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向研究
1
作者 方世南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鲜明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具有重大原创性、标识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鲜明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具有重大原创性、标识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学理化、体系化的理论体系,是具有深邃而丰富辩证法则的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重要论述 理论体系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关系、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向军 庞付玲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6,F0002,共10页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习近平新时代...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要从不同维度深刻领悟其核心要义,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要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关系 核心要义 实践指向
下载PDF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论断的意涵特质、价值旨归及实践指向 被引量:2
3
作者 包丽颖 任宝龙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为深刻认识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和基本规律创设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守正创新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的实践指导力。为充分研深悟准“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为深刻认识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和基本规律创设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守正创新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的实践指导力。为充分研深悟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断,需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意涵特质和价值旨归,并通过做到理直气壮、厚实学理研究、凸显问题导向、创新讲授方式等多维度实践指向,把道理讲明、讲深、讲透、讲活,最终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讲道理 意涵特质 价值旨归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晓普 《西藏发展论坛》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精神对于人和事物的发展具有支撑性、助推性、导向性与凝聚性,积极向上的科学家精神是一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理论武器。内外多种风险并存、困难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坚持走中国式科技现代化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 精神对于人和事物的发展具有支撑性、助推性、导向性与凝聚性,积极向上的科学家精神是一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理论武器。内外多种风险并存、困难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坚持走中国式科技现代化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道阻且长,需要以科学家精神为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从个人、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个向度分析践行习近平关于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方式方法,行则必至,科学技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必定会不断实现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科学家精神 科技创新 价值意蕴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体育文化繁荣的逻辑遵循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丛刊 王思贝 《体育科研》 2024年第5期21-28,共8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有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引领体育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体育文化繁荣体现了深厚...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有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引领体育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体育文化繁荣体现了深厚的理论逻辑、清晰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有助于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体育的智慧和创造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体育文化繁荣的实践指向,主要包括:从“七个着力”中汲取促进体育文化繁荣的思想伟力,以“两个结合”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根基,以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工作,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增强体育文化自信自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体育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育文化 逻辑遵循 实践指向 “七个着力” “两个结合”
下载PDF
西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
6
作者 李国栋 徐爱燕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8,M0008,共12页
西藏生态产品是生态资源和人类劳动共同作用下生产的直接或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产品的总和,分为生态纯公共产品、生态准公共产品、生态俱乐部产品和生态私人产品。西藏生态产品具有多重价值,其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化为... 西藏生态产品是生态资源和人类劳动共同作用下生产的直接或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产品的总和,分为生态纯公共产品、生态准公共产品、生态俱乐部产品和生态私人产品。西藏生态产品具有多重价值,其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化为经济收入和民生福祉。当前,积极探索西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能够推动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对促进西藏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理论阐释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历史意义及实践指向
7
作者 吴文清 王浩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4期19-24,共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深化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而且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深厚而严谨,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与历史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深化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而且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深厚而严谨,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与历史意义,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和清晰的行动指南。面对新的文化发展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建设 实践指向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向
8
作者 白国强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具有突出的创新意义。它关联和联通了政治经济学诸多理论范畴,是一次深刻的“术语革命”。这一理论有着明显的实践指向,成为新时代实践创造的新航标。
关键词 术语革命 生产力理论 实践指向 实践创造 理论范畴 新航标 理论创新与实践 创新意义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界限思想的理论意涵及其实践指向
9
作者 王伟 《观察与思考》 2024年第9期22-30,共9页
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界限包含四重含义,即人自身的自然界限、作为自然条件的自然界限、直接生产者在利润方面的自然界限和虚假的自然界限。其中,人自身的自然界限和作为自然条件的自然界限由自然因素引起,直接生产者在利润方面的自然界限... 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界限包含四重含义,即人自身的自然界限、作为自然条件的自然界限、直接生产者在利润方面的自然界限和虚假的自然界限。其中,人自身的自然界限和作为自然条件的自然界限由自然因素引起,直接生产者在利润方面的自然界限和虚假的自然界限则由社会原因导致。对于由不同原因产生的自然界限,马克思给予了不同对待。对于由自然原因产生的自然界限,马克思强调其绝对性和不可逾越性,要求予以遵循;对于由社会原因产生的自然界限,马克思则凸显其弹性特征,指出它们是可以而且应该被突破的。准确把握马克思自然界限的丰富内涵以及马克思对它们的不同态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界限 理论意涵 实践指向
下载PDF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学理意蕴与实践指向
10
作者 周亚虹 郎旭华 《新疆财经》 2024年第5期14-18,5,共6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这是自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之后,首次将其提升到“体制机制”的高度进行统筹谋划,足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这是自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之后,首次将其提升到“体制机制”的高度进行统筹谋划,足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涵盖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育、资源配置等经济社会的多领域多方面,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战略部署 资源配置 人才培育 因地制宜 实践指向 系统工程 体制机制 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思想溯源、实践指向与经验启示
11
作者 杨现勇 《南方论刊》 2024年第1期14-17,共4页
中国共产党内在地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气质。党的自我革命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智慧和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在百年斗争实践中,敢于直面自身错误、正视自身不足、自觉革故鼎新、主动顺时应变,以自我革命不断... 中国共产党内在地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气质。党的自我革命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智慧和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在百年斗争实践中,敢于直面自身错误、正视自身不足、自觉革故鼎新、主动顺时应变,以自我革命不断焕发党的生机活力,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自我革命精神、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社会革命 思想溯源 实践指向 经验启示
