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乡村公共空间的“无主体化”现象及其缓解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郭明
-
机构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
出处
《深圳社会科学》
2023年第1期106-114,共9页
-
基金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面向数字贫困农民的公共服务信息可及性研究”(21BZZ060)。
-
文摘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人情往来、生产生活、信息沟通、休闲娱乐的公共平台,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并成为学者观察乡村社会基本属性的重要研究路径。透过新时代村庄公共空间的实践形态,基于“无主体熟人社会”分析概念的反思与拓展,从理论上把乡村社会中青壮年等行动主体大量外流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现象解读为“无主体化”。村民大量外流导致村庄缺乏足够数量的行动主体来支撑乡村公共空间的顺畅运转,呈现乡村公共空间的“无主体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外在形态上,“人不在村”意义上公共空间变迁导致乡村公共场所逐渐冷清、乡村公共活动逐渐减少;内在价值上,“心不在村”意义公共空间变迁导致村庄舆论约束机制不足,村民认同能力弱化。“无主体化”现象是对新时代乡村公共空间萎缩的一种理论解读,而“实体式再造”和“虚体式再造”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无主体化”提供一种舒缓策略。以“文化惠农”为基点的乡村公共空间“实体式营造”在促进村民之间关联和唤醒乡村社会记忆中发挥重要功能,为村民之间关联创造机遇、为丰富村庄公共活动提供契机及为建构村庄现代公共生活奠定基础;以“移动互联网实践”为基点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虚体式营造”在唤醒村庄舆论约束机制和培育村庄认同能力具有重要功能,为村庄公共舆论制约机制的生效、村民的村庄认同能力的强化提供契机。
-
关键词
无主体化
公共空间
实体式营造
虚体式营造
-
Keywords
non subjectivity
nublic space
solid construction
virtual construction
-
分类号
C912.82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