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逆汤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黑子清 吴伟康 +3 位作者 黄河清 罗汉川 孙惠兰 谭红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四逆汤抗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汤高剂量组、四逆汤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 (正常对照组 )和胆固醇高脂饮食 (其它三组 )喂养 ;四逆汤组采... 目的 :探讨四逆汤抗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汤高剂量组、四逆汤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 (正常对照组 )和胆固醇高脂饮食 (其它三组 )喂养 ;四逆汤组采用预防性给药 ,实验结束后 ,分别观察主动脉病理、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血脂及血浆丙二醛含量。结果 :四逆汤可显著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与及厚度 ;降低血清TC、TG、LDL C、apoB ,降低丙二醛的含量。四逆汤低剂量组效果优于四逆汤高剂量组。结论 :四逆汤能调节脂代谢 ,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脂 影响 中药
下载PDF
川芎嗪抑制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探讨
2
作者 罗蓉 叶松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0年第Z1期30-31,共2页
本文采用48只日本大白耳纯系家兔,随机分成4组,观察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过程中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TMP)对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代谢的作用及其在AS防治中的意义。
关键词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川芎嗪 斑块形成 家兔血清 抑制 机制探讨 代谢 动脉 形成过程 造型
下载PDF
极光激酶A通过促进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
3
作者 耿戈戈 张峰华 +2 位作者 刘晓炎 樊雯婷 甘滔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58,共9页
目的:明确极光激酶A(Aurora kinase A,AurkA)是否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方法:从GEO数据库提取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基因表达谱数据(GSE 19286),选择特异性探针分析AurkA表达。选用8周龄普通饲... 目的:明确极光激酶A(Aurora kinase A,AurkA)是否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方法:从GEO数据库提取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基因表达谱数据(GSE 19286),选择特异性探针分析AurkA表达。选用8周龄普通饲料喂养的C57BL/6J健康雄性小鼠作为CC组(喂养普通饲料),将8周龄C57BL/6J背景的ApoE^(-/-)(Apolipoprotein E KO)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AN组(喂养普通饲料)和AH组(喂养21%脂肪,0.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喂养16周。收集外周血及主动脉、肝脏、脾脏等组织样本,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和主动脉大体油红染色确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利用qPCR方法检测各组织AurkA mRNA表达。选用8周龄C57BL/6J背景的ApoE^(-/-)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MC组(溶剂处理的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和M组(AurkA抑制剂MLN8237处理的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以同样方法高脂喂食16周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在建模第12周开始M组给予小鼠20 mg·kg^(-1)MLN8237灌胃,每周2次,持续4周,MC组给予小鼠同等体积溶剂(10%2-羟丙基-β-环糊精和1%碳酸氢钠)处理。在建模16周后取外周血,检测血脂水平的同时,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髓性细胞占比;取主动脉经大体油红染色检测斑块总面积;取心脏制备主动脉根部切片经HE和油红染色后分析斑块面积以及斑块内脂质累积情况。基于Bloodspot数据库分析AurkA mRNA在各类血液细胞中的表达模式并构建细胞模型,使用8周龄C57BL/6J小鼠获取骨髓细胞悬液,加入10 ng·mL^(-1)M-CSF诱导成为骨髓源性巨噬细胞,重新铺板分为对照组(Con)、建模组(ox-LDL)以及AurkA抑制剂处理组(ox-LDL+TCS)。在建模组(ox-LDL)和AurkA抑制剂处理组(ox-LDL+TCS)细胞中加入100μg·mL^(-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构建泡沫细胞模型,同时给予ox-LDL+TCS组10 nM AurkA抑制剂TCS7010处理,给予ox-LDL组等量溶剂处理,48 h后利用油红染色检测泡沫细胞的脂质累积情况。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基因表达谱数据显示,AurkA mRNA在病灶区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与CC组和AN组相比,AH组血清中的TC、TG以及LCL-C水平均升高(P<0.05),同时主动脉中存在大量粥样斑块沉积,提示造模成功。相较AN组,AH组小鼠肝脏、脾脏以及主动脉中的AurkA mRNA水平均有上调(P<0.05)。在给予MLN8237处理后,与MC组相比,M组的体重、血脂水平以及主动脉斑块总面积均无显著改变(P>0.05),但其主动脉根部的斑块面积以及斑块内的脂质累积均减少(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M组小鼠外周血中的髓性细胞占比与MC组相当(P>0.05),但单核细胞占比降低(P<0.05)。AurkA在血液细胞中的表达谱分析显示,其在髓性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在细胞实验中,与ox-LDL组相比,ox-LDL+TCS组的油红阳性面积占比下降(P<0.05),提示AurkA抑制剂能够下调巨噬细胞的脂质累积从而抑制泡沫细胞生成。结论:AurkA通过调控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数量以及斑块中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生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抑制AurkA活性可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激酶A 动脉粥样硬化 泡沫细胞形成 斑块生成 髓系细胞生成
下载PDF
异甘草素通过调节自噬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花 姚元滨 何伍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795-4799,共5页
目的 探讨异甘草素(ISL)通过调节自噬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斑块形成。方法 维生素D3联合高脂饮食法建立AS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ISL组、ISL+自噬抑制剂组、自噬激活剂组各10只。ISL组灌胃50 mg/kg ISL,ISL+自噬抑制剂组... 目的 探讨异甘草素(ISL)通过调节自噬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斑块形成。方法 维生素D3联合高脂饮食法建立AS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ISL组、ISL+自噬抑制剂组、自噬激活剂组各10只。ISL组灌胃50 mg/kg ISL,ISL+自噬抑制剂组在ISL基础上腹腔注射100 mg/kg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MA),自噬激活剂组腹腔注射1 mg/kg自噬激活剂西罗莫司。正常组喂基础饲料相同天数。连续4 w。超声仪检测各组动脉管腔动脉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S)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颈动脉病理情况;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超微结构;Western印迹检测颈动脉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型(LC3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蛋白情况。结果 模型组出现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现象,管腔中可见明显的粥样或纤维斑块,内膜中可见白色条纹或黄白色斑块,斑块中自噬体、脂滴有所增多;ISL组和自噬激活剂组动脉壁弹性明显恢复,管腔内脂斑沉淀明显减少,斑块内可见明显的自噬体,可见大量自噬溶酶体;ISL+自噬抑制剂组出现明显的粥样或纤维斑块,自噬小体数量减少、出现大量脂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颈动脉IMT、斑块S水平,血清中TC、TG、LDL-C含量,颈动脉中LC3Ⅱ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ISL组、自噬激活剂组颈动脉IMT、斑块S水平,血清中TC、TG、LDL-C含量均明显降低(均P<0.05),颈动脉中LC3Ⅱ、Beclin1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ISL组相比,ISL+自噬抑制剂组颈动脉IMT、斑块S水平,血清中TC、TG、LDL-C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中LC3Ⅱ、Beclin1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ISL能够激活自噬从而减轻AS大鼠斑块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素 自噬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形成
