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铭文所见太子被废而自成宗统的现象
1
作者 贾海生 杨羚 《殷都学刊》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家伯束■簋是春秋时代早期时器,铭文记载了器主人为诸侯及其夫人作器,用于祭祀其皇祖太子及夫人、皇考武公及皇母武姜。以传世礼书的记载通于铭文,可以推断其皇祖是因故被废的太子。被废之后,其身份等同于公子,而所领之宗是器主人所在... 家伯束■簋是春秋时代早期时器,铭文记载了器主人为诸侯及其夫人作器,用于祭祀其皇祖太子及夫人、皇考武公及皇母武姜。以传世礼书的记载通于铭文,可以推断其皇祖是因故被废的太子。被废之后,其身份等同于公子,而所领之宗是器主人所在的大宗之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 宗统 庙制
下载PDF
宗统与君统之间——试论传统社会中个体人格的成长空间
2
作者 龚建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0-76,共7页
 传统社会中,宗族与专制国家间始终存在着离异和矛盾。这是一种权力分配方式,也是形成传统人格的大背景。道、法诸家虽欲从各自立场加以批判或变革,但其主张不可能成为主流话语。儒家对礼进行改造并赋予其新内容,强化了传统人格的精神...  传统社会中,宗族与专制国家间始终存在着离异和矛盾。这是一种权力分配方式,也是形成传统人格的大背景。道、法诸家虽欲从各自立场加以批判或变革,但其主张不可能成为主流话语。儒家对礼进行改造并赋予其新内容,强化了传统人格的精神内涵,但今天,传统人格面临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统与君统 传统社会 儒家 人格
下载PDF
《礼记》的宗统与君统格局
3
作者 徐宝锋 《武陵学刊》 2010年第5期12-15,24,共5页
《礼记》的宗统和君统是一种共谋互动的关系。宗统集团具有自身的情感衰变域值,君统不断实现着对于宗统的限制和阻隔。儒家力求在内缘性的宗统与外缘性的君统之间谋求一种伦理共谋,实现"亲亲"和"尊尊"的无间合作,... 《礼记》的宗统和君统是一种共谋互动的关系。宗统集团具有自身的情感衰变域值,君统不断实现着对于宗统的限制和阻隔。儒家力求在内缘性的宗统与外缘性的君统之间谋求一种伦理共谋,实现"亲亲"和"尊尊"的无间合作,以完成对社会矛盾的有效控制,实现其德性乌托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宗统 君统 伦理共谋
下载PDF
周代宗法社会的君统与宗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再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安文研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189,共8页
《殷周制度论》作为新史学研究周代制度的开山之作,以制度比较的视野对近百年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王国维从社会制度来理解政治制度的视角,却造成了对周代政治制度的误解,并导致了此后关于君统、宗统关系的持续争论。本文... 《殷周制度论》作为新史学研究周代制度的开山之作,以制度比较的视野对近百年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王国维从社会制度来理解政治制度的视角,却造成了对周代政治制度的误解,并导致了此后关于君统、宗统关系的持续争论。本文以概念分析法对王国维提出的概念与命题进行重新梳理,尝试为这一公案提出新的解决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周代宗法制是封建制的统治基础,而封建制则具有超越于宗法制之外的政治统合功能。王国维对周代制度的主动误解,恰恰反映了他在民国政治乱局中所持守的道德与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制度论》 君统 宗统 宗法制 封建制
下载PDF
传重之制与尊尊之义:从宗统与君统看传统中国政治权力的伦理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柳财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83,共29页
中国传统支配类型之所以呈现出人伦化而非即事化的特点,是由传统支配的内在结构和伦理逻辑造成的。权力来源于“尊”,支配的达成本质上是一种“尊尊”。由“尊尊”之义而有宗法制度内的族权和宗法制度外的政权。权力的继替过程即是尊尊... 中国传统支配类型之所以呈现出人伦化而非即事化的特点,是由传统支配的内在结构和伦理逻辑造成的。权力来源于“尊”,支配的达成本质上是一种“尊尊”。由“尊尊”之义而有宗法制度内的族权和宗法制度外的政权。权力的继替过程即是尊尊之统的确立过程,具体又分为君统与宗统两个部分。“传重”是权力继替的关键环节,目的就是确立尊尊之统的秩序。宗统继替坚持伦序不紊原则,君统继替体现伦理比附原则。宗统与君统的继替过程,充分体现了权力的伦理化特点。总体而言,由传重之制可见尊尊之义,政治根植于父子伦理,传统中国呈现出政治伦理化特点,是一个“家—政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重 宗统 君统 父子 政治伦理化
下载PDF
再论“宗统”与“君统”--以郑玄笺注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郑子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43,共6页
君统与宗统之关系,系先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对此争论颇大。分析东汉学者郑玄对《三礼》及《诗经》的笺注,并结合相关金文资料,证实两周时期天子、诸侯之臣属虽在名义上仍奉天子、诸侯为大宗,维系着"亲亲"的关系,但实际... 君统与宗统之关系,系先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对此争论颇大。分析东汉学者郑玄对《三礼》及《诗经》的笺注,并结合相关金文资料,证实两周时期天子、诸侯之臣属虽在名义上仍奉天子、诸侯为大宗,维系着"亲亲"的关系,但实际上更强调他们在宗法上的分离,突出"尊尊"的政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统 君统 郑玄笺注
下载PDF
