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麻祛痰止晕方联合定眩针刺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影响
1
作者 张治中 《中医研究》 2024年第11期40-44,共5页
目的:观察夏麻祛痰止晕方联合定眩针刺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两组均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组给予夏麻祛痰止晕方(药物组成:... 目的:观察夏麻祛痰止晕方联合定眩针刺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两组均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组给予夏麻祛痰止晕方(药物组成:法半夏、天麻、黄芪、茯苓、川芎、泽泻、钩藤、石菖蒲、炒白术、陈皮、大枣)加减,1剂/d,水煎,早晚温服;联合定眩针刺法(取穴:百会、风池、申脉)治疗,1次/d,5次/周。中药口服与针刺治疗均以21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7 d再行下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 mg/次,3次/d,21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7 d再行下1个疗程。两组持续治疗2个疗程判定疗效。对比两组中医症状、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评分、前庭症状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73%(51/5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24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74.55%(41/55)。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前庭症状指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1);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基底动脉和推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夏麻祛痰止晕方联合定眩针刺法能够提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治疗效果,减轻症状,增强平衡能力和平衡信心,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加胞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痰浊上蒙证 夏麻祛痰止晕方 定眩针刺法 Epley复位 平衡能力 血液流变学 脑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益清定眩针刺法结合管石复位手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中华 董永书 范军铭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593-1596,共4页
目的:探讨益清定眩针刺法结合管石复位手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给予相应的管石手法复位。治疗组在复位前先... 目的:探讨益清定眩针刺法结合管石复位手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给予相应的管石手法复位。治疗组在复位前先给予益清定眩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14 d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清定眩针刺法结合管石复位手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和DHI评分,减少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益清定眩针刺法 管石复位手 灸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