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官社经济体制模式典型举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金光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2-19,共8页
秦时,在普遍土地国有制与国家普遍授田制下确立了官社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简言之可称为"政社合一"制,详言之则为:在国家行政统帅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体化。大致可以理出如下一些类型来... 秦时,在普遍土地国有制与国家普遍授田制下确立了官社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简言之可称为"政社合一"制,详言之则为:在国家行政统帅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体化。大致可以理出如下一些类型来:秦简《厩苑律》型、青川秦牍《更修为田律》型、《吕氏春秋.审分》篇型、《礼记.月令》型、银雀山汉简《田法》型、书社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社经济体制 秦简 书社
下载PDF
生存权第一:一个根本的道德律令——战国、秦官社经济体制下的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之一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金光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97-102,共6页
战国、秦官社经济体制下,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有三大原则:生存安全第一、均平第一、政府社会保障。生存,是人生第一要义。官社经济体制下,农民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求生存。对自身生存的极力关注与强调,决定了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 战国、秦官社经济体制下,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有三大原则:生存安全第一、均平第一、政府社会保障。生存,是人生第一要义。官社经济体制下,农民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求生存。对自身生存的极力关注与强调,决定了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行为方式和一些基本内容。道德经济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包括官社经济体制社会在内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社经济体制 生存权 均平 政府社会保障
下载PDF
战国秦时期“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官社国野体制新说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金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39,共11页
邑,在先秦文献中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体概念。《礼记·王制》等篇所言"量地以制邑"以及《周礼》所言"造都鄙"之类,都是政府在统一划疆分野,规划邑里。在此种形势下成立的邑,总具有社会政治经济一... 邑,在先秦文献中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体概念。《礼记·王制》等篇所言"量地以制邑"以及《周礼》所言"造都鄙"之类,都是政府在统一划疆分野,规划邑里。在此种形势下成立的邑,总具有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统一实体性,可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实体邑,或官社实体邑。此实体邑不是国营经济,具有政社合一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官社。这种居民点,极其大者,一国之都可谓之邑;极其小者,数家之里落亦称为邑,如"十室之邑",若今乡里村落然。愈是这种基层居民组织,愈具有经济实体性。待战国社会乡邑行政化,这种邑以转型的形式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仍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社体制 实体邑 国野一体说
原文传递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张金光教授访谈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金光 韩仲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17,共13页
中国古代(周——清)社会形态可分为四个递进相续的时期:邑社时代(西周春秋)、官社时代(战国秦)、半官社时代(汉唐间)、国家个体小农时代(宋清间),这一分期初步构建了一个奠立在历史实证基础上的、粗具规模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理论分析体... 中国古代(周——清)社会形态可分为四个递进相续的时期:邑社时代(西周春秋)、官社时代(战国秦)、半官社时代(汉唐间)、国家个体小农时代(宋清间),这一分期初步构建了一个奠立在历史实证基础上的、粗具规模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理论分析体系和叙述方式,具有属于自己的、独创的系列范畴、概念,主要包括"官社经济体制模式"、"邑社农村共同体"、"国家体制式社会形态"、"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四期说"、"实践历史学"、"国家权力中心论"、"中国地权本体论"等。我所采取的方法可名之曰"实践历史学",其指归为"入于史,出于史"六字大法。学术研究唯当求"真",学问之道,贵在维新,"超越"乃学术之本质属性。学人当勇于修正自己,超越自我。惟其如此,学术才可永葆其青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金光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 官社经济体制 实践历史学
原文传递
思想在制度史炼狱中闪光——读张金光《秦制研究》一书有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彦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8,共14页
《秦制研究》一书是近年来秦汉制度史研究中的一部力作,精彩之处均为作者历经艰苦卓绝的探寻而得之独到见解。全书着重探讨了秦的土地制度、为田制度、阡陌封疆制度、租赋徭役制度、官社经济体制、家庭制度、刑徒制度、居赀赎债制度、... 《秦制研究》一书是近年来秦汉制度史研究中的一部力作,精彩之处均为作者历经艰苦卓绝的探寻而得之独到见解。全书着重探讨了秦的土地制度、为田制度、阡陌封疆制度、租赋徭役制度、官社经济体制、家庭制度、刑徒制度、居赀赎债制度、乡官制度、学吏制度、爵赏制度、户籍制度等,而贯穿于社会经济制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以"秦实行普遍的真正的土地国有制"说和"官社经济体制模式"说为代表。"秦实行普遍的真正的土地国有制"说颠覆了自董仲舒以来关于商鞅变法开始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历史定论,在理论方法上摆脱了"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束缚,开始从中国的历史实际思考和解决秦的土地制度问题。"官社经济体制模式"说的理论价值,在于不再纠缠古史分期语境下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构成,而从历史实际中揭示当时的社会结构乃建筑于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官民对立格局。作者在勇于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似乎又陷入自我预设的理论前置之中,以致对一些制度和简牍资料被动地做出符合"官社"内涵所要求的解释,诸如"官社经济体制"模式能否涵盖战国与秦的总体特征,秦的国家授田制是否实行"定期还授","使黔首自实田"是否意味着国家赋予私人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等,都需要通过学术争鸣才能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取得符合历史真实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制研究》 普遍土地国有制 官社经济体制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