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在6000 a BP开始有人类活动出现,在盆地内留下了50多处考古遗址.通过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将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的堆积形态分为叠置型遗址(连续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堆积)和单一型遗址(一个类型文化堆积).同时发现,官亭盆...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在6000 a BP开始有人类活动出现,在盆地内留下了50多处考古遗址.通过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将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的堆积形态分为叠置型遗址(连续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堆积)和单一型遗址(一个类型文化堆积).同时发现,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显著.黄河阶地在形成过程中,河流持续切割时间比较长,形成的阶地高度很高,是官亭盆地形成叠置型遗址的一个地貌条件.由于气候原因,黄河上游在3700~2800 a BP存在一段洪水频发期,造成人类活动辗转于二级和三级阶地,形成以单一型遗址为主的文化堆积.洪水发生时,人类活动主要在三级阶地;两次洪水之间如果间隔的时间比较长,会有人偶尔在二级阶地上居住.这种二三阶地间的反复迁移,形成同时期文化遗址分布上的'旋回'特征.在官亭盆地,叠置性遗址似乎代表了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连续的文化传承:而单一型遗址,代表了一种不稳定的生活方式,非连续的文化传承.展开更多
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史前巨大灾难事件,是我国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北侧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地带的野外考察,进行土壤沉积物地层划分、结合理化指标测试分析,发现该地带土壤与沉积物的...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史前巨大灾难事件,是我国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北侧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地带的野外考察,进行土壤沉积物地层划分、结合理化指标测试分析,发现该地带土壤与沉积物的基本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t)—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0)—现代耕作土壤(MS)。这个层序特点与黄河北岸第二级阶地喇家遗址区域相同,也与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土壤沉积物的层序相同。在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古土壤(S0)中夹有三层红色泥流沉积层(RC1、RC2、RC3),是全新世中期后段气候恶化条件之下,暴雨山洪泥流溢出沟槽在地面扩散沉积形成。该地带以RC1为代表第一期山洪泥流事件早于喇家遗址毁灭的年代。以RC2为代表的第二期山洪泥流层卷入密集的木炭屑和杂物,表明在山洪泥流发生的时候有火灾发生,这对应着3850 a B.P.毁灭喇家遗址的大地震和山洪泥流群发生灾难事件。以RC3为代表的第三期山洪泥流事件,与喇家遗址区域相同发生在3600 a B.P.。其后在古洪积扇前沿到黄河第二级阶地的范围,再没有发生山洪泥流溢出沟槽扩散覆盖土地并且毁灭聚落成灾的现象。在喇家遗址北侧古洪积扇区域建立了全新世土壤地层序列,分析了该地带山洪泥流与喇家遗址灾难事件的联系。这对于研究揭示史前时期以来官亭盆地人地关系演变具有科学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在6000 a BP开始有人类活动出现,在盆地内留下了50多处考古遗址.通过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将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的堆积形态分为叠置型遗址(连续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堆积)和单一型遗址(一个类型文化堆积).同时发现,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显著.黄河阶地在形成过程中,河流持续切割时间比较长,形成的阶地高度很高,是官亭盆地形成叠置型遗址的一个地貌条件.由于气候原因,黄河上游在3700~2800 a BP存在一段洪水频发期,造成人类活动辗转于二级和三级阶地,形成以单一型遗址为主的文化堆积.洪水发生时,人类活动主要在三级阶地;两次洪水之间如果间隔的时间比较长,会有人偶尔在二级阶地上居住.这种二三阶地间的反复迁移,形成同时期文化遗址分布上的'旋回'特征.在官亭盆地,叠置性遗址似乎代表了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连续的文化传承:而单一型遗址,代表了一种不稳定的生活方式,非连续的文化传承.
文摘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史前巨大灾难事件,是我国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北侧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地带的野外考察,进行土壤沉积物地层划分、结合理化指标测试分析,发现该地带土壤与沉积物的基本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t)—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0)—现代耕作土壤(MS)。这个层序特点与黄河北岸第二级阶地喇家遗址区域相同,也与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土壤沉积物的层序相同。在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古土壤(S0)中夹有三层红色泥流沉积层(RC1、RC2、RC3),是全新世中期后段气候恶化条件之下,暴雨山洪泥流溢出沟槽在地面扩散沉积形成。该地带以RC1为代表第一期山洪泥流事件早于喇家遗址毁灭的年代。以RC2为代表的第二期山洪泥流层卷入密集的木炭屑和杂物,表明在山洪泥流发生的时候有火灾发生,这对应着3850 a B.P.毁灭喇家遗址的大地震和山洪泥流群发生灾难事件。以RC3为代表的第三期山洪泥流事件,与喇家遗址区域相同发生在3600 a B.P.。其后在古洪积扇前沿到黄河第二级阶地的范围,再没有发生山洪泥流溢出沟槽扩散覆盖土地并且毁灭聚落成灾的现象。在喇家遗址北侧古洪积扇区域建立了全新世土壤地层序列,分析了该地带山洪泥流与喇家遗址灾难事件的联系。这对于研究揭示史前时期以来官亭盆地人地关系演变具有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