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实质性”建构的三个基本面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喜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99,共6页
当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讨论中,有"实质性"建构与"话语性"建构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倾向。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和原则性的目标倡导,不能仅仅是一种"话语性"... 当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讨论中,有"实质性"建构与"话语性"建构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倾向。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和原则性的目标倡导,不能仅仅是一种"话语性"建构,根本目标还在于"实质性"的具体建构,因而必须有清晰的"学术定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实质性建构,当前的任务是要在研究范式上彻底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体系这个核心主题展开哲学化的研究,在文化根基上可持续地以哲学的形式继承和提升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只有这三个基本面在思想、理论和学术上真正到位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才可能是实质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实质性建构 话语性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革命哲学 建设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推进“法治中国”战略的制度逻辑与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汤晓江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6-41,共6页
法治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上也要从微观上进行把握和构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宪法权威。法治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良法善治,其次才是规则体系之治,得到社会多数人的遵守。法治建构是实质性... 法治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上也要从微观上进行把握和构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宪法权威。法治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良法善治,其次才是规则体系之治,得到社会多数人的遵守。法治建构是实质性建构和形式合理性的统一。但目前学术界乃至实务界比较侧重于形式上建构的讨论、研究,实质性建构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实质性建构和形式合理性相结合达到良法善治的目标需要一种法治的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即法治的深入人心。在法治文化的发展中,司法运行机制理性建设是关键环节,会对整个法治发展起到牵引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应对转型期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法善治 实质性建构 人心之治 辩证司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