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周作人的宗陶观念
1
作者 贺根民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早年凌厉奔放的反封建斗士到醉心于闲情逸趣的现代隐士,周作人身上聚焦了现代自由主义者的精神炼狱。周作人的宗陶观念复兴了千年的文化情结,绽放了现代文人的自由精神,它延续了我国隐逸文化脉络,也绘制了现代文化生态下的自由主义人... 从早年凌厉奔放的反封建斗士到醉心于闲情逸趣的现代隐士,周作人身上聚焦了现代自由主义者的精神炼狱。周作人的宗陶观念复兴了千年的文化情结,绽放了现代文人的自由精神,它延续了我国隐逸文化脉络,也绘制了现代文化生态下的自由主义人格的嬗变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宗陶 人格
下载PDF
从清代闺秀诗话丛刊看才媛的“宗陶”现象
2
作者 龙世行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9-14,共6页
清代才媛的“宗陶”,在诗歌中投入了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对陶渊明有着特别的解读,表现了女性长期拘于深闺引起的思考,对家人求仕不顺的失望以及夫妻双方一致的志向追求等。因此,清代才媛这一群体在“宗陶”上的特殊性值得被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 清代闺秀诗话丛刊 清代才媛 宗陶 陶渊明
下载PDF
法式善“宗陶”趣尚与乾嘉士林的隐逸之风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淑岩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乾嘉诗坛尚古师古之风盛行,濡染时风,法式善即是学陶诗人中较独特的一位。法式善身为蒙古八旗中为数不多的文官,三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不曾离开官场半步,却在生活上、创作上时刻流露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这种趣尚渗透在其日常生活的书斋... 乾嘉诗坛尚古师古之风盛行,濡染时风,法式善即是学陶诗人中较独特的一位。法式善身为蒙古八旗中为数不多的文官,三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不曾离开官场半步,却在生活上、创作上时刻流露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这种趣尚渗透在其日常生活的书斋装饰设计上,表达在其诗歌创作的意象选择、艺术追求以及选评诗作旨趣方面。究其原因,除去民族个性、家学环境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当与其仕宦遭际以及乾嘉时期的时政气候不无关系,借此亦可窥见乾嘉士林的隐逸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诗坛 法式善 宗陶 隐逸之风
原文传递
朱自清的陶渊明情结
4
作者 贺根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
朱自清具有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他在人格取向、文学创作原则诸方面同陶渊明有诸多精神契合之处。朱自清狷介刚正的完整人格、其作品纯正朴实的清新之风,书写了陶渊明诗学的时代回响,他的文学实践强化了陶渊明及其作品超越时代的文化感召力。
关键词 朱自清 陶渊明 宗陶
下载PDF
“巾帼之陶彭泽”——陆瞻云生平与创作简论
5
作者 李睿红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1-105,共5页
陆瞻云出生于有着家学渊源的文学世家,常与其亲族诗文唱和。她婚后清贫的生活环境对其宗陶诗风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与汪亮的诗文酬唱中,也能看到女诗人对自身婚后生活状况及隐逸超脱个性特征的表现。陆瞻云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注重... 陆瞻云出生于有着家学渊源的文学世家,常与其亲族诗文唱和。她婚后清贫的生活环境对其宗陶诗风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与汪亮的诗文酬唱中,也能看到女诗人对自身婚后生活状况及隐逸超脱个性特征的表现。陆瞻云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注重描写正积极的归隐情结,其笔下的日常生活亦与陶诗非常相似;创作题材上,陆诗多表现农田桑事等田园生活,既关注社会现实,又有享受隐居生活的摹写;语言风格方面,陆诗质朴清新与深沉豪迈之风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瞻云 《适吾庐诗存》 宗陶之风
下载PDF
柳宗元的千古寂寞——兼叙陶柳之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忠纲 姜玉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0-25,共6页
向来陶、柳并称。粗看起来,在诗境冲淡的一格上来说,柳确实有与陶相似的一面,但陶柳的相似只是表面的而非本质的,二人之间更多的是"不似"。柳宗元虽然"好佛",但他始终坚持儒家济世的思想准则,他的逃避只是逃避苦闷... 向来陶、柳并称。粗看起来,在诗境冲淡的一格上来说,柳确实有与陶相似的一面,但陶柳的相似只是表面的而非本质的,二人之间更多的是"不似"。柳宗元虽然"好佛",但他始终坚持儒家济世的思想准则,他的逃避只是逃避苦闷,而并非现实斗争。实际上,正是由于不能与现实接触、斗争,才有了深刻的苦闷。他一刻也未能忘怀他的政治理想,这与更倾向于道家思想意识的陶渊明可说是截然不同。陶的人生观基本上是道家的,他从宏观的角度看待社会、人生,把人生放在宇宙中去考察,得出等生死、齐是非、同荣辱、混物我的观点,陶主动归隐,柳被贬蛮荒,所以在陶的诗里,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平淡自适,柳诗中却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幽愤。陶柳也有相似的地方:柳宗元的深于理想、执着于理想,与陶渊明的逃避与恶浊的现实相沉浮的坚定决绝很相似,都是一种对于人生观的执着、坚定。不过其内核一个是欲与交锋,另一个却是逃避交锋。后世诗论家对陶诗冲淡的啧啧称赞、对柳诗峭刻的不以为然,体现的正是封建文人面对现实政治的软弱性--惜哉,千载而乏知音,柳宗元的寂寞至今令人悲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寂寞 政治理想 思想意识 现实政治 封建文人 陶渊明 人生观 相似 逃避 非现实 诗论家 软弱性 冲淡 苦闷 道家 执着 诗境 济世 归隐 自适 无奈 陶诗 知音 悲慨
下载PDF
Between the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Confessional Loyalty: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from John Herbinius’ Point of View
7
作者 Nataliia Sinkevych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5期313-324,共12页
John Herbinius (1633-1679) was a well-known Lutheran theologian and writer. Living long time on the territory of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in contemporary Vilnus), he wrote a description of the Kyiv religiou... John Herbinius (1633-1679) was a well-known Lutheran theologian and writer. Living long time on the territory of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in contemporary Vilnus), he wrote a description of the Kyiv religious caves,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675 in Jena.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urch history and inter-confessional relations on the territory on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in the middle of the 17th century, and its later influence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Herbinius, being deeply connected with the West-European Protestant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living in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us Vilnius, tried to maneuver between the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confessional loyalty, the adherence to the ideas of German reformation and a personal friendship with the Orthodox clergy.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work includes historical, inter-confessional, heuristic, biographical, reader-orientated, and linguistic approaches, textual, contextu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has shown that the Protestant author percepted and treated the Orthodox Church in a very positive way: Church customs, canonical law, and discipline, clergy, and even monasticism did not provoke any criticism from his side. However, on the questions of iconolatry and confessional exclusivism of the Orthodox Church Herbinius could not refrain from criticism. They evidently contradicted his views on real Christian piety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hn Herbinius Kyiv monastery of the caves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confessional dialogue religious tolera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