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中国化视域下大足宝顶山石刻大小佛湾密教造像研究
1
作者 党措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重庆大足石刻宝顶石窟大佛湾第21、22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之密教造像别具特色,是佛教传入巴蜀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互糅合的产物,大佛湾第22号龛应是将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荼罗部分神祇和宋代流行于巴蜀地区突出秽迹金刚法的瑜伽教相结... 重庆大足石刻宝顶石窟大佛湾第21、22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之密教造像别具特色,是佛教传入巴蜀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互糅合的产物,大佛湾第22号龛应是将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荼罗部分神祇和宋代流行于巴蜀地区突出秽迹金刚法的瑜伽教相结合,大佛湾第21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都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有密切关联,小佛湾第9号窟是南宋时期密教高僧赵智凤用来修习瑜伽密法的观想窟,其窟内外造像除与金刚界大曼荼罗高度相似外,又融合“柳本尊十炼”等诸尊像,是巴蜀地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案例,在佛教中国化的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石刻 佛教中国化 金刚界曼荼罗神祇 宋代瑜伽教
下载PDF
试论中国禅宗思想与大足宝顶山半身造像的关系
2
作者 胡娅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5期48-51,共4页
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的大足石刻,不仅延长了中国石窟艺术史,而且创造了许多其他大型石窟造像群未曾有的局面。例如,集中地出现了半身造像(尤其是半身佛、半身菩萨像)。按照造像仪轨和佛经戒律的规定,雕刻半身像是对佛法的不敬,所... 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的大足石刻,不仅延长了中国石窟艺术史,而且创造了许多其他大型石窟造像群未曾有的局面。例如,集中地出现了半身造像(尤其是半身佛、半身菩萨像)。按照造像仪轨和佛经戒律的规定,雕刻半身像是对佛法的不敬,所以半身像(尤其是半身佛、菩萨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甚为罕见。为何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区集中地出现了半身造像?基于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营造时代、地域等背景,综合其他学者对于半身像成因的观点,本文认为此处集中出现半身造像的原因很可能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身造像 禅宗思想 宝顶山
下载PDF
浅议大足石刻中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窟的历史和价值
3
作者 郑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7期122-125,共4页
大足石刻中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窟造像不拘一格。在对三处重要石窟造像进行大致梳理的基础上,讨论宝顶山石窟、北山石窟、南山石窟的相关价值。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兴于晚唐景福元年,鼎盛于两宋,断于宋末,明初复苏直到晚清,是中国石窟... 大足石刻中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窟造像不拘一格。在对三处重要石窟造像进行大致梳理的基础上,讨论宝顶山石窟、北山石窟、南山石窟的相关价值。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兴于晚唐景福元年,鼎盛于两宋,断于宋末,明初复苏直到晚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宝顶山石窟为密宗造像的优秀代表,北山石窟是晚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佳作,南山石窟是宋初宗教摩崖石窟的精品,对宗教艺术研究有极大价值,三处石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石窟 北山石窟 南山石窟 价值
下载PDF
宝顶山石窟造象岩壁风化产物化学特征及形成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汪东云 张赞勋 +3 位作者 付林森 姚金石 谢本立 燕学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18-30,共13页
为研究宝顶山石窟区造象岩壁风化破坏及渗水危害的作用机理,选择不同类型风化产物进行定期采样监测。本文重点论述了外围岩石和造象岩壁风化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风化产物可溶盐的化学特征及可溶盐类型,以及这些特征的多年变化... 为研究宝顶山石窟区造象岩壁风化破坏及渗水危害的作用机理,选择不同类型风化产物进行定期采样监测。本文重点论述了外围岩石和造象岩壁风化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风化产物可溶盐的化学特征及可溶盐类型,以及这些特征的多年变化规律,分析论证了可溶盐不同水化学成因类型的形成特征,为防风化防渗水危害治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石窟 风化产物 可溶盐 化学特征 形成分析
下载PDF
大足县宝顶山石刻区岩体渗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桂林 汪东云 张赞勋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49-52,共4页
根据建模的一般原理,由石刻区岩体含水性及水力特性概化出石刻岩体渗流的概念模型,即石刻岩体上部渗流和下部渗流,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经数值模拟,证明所建模型是正确的。
