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行政应急行为司法审查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彭华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1-51,共11页
不同于常态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行政应急行为司法审查需在实定法的立法意图推断和法治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中寻求合法性源流。在行政应急行为司法审查的实体性问题上,应当拓展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发展合理性审查标准、明确应急管理规范... 不同于常态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行政应急行为司法审查需在实定法的立法意图推断和法治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中寻求合法性源流。在行政应急行为司法审查的实体性问题上,应当拓展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发展合理性审查标准、明确应急管理规范的适用地位、规定复合型和多元化的证明责任及标准。在程序性问题上,应当明确行政应急行为的管辖法院和诉讼各方主体资格、构建公私利益兼顾的诉讼时间和时效、扩展"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从而在确保行政机关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应急过程中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应急行为 司法审查 司法克制主义 实质法治主义 合理性审查
下载PDF
论法治主义在日本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江利红 《人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4年第2期17-42,共26页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引进了德国式的"法治国家"理念,在"明治宪法"中构建了分权制衡的国家机构体系,并对臣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保障.由此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形式法治主义。"二战"后,新的《日本国宪法》确认...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引进了德国式的"法治国家"理念,在"明治宪法"中构建了分权制衡的国家机构体系,并对臣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保障.由此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形式法治主义。"二战"后,新的《日本国宪法》确认了国民主权原则,不仅要求各种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而且规定了对国民基本人权的保障以及对法律本身的合宪性要求,由此确立了实质法治主义。在现实中,通过对法律的违宪审查、对行政正当性的要求、对行政程序的重视以及对国民权利的救济等,实质法治主义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然,日本的法治主义在对法律的违宪审查、对行政立法的控制、对行政裁量的规范、对相对人参与的保障、对国民权利利益的救济等方面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课题。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法治主义发展经验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主义 形式法治主义 实质法治主义 法系
原文传递
公共危机下行政紧急权力的合法性及其规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华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81-85,共5页
公共危机下的行政紧急权不同于常态行政权力,其具有权力扩张性、裁量增强性、超越法规性和程序简易性等基本特征。行政紧急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应当通过行政法治加以证成和巩固,在具体法律制度的框架内为其探索合法化路径,这主要依赖于行... 公共危机下的行政紧急权不同于常态行政权力,其具有权力扩张性、裁量增强性、超越法规性和程序简易性等基本特征。行政紧急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应当通过行政法治加以证成和巩固,在具体法律制度的框架内为其探索合法化路径,这主要依赖于行政紧急权力的创设性规制、过程性规制以及责任性规制来寻求和实现不同价值之间的协调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 行政紧急权力 合法性 法律规制 实质法治主义
下载PDF
浅谈我国政府“法治主义”的发展轨迹
4
作者 宋筱婷 柳雁军 《理论界》 2009年第8期93-94,共2页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政府管理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法制经历了从法律虚无主义到形式法治主义,再到实质法治主义、功能法治主义的...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政府管理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法制经历了从法律虚无主义到形式法治主义,再到实质法治主义、功能法治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逐步完成了政府法治框架的构建,基本完成了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本文立足于翔实的资料积累,通过对政府法制发展思想轨道的梳理,深入剖析了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期能对现实产生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虚无主义 形式法治主义 实质法治主义 功能法治主义
原文传递
群体性讨薪事件的法律治理
5
作者 陈晓伟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第4期62-65,共4页
针对近年来农民工群体性讨薪事件引发对群体性讨薪事件的法律属性问题的思考,不同的法律属性归属将导致相异的治理模式,而定性差异根源于政府不同的治理理念。政府要秉持"善治"政治道德价值,崇尚"实质法治主义"法... 针对近年来农民工群体性讨薪事件引发对群体性讨薪事件的法律属性问题的思考,不同的法律属性归属将导致相异的治理模式,而定性差异根源于政府不同的治理理念。政府要秉持"善治"政治道德价值,崇尚"实质法治主义"法律理念,践行政府、社会与个人"多元共治"的实践观。在政治上将群体性讨薪事件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法律上将群体性讨薪事件定性为私力救济,在实践上通过制度设计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救济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群,从根源上解决群体性讨薪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讨薪事件 形式法治主义 实质法治主义 善治 多元共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法治理论的形成及演变 被引量:1
6
作者 马作武 李平龙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0年第1期36-57,共22页
清末法律改革全面引进西方法律,瓦解了传统的中华法系和传统律学,中国的法律及法学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法治理论是中国近代法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我们法理学重要的学术遗产。中国近代法治理论在传统法家理论和西方现代法... 清末法律改革全面引进西方法律,瓦解了传统的中华法系和传统律学,中国的法律及法学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法治理论是中国近代法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我们法理学重要的学术遗产。中国近代法治理论在传统法家理论和西方现代法治理论的夹缝中艰难地形成,近代中国学者从"什么是法治"、"为什么要实行法治"及"怎样实现法治"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法治理论,并沿着不断脱离法家思想而采纳西方法治理论的方向演化,初步勾勒了中国的法治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理论 中国近代法理学 形式主义法治 实质主义法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