文学院
出处
《客家研究辑刊》
2022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基金
“苏区红色历史文献搜集与整理研究--以粤赣客家地区为研究重点”(GD21CDS01)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广东苏区革命历史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研究”(21KYKT09)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大客家基地平台委托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客家族群作为汉族的一支,受到传统家庭与宗法礼教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封建宗法观念里,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第一要事,是维系家族血缘与财产继承的途径。这种关系体现为,它是个绵续的事业社群,其主轴是在父子之间,而婆媳之间也举轻若重;男女婚姻的夫妇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悲剧美学
宗法礼教
客家女性
财产继承
童养媳
结婚生子
悲剧审美
父子之间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诗经中弃妇现象的原因探究
9
作者
胡钧洋
机构
渤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才智》
2013年第13期201-201,共1页
文摘
弃妇现象的产生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以及深刻的个人与社会的原因。《诗经》是西周时期非常重要的史料文献,我们通过《诗经》来了解和走近当时的历史世界。论文通过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宗教礼法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挖掘三方面来探究弃妇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诗经》
弃妇
宗法礼教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思想
李祖军
《沧桑》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太行山文书中“刘二姐现象”历史人文背景解析
李延军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刘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人性的挣扎与沉沦
廖建生
《怀化学院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湘东农村居住聚落的演变
钟红梅
《城市学刊》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面传心授:中西“面子”符号的分野与对话
王婷
《符号与传媒》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揭开“名分”的面纱——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法哲学反思
周雪峰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4
原文传递
8
民间文化视野下客家女性婚姻的生存构成与悲剧审美--兼论“童养媳”与“等郎妹”的婚姻悲剧美学
李颖
周晓平
《客家研究辑刊》
2022
0
原文传递
9
诗经中弃妇现象的原因探究
胡钧洋
《才智》
201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