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变化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韩辉 张晨鑫 +4 位作者 程晓光 苗山 张野 刘昕炜 高宏凯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52例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28例... 目的探讨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52例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28例;年龄为(43±9)岁,年龄范围为23~62岁。5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肥胖症治疗达标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52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胃旁路术,无中转开腹。5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11)mL,(78±14)min,(11±2)d。(2)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术前52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脂肪量、非脂肪量、腹部总脂肪体积(TAFV)、腹部皮下总脂肪体积(TSFV)和腹部腹内总脂肪体积(TVFV)分别为(31.8±1.8)kg/m2、(39.4±4.1)kg、(50.2±6.0)kg、(11703±3899)cm3、(7418±2969)cm3和(4314±1692)cm3。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8.5±1.4)kg/m2、(33.0±1.1)kg、(49.7±4.6)kg、(11016±3713)cm3、(7044±2970)cm3和(3969±1443)cm3。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7.1±1.7)kg/m2、(30.2±1.3)kg、(45.4±3.1)kg、(9406±4452)cm3、(6442±3307)cm3和(2964±1694)cm3。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24.4±2.4)kg/m2、(32.6±1.1)kg、(48.6±2.7)kg、(7612±3029)cm3、(5623±2650)cm3和(1826±360)cm3。上述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2,30.0,4.9,25.6,11.9,16.5,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和TA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TSFV和TVF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TAFV和TV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和TSF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BMI、脂肪量、TAFV、TSFV和TVF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5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52例患者中,35例肥胖症治疗指标达标。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吻合口出血、梗阻、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胃旁路术可以显著减少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量。定量CT检查技术可以辅助评估患者术后腹部脂肪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胃旁路术 定量ct检查 内脏脂肪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腰椎定量CT在老年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罗金梅 文雄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18-20,共3页
回顾性分析腰椎定量CT在老年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录2022.6——2023.6期间60例接受腰椎定量CT检查的中老年受检者,回顾性分析腰椎定量CT在老年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腰椎定量CT结果均... 回顾性分析腰椎定量CT在老年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录2022.6——2023.6期间60例接受腰椎定量CT检查的中老年受检者,回顾性分析腰椎定量CT在老年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腰椎定量CT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年龄却大,腰椎骨密度参数越低,且中年阶段男性骨密度低于女性,老年阶段男性骨密度高于女性,P<0.05。60例接受腰椎检查的中老年群体,经金标准双能X线确诊为骨质疏松ed有30例,经腰椎定量CT检出29例,腰椎定量CT误诊1例,漏诊2例,诊断阳性预测值为96.55%,阴性预测值为90.48%,灵敏度为93.33%,特异性为96.67%,准确度为95.00%.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受检者年龄有一定的关联性,骨质疏松患者相较于骨量减少、骨量正常者年龄较大,且骨质疏松患者相较于骨量减少、骨量正常者腰椎定量CT检测值更低,骨量正常者腰椎定量CT检测值较之其他两组更高,Pab<0.05、Pac<0.05、Pbc<0.05。结论 回顾性分析腰椎定量CT在老年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 X线检查而言 腰椎定量ct检查 准确度 敏感度 特异性
下载PDF
脂肪肝CT定量在患者肝功能及疗效评估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玮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4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脂肪肝CT定量在患者肝功能分析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160例脂肪肝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实施随机均等分组研究,常规组80例实施常规治疗,联合组80例联合实施清肝方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 目的:探讨脂肪肝CT定量在患者肝功能分析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160例脂肪肝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实施随机均等分组研究,常规组80例实施常规治疗,联合组80例联合实施清肝方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实施CT定量检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CT定量检测结果变化情况。结果:经不同的治疗之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血脂水平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且治疗后的组间比较结果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经不同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经不同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肝CT值、肝/脾CT比值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脂肪肝患者实施CT定量检测,可以对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予以客观分析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肝功能 疗效 ct定量检查
下载PDF
QCT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长泓 王涛 +1 位作者 林培 吕干民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4年第5期207-209,共3页
目的 :通过定量CT (QCT)检查 ,了解骨密度 (BMD)的变化情况 ,以期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 (OP)的早期诊断和防治为临床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 :使用德国SIEMENSSOMATOMAR。novaQCT对 2 0 0 2年 8月至 2 0 0 4年 5月的骨密度检查人群进行... 目的 :通过定量CT (QCT)检查 ,了解骨密度 (BMD)的变化情况 ,以期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 (OP)的早期诊断和防治为临床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 :使用德国SIEMENSSOMATOMAR。novaQCT对 2 0 0 2年 8月至 2 0 0 4年 5月的骨密度检查人群进行列表、分类并分析。结果 :QCT对OP患者的分类 ;对中老年人群中的OP患者防治方法的筛选以及对OP的治疗疗效监测有重要指导意义。讨论 :通过QCT检测BMD对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检查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骨量减少症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诊治 被引量:1
5
作者 牟善初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3,共3页
随着近年来人的寿命明显延长,从20世纪80年代起,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国内医学界瞩目的问题。进入中老年后,不论男女,女性更为显著,都可能成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病人的骨量随增龄逐渐减少,骨矿成分和骨基质成等比例的减... 随着近年来人的寿命明显延长,从20世纪80年代起,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国内医学界瞩目的问题。进入中老年后,不论男女,女性更为显著,都可能成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病人的骨量随增龄逐渐减少,骨矿成分和骨基质成等比例的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受损,骨的脆性增高,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增加,患者常有骨痛、驼背。骨折常见类型为Colles骨折、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胸腰椎骨折、肋骨骨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 骨转换 X线检查 定量ct检查 雌激素 降钙素 维生素D
下载PDF
Varia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Its Drivers Under Different Soil Management Systems 被引量:5
6
作者 ZHANG Wen-Tai YU Dong-Sheng +2 位作者 SHI Xue-Zheng TAN Man-Zhi LIU Liu-S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78-585,共8页
In order to prevent soil erosion in southern China,a stud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driver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using simulated rainfall and four soil management systems under field condition.Fou... In order to prevent soil erosion in southern China,a stud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driver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using simulated rainfall and four soil management systems under field condition.Four soil management systems,i.e.,forest and grass coverage(FG),forest coverage with disturbed soil surface(FD),contour tillage(CT) and downslope tillage(DT),were exposed to two rainfall intensities(40 and 54 mm h-1) using a portable rainfall simulator.The driver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the variations of runoff rate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The effects of the four soil management systems in preventing water and soil losses were compared using runoff rate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t steady state.At runoff initial stage,sediment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was mainly driven by rainfall and management.The degree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driven by flow varied with different soil management systems.Three be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noff rate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ere identified,i.e.,reciprocal(CT),quadratic(FG and FD) and exponential(DT).At steady state,runoff rates of the four soil management systems varied slightly,whereas their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varied greatly.FG and CT were recommended as the best soil management systems for preventing water and soil lo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off rate runoff steady state simulated rainfall soil ero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