关于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梁颖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8,共8页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对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度中的宗统与君统是否结合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同仁。
关键词 诸侯 西周春秋 宗统 君统 宗法关系 宗法制度 《左传》 卿大夫 先王 大宗
下载PDF
从郑玄、虞翻《易》注之“宗统”观念看汉《易》之体
8
作者 陈磊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6-23,共8页
现行研究一般认为汉代是一宇宙论时代,本体论的突破则待王弼之注《易》《老》。但汉儒尤其是郑玄与虞翻在注《易》时实有一种“宗统”观念:重视卦爻与卦爻间之关系,更由对其关系之研究,而组织成种种卦爻集群,从而以种种象数系统去解释... 现行研究一般认为汉代是一宇宙论时代,本体论的突破则待王弼之注《易》《老》。但汉儒尤其是郑玄与虞翻在注《易》时实有一种“宗统”观念:重视卦爻与卦爻间之关系,更由对其关系之研究,而组织成种种卦爻集群,从而以种种象数系统去解释《易》之经文。如此,在解释卦爻时乃极尽其拓展与繁衍之能,而其中即同时蕴涵着收敛与凝聚。拓展与繁衍是宇宙论的解析,而收敛与凝聚即是由宇宙论的解析逐渐会归本体。其具体的表现分为两阶段:诸卦会归到乾坤;乾坤推极到乾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易》 宗统 本体 乾元 郑玄 虞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拟宗法化——“宗统”与“君统”的分与合 被引量:11
9
作者 季乃礼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文以汉代为例 ,论述了春秋战国以后“宗统”和“君统”的关系。文章认为 ,春秋战国以后 ,“宗统”和“君统”是一种分与合的关系。所谓“分”指“宗统”和“君统”已形成各自系统 ,独立发展。所谓“合”指分离后的“宗统”和“君统”... 本文以汉代为例 ,论述了春秋战国以后“宗统”和“君统”的关系。文章认为 ,春秋战国以后 ,“宗统”和“君统”是一种分与合的关系。所谓“分”指“宗统”和“君统”已形成各自系统 ,独立发展。所谓“合”指分离后的“宗统”和“君统”紧密相联。二者联系的方式可称之为拟宗法化。拟宗法化的主要内容是非血缘的等级关系天——君——臣——民被饰以父子关系。随着拟宗法化的确立 ,“宗统”和“君统”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它的建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社会关系 宗统 君统 拟宗法化
原文传递
春秋战国时期“宗统”与“君统”的斗争——兼论我国古代忠孝关系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91-97,103,共8页
我国古代的忠孝观念.经历了从忠于宗族到忠于国家政治,再发展到忠于君主个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宗族依附为基础的忠孝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至少可以追溯到考古所见的齐家文化中,经夏商二代至西周时期臻于完备.在此阶段的忠孝观念中... 我国古代的忠孝观念.经历了从忠于宗族到忠于国家政治,再发展到忠于君主个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宗族依附为基础的忠孝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至少可以追溯到考古所见的齐家文化中,经夏商二代至西周时期臻于完备.在此阶段的忠孝观念中.尊尊与亲亲合为一体,“宗统与“君统”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忠与孝合为一体.童书业先生概括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后世之所谓‘忠’(忠君之忠)实包括于‘孝’之内……臣对君亦称‘孝’,君对臣亦称‘慈’,以在原始宗法制时代.一国以至所谓‘天下’可合为一家,所谓‘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也.故‘忠’可包于‘孝’之内.无需专提‘忠’之道德.然至春秋时,臣与君未必属于一族或一‘家’异国异族之君臣关系逐渐代替同国同族之君臣关系,于是所谓‘忠’遂不得不与‘孝’分离”.笔者以为.‘忠’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演化成为绝对效忠于君主个人的观念,主要还是指忠于新出现的国家官僚政治.包括忠于公事、忠于民、忠于职守等内涵.为行文方便计,仍称之为“君统”.从宗族依附之忠发展到国家政治之忠,是忠与孝的分离过程.也是君统与宗统之间斗争冲突进而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从春秋时代算起.经过战国、秦代.直至汉代前期方告完成.换言之.三代以来忠统于孝的忠孝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古代 《韩非子》 君统 宗统 忠孝 《廿二史札记》 《商君书》 《庄子》 左传
原文传递
“继所自出”:“宗统”与“君统”之间的连接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9-50,共12页
考察为中国千年政制传统奠定制度根基的西周王制,无法回避最为核心的宗统与君统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有"君宗合一"说与"君宗隔断"说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在严格的意义上,君统的主体是诸侯,而宗统的主体是大夫士,... 考察为中国千年政制传统奠定制度根基的西周王制,无法回避最为核心的宗统与君统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有"君宗合一"说与"君宗隔断"说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在严格的意义上,君统的主体是诸侯,而宗统的主体是大夫士,君统与宗统分别针对"国"(政治)与"家"(宗法)的构造。君宗合一说极大地混淆了宗法与政治的分别,不可避免地走向以宗法取代政治的后果。但君统与宗统之间的隔断,只是说二者各有其原则,各有其领域,而不是说二者之间彼此没有关系。"继所自出"是宗法中极为重要但在20世纪的宗法研究中却始终被忽视的概念,正是这一概念建立了宗统与君统的关联:无论一个宗法上的系统如何"本支百世",但通过"祭所自出"而追溯其来源,最终根植于君统:卿大夫大宗起源于公子之"别子为祖",而别子其所自出则为先君;同样,诸侯始封君作为"大宗"之祖,其所自出则为君统中的先王。宗统得以作为君统的扩展与延续,得以作为君统的分支而被建构。君、王所在系统之尊,与宗法所在系统之卑,始终是一体两面。由此,尊君或尊王,必然是内在于宗法体系的隐秘指向。如此,"继所自出"所彰显的正是宗法深处隐藏着的政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统 君统 继所自出
