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得一录》得见斋本与宝善堂本目次差异浅论
1
作者 郭超颖 《文教资料》 2012年第34期38-42,共5页
《得一录》是清人余治在其半生行善过程中,辑录古今各种善举章程汇编而成的一部著作。此书首刊于同治八年(1869)苏州得见斋,全书共分十六卷,乃余治亲手勘定。光绪十一年(1885)长沙宝善堂重刊时编订成八卷本。得见斋十六卷本和宝... 《得一录》是清人余治在其半生行善过程中,辑录古今各种善举章程汇编而成的一部著作。此书首刊于同治八年(1869)苏州得见斋,全书共分十六卷,乃余治亲手勘定。光绪十一年(1885)长沙宝善堂重刊时编订成八卷本。得见斋十六卷本和宝善堂的八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八卷本对十六本目次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这种修改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动,而是内在逻辑的改弦更张,它使全书在整体上的结构框架被打破。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实际上是编撰者编撰理念和所期目标不同而造成的,我们通过两版本目次的互相参照,对它们各自面貌进行较为深入的体察,并以此找寻到关于修改原因的蛛丝马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治 《得一录》 得见斋本 宝善堂本
下载PDF
宝善菜场的经营之路
2
作者 唐昌凯 《武汉蔬菜》 1984年第12期15-15,14,共2页
关键词 商品增值 宝善菜场 国营菜场 开放型经营 改革
全文增补中
从宝卷到善书——湖北汉川善书的特质与魅力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守华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的汉川善书是源自唐代"俗讲"、明清"宝卷",兼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的民间说唱文艺。中国宝卷在清代城乡曾盛极一时,辛亥革命后即迅速走向消亡。而在湖北汉川一带由于当... 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的汉川善书是源自唐代"俗讲"、明清"宝卷",兼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的民间说唱文艺。中国宝卷在清代城乡曾盛极一时,辛亥革命后即迅速走向消亡。而在湖北汉川一带由于当地艺人的坚持和地方文化部门的重视,善书这种饱含深厚文化传统的说唱艺术,既保持它原有特色,又在内容与表演形式上予以改进,从而在当地城乡文化生活中至今仍保持着活跃态势,因而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卷 宣讲 汉川善书
下载PDF
十三月流火烟花殇
4
作者 宝善 《快乐阅读(开心辞典)(上)》 2010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如果不是我的台球打得极好,也许我就不会认识淡衡;如果不是在那个云雾缭绕、灯火灰暗的球馆.淡衡不是显得那么遗世独立,我也许不会爱上他。
关键词 《十三月流火烟花殇》 散文 宝善 文学
下载PDF
论南戏《牧羊记》的昆曲化演进
5
作者 孙书磊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9,共15页
南戏《牧羊记》现存较完整的版本是清咸丰八年(1858)宝善堂本,其底本的形成至迟在明初,底本内容的原创则在元末《琵琶记》创作之前。宝善堂本杂元代原创、明初改编和明清昆曲演出的诸多信息。通过对南戏《牧羊记》现存文献流变的考察,... 南戏《牧羊记》现存较完整的版本是清咸丰八年(1858)宝善堂本,其底本的形成至迟在明初,底本内容的原创则在元末《琵琶记》创作之前。宝善堂本杂元代原创、明初改编和明清昆曲演出的诸多信息。通过对南戏《牧羊记》现存文献流变的考察,发现南戏主要通过叙事的折子戏化、曲唱的清唱化、曲体的格律化和念白的苏白化等方式实现其从南戏体制向昆曲艺术的演变。宝善堂本所体现的基于行当应工而对剧情的选择性扬弃是南戏的昆曲折子戏化的关键路径,对曲唱的清唱化、曲体的格律化处理是南戏借助雅化走向昆曲舞台的重要原则,念白的苏白化是南戏经雅化后扎根民间的有效手段。南戏昆曲化的高潮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乾隆至咸丰年间仍有余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戏 《牧羊记》 昆曲化 宝善堂本 文献衍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