下载PDF
回归自然 营造生态 深耕教育——《儿童自然教育观》的实践指向
12
作者 王智茂 虞永平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 2024年第9期1-1,共1页
亲近自然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形成科学认知的必然要求。《儿童自然教育观》一书系统梳理了自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广大幼儿园挖掘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教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科学认知 自然教育观 途径和方式 回归自然 实践指向 幼儿园 自然资源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指向
13
作者 刘玲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0-155,共6页
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能否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与劳动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高校在... 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能否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与劳动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高校在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个体、家庭、社会以及学校自身等方面的挑战。应坚持系统观念,大学生个体的“意识扣”、家庭教育的“启蒙扣”、高校教育的“教育扣”、社会教育的“检验扣”要协同推进,方能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 现实困境 实践指向
下载PDF
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指向
14
作者 何佑石 顾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8,共11页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劳动形态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智能劳动、数字劳动及线上情感劳动等新劳动形态应运而生。这不仅提升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期待,也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培...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劳动形态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智能劳动、数字劳动及线上情感劳动等新劳动形态应运而生。这不仅提升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期待,也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团结协作、批判反思的劳动精神,以及培养智能时代必备的劳动能力。智能技术在推动数智融合、数据驱动、万物互联的同时,也引发了劳动教育内容窄化与扩充的矛盾、劳动教育的具身价值被削弱以及劳动教育评价效能被消解等问题。面对智能技术带给劳动教育的多重挑战,劳动教育应以创建整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内容架构,以构建具身化的劳动实践体系为关键路径,以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评价机制,突破智能技术所带来的藩篱,推动未来劳动教育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 现实挑战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提超 刘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2,共12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实现中国式农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活的实践逻辑。从历史演进历程来探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发展脉络来解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现代化版图中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的机理机制。探析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处的历史方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全方位破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石;以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以农业数字化发展为引擎,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以农村绿色发展为底色,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态屏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速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着力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此全面支撑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强国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生成逻辑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史倩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之路。其中,“现实的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人的需要”是动力源泉,“人的解放”是实...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之路。其中,“现实的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人的需要”是动力源泉,“人的解放”是实践指向。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对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异化”问题的超越,在实践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学意蕴 实践指向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逻辑依据与实践指向
17
作者 黄智春 李红军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0,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近代中国“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出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现代文明新形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贯穿于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近代中国“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出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现代文明新形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贯穿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过程。客观把握文明规律、理性认知本我文明以及强化文明创造主动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逻辑前提。文明心态的变迁、文明成就的创造以及中华文明的崛起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大历史”确证。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结合’”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确保方向上、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自信自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逻辑依据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小宁 朱少云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第3期5-15,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学理性表达,也是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过程中生成的系统性思想,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标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学理性表达,也是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过程中生成的系统性思想,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跃升。从方法标识、时空标识与场域标识的维度充分把握这一思想的鲜明特征,不断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第二个结合”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文化舆论,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生成逻辑 鲜明特征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昌宏 杨景钦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13,共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践,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秉持开放包容,建设文化强国;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要将其与实际工作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实践指向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体育助力肇庆乡村振兴的内涵、机理与实践指向
20
作者 陈海棠 陈立农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7期89-92,共4页
共同富裕不仅根植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推动乡村振兴成了重要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对体育助力肇庆市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解构,分析其机理并提出实践指... 共同富裕不仅根植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推动乡村振兴成了重要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对体育助力肇庆市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解构,分析其机理并提出实践指向。体育助力肇庆市乡村振兴的方面包括全民参与、高质量发展、社会共建、渐进式发展。体育助力肇庆市乡村振兴的机理体现在体育助力肇庆市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据此,推出实践指向:推广乡村体育活动,提升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发展体育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利用体育项目,培养乡村青年人才;通过体育活动,加强乡村社区建设与社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体育 肇庆 乡村振兴 内涵 机理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