原文传递
关于周代宗法制度中君统与宗统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恩林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71-178,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在周代宗法制度的研究中,关于君统和宗统的关系问题,是争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场争论起源于汉代,是由毛亨和郑玄对于两首《诗》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诗·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毛传:“... 一、问题的提出在周代宗法制度的研究中,关于君统和宗统的关系问题,是争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场争论起源于汉代,是由毛亨和郑玄对于两首《诗》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诗·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毛传:“为之君,为之大宗。”郑笺:“宗,尊也。公刘虽去邰来迁,群臣从而君之尊之,犹在邰也。《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制度 君统 宗统 关系问题 周代 诸侯 左传 家族 宗法关系 继承系统
原文传递
元明时期山东灵岩寺曹洞宗宗统字辈及法统之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春彦 仝晰纲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通观灵岩寺现存元明时期的塔铭、碑铭,可见灵岩寺宗统承继有一定的字辈排列规律。元明时期灵岩寺的宗统承继皆为曹洞宗法统之下的宗统承继,分为较为明显的三系:一是曹洞宗足庵净肃系(元明),二是曹洞宗清安德方系(元),三是曹洞宗本空通悟... 通观灵岩寺现存元明时期的塔铭、碑铭,可见灵岩寺宗统承继有一定的字辈排列规律。元明时期灵岩寺的宗统承继皆为曹洞宗法统之下的宗统承继,分为较为明显的三系:一是曹洞宗足庵净肃系(元明),二是曹洞宗清安德方系(元),三是曹洞宗本空通悟系(明)。从灵岩寺法统传承和宗统承继的总体情况来看,元代以住持为序列的灵岩寺法统传承与宗统承继是两条平行线,明代以后,灵岩寺法统传承则与宗统承继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岩寺 曹洞宗 宗统字辈 法统
原文传递
《宗统编年》开题
14
作者 陈士强 《法音》 1988年第5期22-24,共3页
《宗统编年》,三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沙门纪荫撰。收入日本编《续藏经》第一四七册。书首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纪荫的进奏;刊板者许之渐(法名“济霈”)序;康熙二十九年(1690)华山沙门晚青序;《宗统编年》目... 《宗统编年》,三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沙门纪荫撰。收入日本编《续藏经》第一四七册。书首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纪荫的进奏;刊板者许之渐(法名“济霈”)序;康熙二十九年(1690)华山沙门晚青序;《宗统编年》目录;“佛祖宗统单传世系之图”和“宗统历年世代次第之图”;《宗统编年》的《凡例》、《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统编年 祥符寺 曹洞宗 临济 康熙皇帝 许之渐 十二卷 石头希迁 潭吉弘忍 法藏
原文传递
中国宗法制度论 被引量:11
15
作者 钱宗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78-83,共6页
宗法制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本文就中国宗法制度的存在形态、发展阶段和历史作用,社会经济形态和宗法形态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度的关系,“世系群”和宗族、宗法的关系,宗法文化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等作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国宗法制度 父权 族权 嫡长子继承制 世系群 宗统 君统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春秋公族政治述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卫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119,共5页
春秋时期,公族是指列国出于历代国君的贵族成员,其家族形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时君的家族、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按照宗法制规定,时君的家族构成君统,"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构成宗统,君统以宗统为藩屏,宗统却不可... 春秋时期,公族是指列国出于历代国君的贵族成员,其家族形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时君的家族、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按照宗法制规定,时君的家族构成君统,"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构成宗统,君统以宗统为藩屏,宗统却不可觊觎君位。然而,春秋时期,列国君统内部、君统与宗统之间,无不围绕着权力和财富展开激烈的斗争,并最终使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的贵族政治秩序陷入了全面的危机之中。以新的政治形态取代垂死的宗法贵族政治,成为春秋晚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公族 君统 宗统