关键词 石刻区 岩体渗流 概念模型 数学模型 宝顶山
下载PDF
宝顶山石刻佛饰“毫光”意涵探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高秀军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佛饰毫光代表佛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无上状态以及佛放光说法。大足石刻尤其注重毫光的形态呈现,出现了大量饰以毫光的佛、菩萨造像。此文意在以宝顶山石刻的佛毫光造像为中心,探讨其来源及意义。宝顶山以及夹江、敦煌等地的毫光造... 佛饰毫光代表佛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无上状态以及佛放光说法。大足石刻尤其注重毫光的形态呈现,出现了大量饰以毫光的佛、菩萨造像。此文意在以宝顶山石刻的佛毫光造像为中心,探讨其来源及意义。宝顶山以及夹江、敦煌等地的毫光造像是唐代西方净土信仰盛行的产物,毫光出现的特定位置、形态及所依附的尊像均有着不同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光 宝顶山石刻 西方净土
下载PDF
连环画式的设计意匠——论大足宝顶山石刻的宏观设计构筑 被引量:2
7
作者 龙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56,共7页
大足宝顶山石刻,是"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的宏观设计构筑,从形式到内容都自成完备系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善于选材;第二,精于提炼;第三,妙于改造;第四,巧于... 大足宝顶山石刻,是"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的宏观设计构筑,从形式到内容都自成完备系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善于选材;第二,精于提炼;第三,妙于改造;第四,巧于安排。它充分展示了赵智凤创建的教相俗讲道场丰富多彩、援儒入佛、以显入密、显密圆融的鲜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宝顶山石刻 连环画式 佛教石窟
下载PDF
宝顶山卧佛风化破坏原因 被引量:1
8
作者 汪东云 张赞勋 谢本立 《四川建筑》 1994年第2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宝顶山 卧佛 风化 原因
下载PDF
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性质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雷玉华 李春华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川渝安岳———大足地区分布着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密宗造像,简称“川密”造像;其中最醒目的题材是柳本尊行化图,其核心区域就是大足宝顶山的大、小佛湾,教主是唐末五代的柳本尊、南宋的赵本尊。但从宝顶山石刻...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川渝安岳———大足地区分布着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密宗造像,简称“川密”造像;其中最醒目的题材是柳本尊行化图,其核心区域就是大足宝顶山的大、小佛湾,教主是唐末五代的柳本尊、南宋的赵本尊。但从宝顶山石刻的内容看,更多是华严、禅宗、净土等雕刻,柳本尊的立雪断臂等修行方式也来自禅宗,铭文中“六代祖师传密印”也是指禅宗六祖。而且晚唐至宋,正是禅宗发展壮大、合并其它宗派的时期,立雪、断臂类修行故事也正流行,柳本尊正是活动在这个时间范围内。从图像内容、经文、铭文等各方面看,有理由认为柳本尊所传之法实为融合了华严、净土等思想的禅宗,赵智凤教派其实继自禅宗;至明清时期复兴之后,仍为禅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造像 性质 密宗 禅宗
下载PDF
宋代文氏一系工匠与宝顶山石窟寺的营建 被引量:7
10
作者 米德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63,共11页
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石窟开凿主要活跃在盆地东南一带,其间当地涌现出一批以营窟为业的工匠。来自普州的文氏家族自11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有六代人从事佛工,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兼具时代风貌与个性特色的造像样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石窟艺... 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石窟开凿主要活跃在盆地东南一带,其间当地涌现出一批以营窟为业的工匠。来自普州的文氏家族自11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有六代人从事佛工,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兼具时代风貌与个性特色的造像样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石窟艺术风格的走向。13世纪进入营建高峰期的宝顶山石窟,在作风上继承并发展了文氏一系样式,通过造像类型比对并结合其他因素,初步判定文氏家族当年参与了此山的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氏工匠 造像样式 宝顶山石窟
下载PDF
大足宝顶山与剑川石钟山十大、八大明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朗秋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1-59,共9页
本文针对大足宝顶山大小佛湾和剑川石钟寺十大、八大明玉造像,就其佛教经典的遵循与处理、图像及粉本的运用、地方形式的形成等问题作了比较性的探讨。
关键词 大足宝顶山 剑川石钟山 明王像 比较
下载PDF
