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冷漠与实践慎思
1
作者 李金鑫 《理论界》 2019年第9期35-41,79,共8页
通常而言,实践慎思被认为具有工具理性的功能。实践慎思的要义在于人如何明智地行动并实现道德目的。但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代价与风险的权衡内蕴了道德冷漠的可能。此种冷漠既有可能是因为利己主义者将他人作为纯粹的手段,也有可能因为... 通常而言,实践慎思被认为具有工具理性的功能。实践慎思的要义在于人如何明智地行动并实现道德目的。但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代价与风险的权衡内蕴了道德冷漠的可能。此种冷漠既有可能是因为利己主义者将他人作为纯粹的手段,也有可能因为意志软弱导致行动理由失效。道德冷漠以“现象”的方式呈现人的慎思能力的有限、行动者可能留有的遗憾。同时,离开实践理性的导向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实践慎思有可能沦为一种理性计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慎思 道德冷漠 伦理利己主义 意志软弱
原文传递
人为何要有道德?——回应伯纳德·威廉斯的挑战
2
作者 张容南 《云梦学刊》 2023年第1期94-102,共9页
在《道德运气》的第一章,伯纳德·威廉斯对西方道德哲学的主流传统发起了抨击。他批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对道德的抽象理解无法容纳品格和个人关系的重要性,无法帮助我们解答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威廉斯用“人格完整性”这一厚实的... 在《道德运气》的第一章,伯纳德·威廉斯对西方道德哲学的主流传统发起了抨击。他批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对道德的抽象理解无法容纳品格和个人关系的重要性,无法帮助我们解答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威廉斯用“人格完整性”这一厚实的人格概念来挑战以往对人格同一性的薄理解,认为它构成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根本挑战,即难以回答“人为何要有道德”的问题。威廉斯的批评自有其道理,但他的错误在于,第一人称的视角虽然是实践慎思的出发点,却不应该是它的终点。我们还应当具有在第一人称视角内构想他者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道德的能动者。与康德主义那种构想他者的“薄”的方式相比,还有一种构想他者的“厚”的方式,即真正地“看到”他者,从而与他人一道实现我们的好生活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实践慎思 人格完整性 他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