下载PDF
略论两晋兄弟相承应否为后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远志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1-223,共3页
两晋帝位多兄终弟及。礼家在对宗统与君统做出自觉区分的基础上形成了兄弟相承不相为后的理念从而解决了兄弟同代而成父子的伦理困境。这体现了两晋礼家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在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这一制度的确立对后世帝位传承制度... 两晋帝位多兄终弟及。礼家在对宗统与君统做出自觉区分的基础上形成了兄弟相承不相为后的理念从而解决了兄弟同代而成父子的伦理困境。这体现了两晋礼家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在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这一制度的确立对后世帝位传承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兄终弟及 不相为后 君统 宗统
下载PDF
“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一)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卫民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9期24-34,共11页
昭穆制(the right side position in ancestral temple)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穆制应当缘于两姓氏族相互通婚且母系氏族分宗,班位在两系中轮流变动这一根本原则,其本质在于昭穆之间互通父子,且昭与昭、穆与穆之间属于同族,而... 昭穆制(the right side position in ancestral temple)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穆制应当缘于两姓氏族相互通婚且母系氏族分宗,班位在两系中轮流变动这一根本原则,其本质在于昭穆之间互通父子,且昭与昭、穆与穆之间属于同族,而昭穆之间分属异族,及至后代,昭穆开始异变,成为合宗收族的一种礼法,开始表现为大宗宗子在宗族日常事务中据核心地位并有别于君统之外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 昭穆 婚级制 君统 宗统 家族政治
下载PDF
论西汉儒学的政治化努力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媛媛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57-62,共6页
所谓西汉中期起"儒学独尊"的说法并不准确。汉代主流的思维方式是阴阳观,并以黄老学"天—地—人"哲学体系代表当时最合理的政治理性。原始儒学以人性为出发点,主要为政治道德说教,是社会伦理学,而不是政治哲学,更... 所谓西汉中期起"儒学独尊"的说法并不准确。汉代主流的思维方式是阴阳观,并以黄老学"天—地—人"哲学体系代表当时最合理的政治理性。原始儒学以人性为出发点,主要为政治道德说教,是社会伦理学,而不是政治哲学,更缺乏治理制度与举措。原始儒学借鉴道家的哲学范畴发展自己的形上学。汉代整合宗族力量的需求,使儒学找到成为主导政治哲学的切入点。儒学政治化是漫长的过程。汉政府先确立了利用儒学的方针,而后才有董仲舒应诏陈策。儒生在武帝朝基本被排除在决策圈外。汉代儒学政治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改造黄老哲学建立神学天道观;阐发与窜改古书;培养儒学人格的官吏;附会阴阳与尊卑的关系;阐述三纲六纪。儒学神学化的努力最终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学天道观 三纲六纪 通经致用 宗统与君统 政治化 儒学 西汉
下载PDF
论中国宗法文化的研究、教学和改造
20
作者 钱宗范 《百色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9-26,共8页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文针对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在宗法文化研究中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商榷和批评,论述了中国宗法制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社会影响,兼论了少数民族宗法和宗法封建关系...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文针对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在宗法文化研究中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商榷和批评,论述了中国宗法制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社会影响,兼论了少数民族宗法和宗法封建关系的性质;本人在宗法文化教学及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先进经验;批判继承和改造宗法文化,是当前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制度 宗法文化 封建经学 世系群 宗统和君统 父系氏族家长制 宗法封建关系 父权 族权 宗族 家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