再谈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密宗道场及研究断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相颖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再谈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密宗道场及研究断想郭相颖(一)在我读到的有关大足石刻的文章中,对宝顶山石刻是否是密宗道场?大足石刻造像中是否密宗造像数量比例大?争论较多。李哲良先生撰写的《我观大足石刻》[1](以下简称《我观》)... 再谈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密宗道场及研究断想郭相颖(一)在我读到的有关大足石刻的文章中,对宝顶山石刻是否是密宗道场?大足石刻造像中是否密宗造像数量比例大?争论较多。李哲良先生撰写的《我观大足石刻》[1](以下简称《我观》)一文,开头写道:“在人们的印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 摩岩造像 柳本尊 密宗造像 石刻造像 喇嘛庙 大足 禅宗 华严三圣 金刚顶
下载PDF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六耗图”龛调查 被引量:4
13
作者 邓之金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32,共10页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六耗图”龛调查邓之金四川大足宝顶山石窟,建造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1252年),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其造像布置,大佛湾是向群众宣扬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为佛教信徒修行,观想、受戒而设...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六耗图”龛调查邓之金四川大足宝顶山石窟,建造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1252年),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其造像布置,大佛湾是向群众宣扬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为佛教信徒修行,观想、受戒而设置的内道场,其他11处分布山之四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石窟 柳本尊 卷发 大足县 主持者 牧牛图 祖师 佛教哲理 华严三圣像 石刻艺术
下载PDF
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相颖 《社会科学研究》 1986年第4期62-66,共5页
宝顶山摩岩造像,位于大足城北十五公里的宝顶山。建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约公元1179—1249年)。以大佛湾为中心,纵横五里,在十三处造像万余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规模宏大、内容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漫荼罗)。全部造像皆经过周密选材... 宝顶山摩岩造像,位于大足城北十五公里的宝顶山。建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约公元1179—1249年)。以大佛湾为中心,纵横五里,在十三处造像万余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规模宏大、内容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漫荼罗)。全部造像皆经过周密选材,精心布局,前后衔接,图文并茂,内在逻辑性强,注重哲理演绎,把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认识论、修持方法与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熔为一体,显示出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佛教艺术也从内容到形式都中国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宗 中国化 佛教艺术 佛学思想 中国佛教 儒家伦理 隋唐佛教 思想体系 大足 宝顶山
下载PDF
宋代阿育王塔图像之演变——以南宋大足宝顶山“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和雷峰塔塔砖藏“王承益塔图”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天跃 《美育学刊》 2020年第4期106-114,共9页
作为中国古代佛塔样式之一的“阿育王塔”,在宋代同时出现了两种衍生的平面图像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南宋大足宝顶山石刻之宝塔图碑,乃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即鄮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宝塔在南宋宁宗禁庭供奉时显灵之图,可... 作为中国古代佛塔样式之一的“阿育王塔”,在宋代同时出现了两种衍生的平面图像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南宋大足宝顶山石刻之宝塔图碑,乃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即鄮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宝塔在南宋宁宗禁庭供奉时显灵之图,可视为表现同时代鄮县阿育王塔形态的例证。宝塔图碑属于“四面开龛作佛像式”阿育王塔图像的复杂变体,反映了南宋皇室对鄮县阿育王塔的再次供养和利用,从而制作了神异感应图像,经由皇室颁赐给地方。其二是五代末宋初佛教徒王承益刻印的“阿育王塔图”,属于“四舍本生图式”阿育王塔图像,它开启了以塔图供养代替实物小塔的新模式。阿育王塔图像与政权意识形态和法舍利观念密切结合,作为“神圣图像”进一步符号化和世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育王塔 大足宝顶山宝塔图碑 雷峰塔 王承益塔图 法舍利
下载PDF
试论宝顶山造像的上限年代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明光 《四川文物》 1986年第S1期46-48,共3页
