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北宝坛地区铜镍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振军 刘继顺 +5 位作者 尹利君 豆松 杨立功 康亚龙 马慧英 吴自成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桂北宝坛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在扬子地台东南缘,形成于四堡期。镁铁质-超镁铁侵入岩Cu、Ni、Co矿化普遍,SiO2含量为41.86%~49.35%,MgO含量17.01%~27.3%,M/F比值为1.56~2.84,Na2O+K2O含量0.06%~1.17%,TiO2含量0.41%~0.54%,铜镍... 桂北宝坛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在扬子地台东南缘,形成于四堡期。镁铁质-超镁铁侵入岩Cu、Ni、Co矿化普遍,SiO2含量为41.86%~49.35%,MgO含量17.01%~27.3%,M/F比值为1.56~2.84,Na2O+K2O含量0.06%~1.17%,TiO2含量0.41%~0.54%,铜镍矿石和镁铁质侵入岩的同位素δ34S值-0.502‰~24.90‰,稀土总量45.05×10-6~84.07×10-6,ΣLREE/ΣHREE为1.00~1.93,LaN/YbN为1.19~5.74,δEu值为0.54~1.14,与国内岩浆硫化物铜镍矿床在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主要成矿规律一致,具有良好的铜镍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坛地区 铜镍硫化物矿床 超镁铁岩 镁铁岩
下载PDF
广西宝坛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石伟民 吕昶良 +3 位作者 杨振威 李祥庚 农道义 杨富强 《矿产与地质》 2018年第3期562-569,共8页
通过对宝坛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综合研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元素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元素异常特征,依据水系沉积物异常圈定及解释推断,结合本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划分出了产于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 通过对宝坛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综合研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元素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元素异常特征,依据水系沉积物异常圈定及解释推断,结合本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划分出了产于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内外接触带中的云英岩型锡矿、蚀变超基性岩中的熔离型铜镍钴矿和碳酸盐岩中的铅锌矿等3个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 找矿方向 宝坛地区 广西
下载PDF
桂北宝坛地区闪长岩型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建晓 唐义辉 +3 位作者 唐朝霞 唐广明 苏新瑶 杨立功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22期169-170,共2页
桂北宝坛地区铜镍矿体具有高磁低阻的复合地球物理特征,本次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找矿选用瞬变电磁法,建立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模型,预测3个成矿靶区,经验证已发现铜镍矿体,远景为大型矿床。
关键词 桂北宝坛地区 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模型 铜镍矿体
下载PDF
罗城宝坛地区构造体系对锡成矿作用的控制
4
作者 胡基垣 郭宇明 李超 《四川地质学报》 2018年第3期461-464,共4页
广西罗城宝坛地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西部与其他构造体系或构造带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造就了宝坛地区是南岭锡矿的一个矿集区。通过对宝坛地区出露地层岩性、区域岩浆岩岩性分析以及对区域构造运动导致的控矿因素讨论,认为锡矿在... 广西罗城宝坛地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西部与其他构造体系或构造带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造就了宝坛地区是南岭锡矿的一个矿集区。通过对宝坛地区出露地层岩性、区域岩浆岩岩性分析以及对区域构造运动导致的控矿因素讨论,认为锡矿在空间上受到两个不同时期的主导控矿构造及伴生或派生的低级构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矿 构造体系 控矿构造 宝坛地区
下载PDF
桂北地区寨滚锡多金属矿区闪长玢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崔安民 覃小锋 +3 位作者 王宗起 马收先 宫江华 李东 《矿产与地质》 2021年第4期680-692,共13页
寨滚锡多金属矿赋存于桂北宝坛地区寨滚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其围岩是一套中—基性杂岩体,主要由(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和闪长(玢)岩组成,以闪长玢岩为主。利用电子探针(EMPA)对闪长玢岩进行矿物化学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角闪石和黑... 寨滚锡多金属矿赋存于桂北宝坛地区寨滚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其围岩是一套中—基性杂岩体,主要由(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和闪长(玢)岩组成,以闪长玢岩为主。利用电子探针(EMPA)对闪长玢岩进行矿物化学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角闪石和黑云母的结晶温度范围分别为662℃~705℃和550℃~650℃;结晶压力分别为0.40 GPa~0.70 GPa和0.18 GPa~0.26 GPa,相对应的形成深度分别为13.16~23.17 km和5.95~8.45 km。综合特征表明,寨滚中—基性杂岩体的原生岩浆主要来源于幔源,在高温条件下幔源岩浆底辟上侵到地壳较深部位(13.16~23.17 km)时,与壳源性质的长英质岩浆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新岩浆快速上升至地壳浅部(5.95~8.45 km)发生冷凝结晶分异作用,最终形成现在的具壳-幔混合性质的寨滚中—基性杂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基性杂岩体 矿物化学成分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寨滚锡多金属矿区 桂北宝坛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