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实时组成及来源 被引量:15
1
作者 苏维峰 孔少飞 +4 位作者 郑煌 陈楠 祝波 全继宏 祁士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66-2978,共13页
利用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武汉市2019年6~7月环境大气中102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小时浓度数据.观测期间ρ(VOCs)范围为24.9~254μg·m^(-3),平均值为(67.7±32.2)μg·m^(-3).依据臭氧浓度标准,将观测期间划分为清洁日和污染... 利用在线监测仪器获取了武汉市2019年6~7月环境大气中102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小时浓度数据.观测期间ρ(VOCs)范围为24.9~254μg·m^(-3),平均值为(67.7±32.2)μg·m^(-3).依据臭氧浓度标准,将观测期间划分为清洁日和污染日,对比分析清洁日和污染日气象条件、VOCs浓度、组成、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差异.污染日NOx、CO和VOCs的平均值分别超出清洁日34.9%、25.0%和27.8%.污染日烷烃、烯烃、芳香烃和含氧VOCs分别比清洁日高40.7%、39.5%、26.9%和21.5%.污染日总臭氧生成潜势为(102±69.6)μg·m^(-3),超出清洁天33.5%.污染日液化石油气燃烧、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天然源和溶剂使用的平均贡献率分别比清洁日低3.4%、2.5%、0.2%、1.3%和1.4%,油气挥发源平均贡献率比清洁日高8.8%.机动车排放源和油气挥发源的日变化均呈现早晚高、午后低的特征,与早晚高峰排放有关;LPG燃烧的日变化与餐饮油烟排放变化一致.浓度权重轨迹表明武汉市污染日VOCs来源主要为本地排放和东北方向传输.O_(3)污染日,油气挥发源和LPG燃烧源应作为武汉市夏季O_(3)污染防控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实时源解析 日变化 臭氧生成潜势(OFP) 浓度权重轨迹(CWT)
原文传递
武汉冬季大气 PM_(2.5)小时分辨率源贡献识别及潜在影响域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蒋书凝 孔少飞 +3 位作者 郑煌 曾昕 陈楠 祁士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3,共13页
冬季是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段,武汉市PM_(2.5)受到明显的区域传输影响.本研究基于小时分辨率PM_(2.5)组分观测数据,采用受体模型,解析武汉冬季大气PM_(2.5)各类源的实时贡献.结合轨迹聚类和浓度权重,识别影响各... 冬季是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段,武汉市PM_(2.5)受到明显的区域传输影响.本研究基于小时分辨率PM_(2.5)组分观测数据,采用受体模型,解析武汉冬季大气PM_(2.5)各类源的实时贡献.结合轨迹聚类和浓度权重,识别影响各类源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武汉冬季大气平均ρ(PM_(2.5))为(75.1±29.2)μg·m^(-3).观测期间共有两次污染过程,第一次污染过程主要受西北方向气团影响,水溶性离子升高是PM_(2.5)呈现高值的主要原因,ρ(NH^(+)_(4))、ρ(NO^(-)_(3))和ρ(SO^(2-)_(4))分别是清洁时段的1.6、1.7和2.1倍;第二次污染过程则以正东方向气团为主,二次有机组分有明显的生成.对武汉冬季大气PM_(2.5)贡献最大的是二次源(34.1%),其次是机动车尾气(23.7%)、燃煤(11.5%)、道路尘(10.9%)、钢铁冶炼(8.7%)和烟花爆竹燃放(5.7%),贡献最小的是生物质燃烧(5.3%).钢铁冶炼贡献量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08:00[(17.5±18.8)μg·m^(-3)],最低值出现在01:00[(10.4±10.9)μg·m^(-3)],呈现白天贡献量高和夜晚贡献量低的现象;机动车尾气的贡献量在上午09:00[(42.1±24.8)μg·m^(-3)]和晚上20:00[(41.6±19.5)μg·m^(-3)]出现明显峰值.第一次污染过程中,二次源贡献率明显升高,表明西北来向气团的长距离传输有利于二次组分的生成和老化;第二次污染过程中,机动车尾气、燃煤、钢铁冶炼和道路尘的贡献率升高,其源区主要分布在本地、江西西北部和安徽南部的长江沿线,反映出沿江密集分布的工业过程、工业原料和产品运输导致的尾气排放和运输扰动产生的道路尘等对于武汉市冬季大气PM_(2.5)的影响.生物质燃烧的源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南部和山西西南部,冬季华北平原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经区域传输会对武汉产生影响.本研究可为识别武汉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来源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PM_(2.5)实时源解析 潜在 区域传输
原文传递
武汉军运会前后大气PM2.5化学组分和来源
3
作者 刘世豪 孔少飞 +3 位作者 郑煌 陈楠 祝波 祁士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452-6462,共11页
基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前后武汉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其化学组分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管控前、管控期和管控后PM_(2.5)的质量浓度和化学组分,并通过PMF结合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开展来源解析.研究揭示了军运会前后... 基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前后武汉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其化学组分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管控前、管控期和管控后PM_(2.5)的质量浓度和化学组分,并通过PMF结合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开展来源解析.研究揭示了军运会前后武汉市PM_(2.5)对本地和周边区域管控措施的响应,可为PM_(2.5)的区域精准防控提供依据.在减排措施影响下,管控期间ρ(PM_(2.5))为(31.3±12.0)μg·m^(-3),比管控前降低14.7%;而二次组分有明显生成,其中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SNA)质量浓度升高25.6%.管控后由于湿度降低和西北气团的影响,SNA的质量浓度降低36.9%,矿质元素的质量浓度升高4.7倍.源解析表明管控前后机动车尾气的整体贡献率变化不显著(P<0.05).管控期工业排放和燃煤贡献分别较非管控期降低68.1%和43.7%,二次源贡献上升89.5%.由于并未针对机动车尾气采取大规模控制,管控期NO_(3)^(-)和NO_(x)的质量浓度分别升高了6.13μg·m^(-3)和3.56μg·m^(-3),机动车尾气的峰值[(10.9±3.67)μg·m^(-3)]出现在21:00,与管控期间货运车辆仅在夜间被允许通行有关.长江武汉段的禁航导致长江中下游航道船舶排放降低48.8%.长江安徽段附近存在开放源和工业排放的高值区域,反映了沿江密集分布的工业活动和道路运输.管控后开放源贡献量升高6.6倍,源区主要分布在襄阳和荆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军运会 细颗粒物 管控措施 实时源解析 浓度权重轨迹 区域传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