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与宗法道德的关系——从法文化的视角
1
作者 王存河 《西部法学评论》 2001年第4期5-10,共6页
在传统文化中,“天”有多重含义。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天”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均以“天”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起源和本源,“天”因而也成了宗法道德的合法性根据,而人自身则... 在传统文化中,“天”有多重含义。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天”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均以“天”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起源和本源,“天”因而也成了宗法道德的合法性根据,而人自身则成为道德价值的符号,而不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道德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应用道德主体—职业道德
2
作者 贾铭 《兰州学刊》 1988年第1期65-70,共6页
在我国伦理学著作中,有不少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优秀佳作,但对于社会主义阶段道德原则之具体承担者与体现者的应用伦理学的主体问题涉及较少。而此问题不解决,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就难以产生实际的作用,其教育工作也难免泛泛化而事倍功... 在我国伦理学著作中,有不少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优秀佳作,但对于社会主义阶段道德原则之具体承担者与体现者的应用伦理学的主体问题涉及较少。而此问题不解决,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就难以产生实际的作用,其教育工作也难免泛泛化而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从理论上阐述社会应用道德主体的变化特点,确立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道德主体。无论从伦理学自身的发展,抑或是促进经济、社会的的进步而言,皆有其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道德原则 伦理学著作 应用伦理学 宗法道德 道德 教育工作 道德 主体问题 道德体系
下载PDF
理性的皈依与感性的超越——论《金瓶梅》的二元文化指向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进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27-31,共5页
理性的皈依与感性的超越———论《金瓶梅》的二元文化指向张进德《金瓶梅》是世俗价值观念与宗法传统道德观念的特殊浑融。作者的理性指向表现为对宗法传统价值观念的皈依,而艺术描写的感性指向则表现为对作者理性思维定势的超越。这... 理性的皈依与感性的超越———论《金瓶梅》的二元文化指向张进德《金瓶梅》是世俗价值观念与宗法传统道德观念的特殊浑融。作者的理性指向表现为对宗法传统价值观念的皈依,而艺术描写的感性指向则表现为对作者理性思维定势的超越。这种情况最突出地体现在小说的妇女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西门庆 吴月娘 二元文化 笑笑生 潘金莲 孟玉楼 理性 宗法道德 文化指向
下载PDF
儒学从“仁”演变为“理”的思维途径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兴尚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42-45,共4页
“仁”是孔子古典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的“仁”,是当时社会“血缘·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宗法思想的素朴的哲学概皤。“仁”的观念贴近实际人伦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理想,所以,“仁”为核心的古典儒学是“重贤哲学”,这与... “仁”是孔子古典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的“仁”,是当时社会“血缘·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宗法思想的素朴的哲学概皤。“仁”的观念贴近实际人伦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理想,所以,“仁”为核心的古典儒学是“重贤哲学”,这与古希腊的“重智哲学”有较大区别。这种关心人际伦理道德的古典儒学比较平易随俗、富有较强浸染力,它曾渗透于昔日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达官贵人的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道德 丧斯文 朱子 天命之性 仁者爱人 天理人欲 存天理 二程 《朱子语类》 性即理
下载PDF
孔孟儒家官德修养方式的内在缺陷及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彩霞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65,共5页
为了实现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孔孟儒家非常重视对官德问题的探讨,在提出丰富的具有积极意义思想的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官德修养上的道德精英主义,造成民众社会监督机制的缺乏;官德修养上的道德绝对主义,造成重德轻才的失衡;... 为了实现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孔孟儒家非常重视对官德问题的探讨,在提出丰富的具有积极意义思想的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官德修养上的道德精英主义,造成民众社会监督机制的缺乏;官德修养上的道德绝对主义,造成重德轻才的失衡;官德修养上的道德理想主义,造成实际道德的虚无;官德修养上的道德宗法主义,造成人情政治横行;官德修养上的道德义务主义,造成外在法制规范的的缺失。挖掘儒家传统官德思想中的缺陷并寻求解决之道对于今天的官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精英主义 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理想主义 道德宗法主义 道德义务主义
下载PDF
传统中国群己关系规范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董艳霞 《中州今古》 1998年第4期51-52,共2页
传统中国群己关系规范的形成与发展文/董艳霞“群”是人的社会化特征,群己关系是人所需要处理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最早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部落氏族道德。对此,先秦时人即有所认识。《吕氏春秋·恃君览》写道:“凡人之性... 传统中国群己关系规范的形成与发展文/董艳霞“群”是人的社会化特征,群己关系是人所需要处理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最早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部落氏族道德。对此,先秦时人即有所认识。《吕氏春秋·恃君览》写道:“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御寒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己关系 传统中国 义利关系 宗法制度 宗法道德 义利之辩 义利观 原始社会 儒家思想 血缘关系
下载PDF
试论殷周“天命观”的演进
7
作者 郭光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26-31,共6页
西周代殷,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由初级不发达形态进入了完备的成熟形态。无论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方面,周朝以它统一的王国、强大的王权、较完备的宗法道德制度,显示出了中国古代... 西周代殷,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由初级不发达形态进入了完备的成熟形态。无论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方面,周朝以它统一的王国、强大的王权、较完备的宗法道德制度,显示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作为殷周哲学,政治思想的天命观来看,这种变化尤为显著。为适应和推动殷周之际的改革,周人天命观较之殷人发展了一步,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性质和客观效果上都有许多新特点。它突破了殷人在宗教意识的束缚下对天命蒙昧的认识和粗陋的利用,开始运用理性,把维持奴隶社会秩序的“德”的原则作为更重要的精神实体来和上帝相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观 宗法道德 殷周 殷人 精神实体 宗教意识 古代社会 盘庚 殷代 天命论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宗教与传统道德的历史关联 被引量:4
8
作者 吕大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92,共12页
关键词 中国 传统宗教 历史关联 传统道德 宗法道德 天命神学
原文传递
“尊尊”与“亲亲”——孔子的“直”与封建法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武树臣 马小红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99-100,共2页
孔子主张司法审判要以'直'为准则。他在两个场合谈到'直'。《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偷了... 孔子主张司法审判要以'直'为准则。他在两个场合谈到'直'。《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揭发了他并出来作证,这本是正直无私的举动。可是,孔子坚持'父子无狱'(《国语·周语》)的宗法礼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党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亲亲 攘羊 司法审判 斗讼律 缘坐 宗法道德
原文传递
浅谈孙中山“八德”伦理思想
10
作者 李博 田野 《才智》 2012年第33期302-302,共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本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孙中山承认中国有一个道统,非常注重国民的道德观问题。他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便着重论述了"怎么样可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的问题",
关键词 伦理思想 八德 道德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道德 宗法道德 古代哲人 人性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