大足,唐乾元元年(758年)与昌州同置。光启元年(885年)徙昌州来治。至元代初年废州县入合州,州治大足未再变迁。 大足石刻的始凿年代,有文可征者是在徙州治大足的第七年(892年),剌史韦君靖在今北山佛湾开凿出3、5、9、10号窟为始,经五代... 大足,唐乾元元年(758年)与昌州同置。光启元年(885年)徙昌州来治。至元代初年废州县入合州,州治大足未再变迁。 大足石刻的始凿年代,有文可征者是在徙州治大足的第七年(892年),剌史韦君靖在今北山佛湾开凿出3、5、9、10号窟为始,经五代,到北宋元丰至南宋淳祐达到高潮,今存的宋代石窟多是在此间开凿。南宋末期,蒙古军在征战四川过程中,大足遭受摧残,“存者转徙,仕者退缩”至元代初年废州县入合州,到夏明玉珍又才复置大足,隶合州。宋末以后大足造像走向衰落,元世百年未发现一龛有纪年的造像,明代虽仍有雕刻,但无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 大足石刻 宝顶石窟 柳本尊 大足县 碑碣 陈抟 题刻 新字 魏了翁
下载PDF
大足宝顶山石窟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密教道场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明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4,共7页
大足宝顶山石窟是宋代开凿唯一的大型石窟。其中密教道场造像,可把汉传密教史延续近400年。宝顶山石窟造像融汇南北方艺术、跨登宋代石窟艺术的高峰,也是我国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具有艺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科... 大足宝顶山石窟是宋代开凿唯一的大型石窟。其中密教道场造像,可把汉传密教史延续近400年。宝顶山石窟造像融汇南北方艺术、跨登宋代石窟艺术的高峰,也是我国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具有艺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石窟 雕像 密教 艺术 创新
下载PDF
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完备而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相颖 《四川文物》 1986年第S1期49-54,共6页
一、宝顶山造像是密宗道场 目前,对宝顶山造像是不是密宗道场争论较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造像显密兼有;二是缺少一般密教曼荼罗的某些特征;三是有关人物柳本尊、赵智凤传法世系不清。 中国佛教于隋唐始宗派大兴。其原因有以下诸端:首... 一、宝顶山造像是密宗道场 目前,对宝顶山造像是不是密宗道场争论较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造像显密兼有;二是缺少一般密教曼荼罗的某些特征;三是有关人物柳本尊、赵智凤传法世系不清。 中国佛教于隋唐始宗派大兴。其原因有以下诸端:首先是对教义的解释和修行方法主张有异,加之译传中所据“母本”不一,释义不准,也加大了其间分歧;其次是辩论之风盛行,门户之见日深,各争正统,相互抗衡。南北朝时佛教的“宗派”主要是对经论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 佛教密宗 摩崖造像 柳本尊 密教 隋唐佛教 宗派 卧佛 牧牛 世系
下载PDF
试论宝顶山石窟造像的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朗秋 陈明光 《四川文物》 1986年第S1期42-45,共4页
大足石刻中与北山石窟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宝顶山石窟造像上万躯,但题材无一重复,内容前后辉映,布列主次有序,表现形式统一而独特,龛窟形制无一异形,石窟中虽刻写有经文、经目、偈语、颂词等数以万计的文字,却没镌刻有乞佛人... 大足石刻中与北山石窟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宝顶山石窟造像上万躯,但题材无一重复,内容前后辉映,布列主次有序,表现形式统一而独特,龛窟形制无一异形,石窟中虽刻写有经文、经目、偈语、颂词等数以万计的文字,却没镌刻有乞佛人和工匠师的姓名,更没留下只言片语纪年镌记和“消灾祈福” 之词。显见,它独异于国内各大石窟造像的特点。 宝顶山造像何以独异于其它石窟造像?笔者认为:乃因是自号“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本尊(俗名智风,法名智宗),于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淳祐年间的七十年左右,以弘扬佛法为宗旨,按道场构思构图,尽平生之力营造的一座曼荼罗。因此,它具有前期各代开凿的石窟没有的特点,本文所论仅是其特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石窟 柳本尊 石窟造像 祖师 偈语 大宝 卷发 正觉 造像内容 后辉
下载PDF
再谈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密宗道场及研究断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相颖 《佛学研究》 1996年第0期278-287,共10页
近年未对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有玉。其一,对宝顶山石刻及其关系密切的石窟缺乏全面了解,有的连宝顶山石刻都未能了解全面。其二,现代人一谈到“密宗”,就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对藏传佛教的理解作为... 近年未对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有玉。其一,对宝顶山石刻及其关系密切的石窟缺乏全面了解,有的连宝顶山石刻都未能了解全面。其二,现代人一谈到“密宗”,就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对藏传佛教的理解作为尺度加以衡量。其三,对佛《义理、沿革、宗派、仪轨等等的概念、理解,界定不一。其四,重视文献,轻视现在实物。其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标新立异”。本文首先分析对立论.点产生的原因,进而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宗主要经典收义“精髓”和常见密宗寺院的遗像题材与宝顶山造像逐一进行对比,并以宝顶山“纵横五里”造像的总体布局对照经义分析论证,进一步肯定了宝顶山造像是密宗道场,解决宝顶山问题,对中国密宗的传承、分支、发展与变异等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 摩岩造像 密宗题材 柳本尊 石刻造像 大足 禅宗 密宗造像 《大方便佛报恩经》 金刚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