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间佛教实践对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先霈 《长江学术》 CSSCI 2022年第3期45-49,共5页
《星云大师全集》对当今文学理论学科建设有三个启示:第一,学科建设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合众说,力求圆通,力戒褊狭,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片面的深刻”;第二,人文学科立说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应该一味地去追求技术化;第三,要注重学理在... 《星云大师全集》对当今文学理论学科建设有三个启示:第一,学科建设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合众说,力求圆通,力戒褊狭,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片面的深刻”;第二,人文学科立说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应该一味地去追求技术化;第三,要注重学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不必过分专注于构建虚玄的、一般人不理解也不关心的形而上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实践 文学理论 学科建设
下载PDF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荣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7-10,共4页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佛教慈善在佛教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显现出制度化、规模化和地方化等特征,持续至晚清外来文化的介入方始终结。民国时期人间佛教逆势中兴,在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建树,建国后人间佛教继续发展,但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发展一波三折,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慈善思想 佛教慈善实践 人间佛教 历史演进
下载PDF
论永明文人的佛教实践
3
作者 高文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55-60,共6页
六朝文人接受佛教,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与语言文辞上,他们还非常重视佛教实践活动,这在永明文人集团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永明文人佛教实践之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交游名僧、参与佛事、践行教义和辩护佛理。而佛教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成为佛... 六朝文人接受佛教,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与语言文辞上,他们还非常重视佛教实践活动,这在永明文人集团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永明文人佛教实践之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交游名僧、参与佛事、践行教义和辩护佛理。而佛教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成为佛教影响永明文人之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 文人 佛教实践
下载PDF
以“赕”佛活动为中心的南传佛教实践与变迁
4
作者 伍琼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1,共5页
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南传佛教以"赕"为中心、求取功德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有声有色的佛教庆典和佛寺壁画这一无声的,但却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推动和强化着信众求取功德的实践行为。其中所体现出的教化功能、文化传... 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南传佛教以"赕"为中心、求取功德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有声有色的佛教庆典和佛寺壁画这一无声的,但却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推动和强化着信众求取功德的实践行为。其中所体现出的教化功能、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传佛教 庆典与壁画 佛教实践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5
作者 郭延成 《鄱阳湖学刊》 2018年第2期50-57,共8页
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因而提倡佛教的生态实践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即: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因而提倡佛教的生态实践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即: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举;以佛教"方便"智慧,借助当今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以禅宗的"当下一念"理念来引领开展生态环保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实践理念 生态环保 “当下一念”理念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佛教是维持亚洲和平与繁荣的一种重要力量
6
作者 黄心川 《浙江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54-55,共2页
佛教是维持亚洲和平与繁荣的一种重要力量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心川(北京100732)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东亚某些地区虽然还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总的政治经济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特... 佛教是维持亚洲和平与繁荣的一种重要力量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心川(北京100732)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东亚某些地区虽然还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总的政治经济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在经济方面出现了“东亚的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实践 亚洲 “小我” 非暴力 “大我” 重要力量 结构与功能 宗教意识形态 《奥义书》 历史文化背景
下载PDF
从佛学到佛教:佛教中国化的实质 被引量:5
7
作者 尤西林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33-34,共2页
佛教中国化不应只看作中国本土儒道思想与印度文化结合的结果。学术界流行的这一解释忽略了宗教本身内在运动的规律性、佛教中国化的实质主要是印度经文的实践化亦即宗教化问题。禅宗以实践体验性之禅统摄戒定慧,有效地完成了从释译佛... 佛教中国化不应只看作中国本土儒道思想与印度文化结合的结果。学术界流行的这一解释忽略了宗教本身内在运动的规律性、佛教中国化的实质主要是印度经文的实践化亦即宗教化问题。禅宗以实践体验性之禅统摄戒定慧,有效地完成了从释译佛经的佛学到佛教实践的转移,这是禅宗之所以能够实现佛教中国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中国佛教 禅宗 宗教运动 佛学 儒道思想 宗教化 印度文化 佛教实践 定慧双修
下载PDF
略论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 被引量:3
8
作者 普慧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21-26,共6页
慧远(334-416年)作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物,不仅精通佛教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而且谙熟儒、道、玄,同时对艺术与审美亦颇有见地。就现存慧远的著作来看,他对于审美心理的直接论述并不多,但从他的一些佛学论著中,还是可... 慧远(334-416年)作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物,不仅精通佛教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而且谙熟儒、道、玄,同时对艺术与审美亦颇有见地。就现存慧远的著作来看,他对于审美心理的直接论述并不多,但从他的一些佛学论著中,还是可以发现许多涉及审美心理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禅智说是他审美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对于把握整个东晋佛学与文艺的关系及审美活动的特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念佛三昧 印度佛教 观想念佛 思维活动 佛教实践 人与自然合一 审美活动 自然山水 宗教意义
下载PDF
北朝民族佛教的性格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夏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57,共6页
北朝佛教以其鲜明的性格,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北朝各民族的统治者和信徒在佛教的旗帜下,较好地完成了佛教的地域性、人间性和社会性的转换,同时又以实践性方面注重功德与南朝佛教的注重学理相并列。北朝民族政权对各民族佛教徒采取... 北朝佛教以其鲜明的性格,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北朝各民族的统治者和信徒在佛教的旗帜下,较好地完成了佛教的地域性、人间性和社会性的转换,同时又以实践性方面注重功德与南朝佛教的注重学理相并列。北朝民族政权对各民族佛教徒采取尊重信仰、但要教化的态度,使其在承认政权的基础上,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减少了民族间的矛盾。由于北朝民族关系复杂,夷夏关系复杂,佛教史也异常复杂,北朝佛教研究非常重要,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佛教 北魏 民族佛教 地域文化 人间佛教 实践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