下载PDF
盐藻β-胡萝卜素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春波 蓝孝贞 +7 位作者 白玲 张仁亮 张鲁平 周绪祥 张敏 王玉贞 刘建国 张京浦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1998年第2期6-10,共5页
以鹌鹑动脉粥样硬化(AS)为模型,对从盐泽杜氏藻中提取的以顺式结构为主的β-胡萝卜素(β-C)预防实验性AS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Ⅱ组(高饲对照组)动脉病变重,泡沫细胞约10~20层,平滑肌细胞增生,斑块发生率为91.67%。β-C组动脉病变轻... 以鹌鹑动脉粥样硬化(AS)为模型,对从盐泽杜氏藻中提取的以顺式结构为主的β-胡萝卜素(β-C)预防实验性AS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Ⅱ组(高饲对照组)动脉病变重,泡沫细胞约10~20层,平滑肌细胞增生,斑块发生率为91.67%。β-C组动脉病变轻,泡沫细胞仅约2~4层,斑块发生率明显少于Ⅱ组(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果表明,β-C能有效地抑制AS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泡沫细胞 预防 发生率 形态学观察 Β-胡萝卜素 病变 盐藻 剂量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结合在社区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刘振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80-82,共3页
研究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患者中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行阿司匹林治疗及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血压、血脂、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 研究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患者中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行阿司匹林治疗及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血压、血脂、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压低于对照组(P<0.05),血脂除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外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血压、血脂指标,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球囊拉伤致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文强 张运 +4 位作者 季晓平 张梅 朱永锋 殷乐 姚桂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为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兔模型并用药物触发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将 6 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成三组 :球囊损伤 +高脂 (1%胆固醇 )组、高脂喂养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 ,喂养 3个月后分别给予鲁塞尔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以造成斑... 为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兔模型并用药物触发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将 6 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成三组 :球囊损伤 +高脂 (1%胆固醇 )组、高脂喂养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 ,喂养 3个月后分别给予鲁塞尔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以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 +高脂组与高脂喂养组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中球囊损伤 +高脂组所形成的粥样斑块为具有较大脂质核的软斑块 ;药物触发后球囊损伤 +高脂组存活的 18只中有 11只共 15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高脂喂养组中的 19只经药物触发后仅 5只共 7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普通饲料喂养组中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提示 ,在构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动物模型基础上 ,应用药物触发后能够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药物触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兔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球囊 组胺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世英 刘昊 +1 位作者 刘斌 王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5,共1页
关键词 血清C-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 蛋白水平 斑块形成 ACI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3
9
作者 金远志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组(78例)两组,记录所有患者血脂情况,包括:三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等病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发病率、TC、TG、LDL-C、apoB、Lp(a)、FIB浓度、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均<0.05),两组间吸烟饮酒史、载脂蛋白A(apo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脂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致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剑刚 董国菊 +1 位作者 马鲁波 史大卓 《实验动物科学》 2013年第2期32-38,共7页
目的利用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方法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模型,探讨影响其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免疫损伤和高脂饲料组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生理盐水溶液(250mg/kg)并喂食高脂饲料,7 ... 目的利用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方法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模型,探讨影响其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免疫损伤和高脂饲料组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生理盐水溶液(250mg/kg)并喂食高脂饲料,7 d后再次经耳缘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BSA。另设单纯喂养高脂饲料的AS模型组和普通饲料喂食的正常兔组,72 d后取血测定动物的血脂指标、炎症因子、血管活性物质、血小板聚集黏附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分析上述测定指标和兔主动脉斑块形成及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72 d后,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组和单纯高脂饲料的两组经病理观察主动脉均有斑块形成,其前者的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均比单纯高脂饲料组显著增高(P<0.05,P<0.01)。经Pearson相关系数统计处理,上述指标和免疫损伤加高脂饲料致斑块的形成具有正相关性,和HDL-C(r=-0.58)、NO(r=-0.26)等指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导致兔AS斑块形成和血脂水平、炎症因子、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活性物质等经典指标的异常有显著相关性,具有评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形成 脂质水平 炎症因子 血小板聚集 血管活性物质
下载PDF
切应力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贵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5-628,共4页
局部切应力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是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核心内容是局部切应力改变可能导致血管扩张性重建和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切应力变化可能是... 局部切应力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是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核心内容是局部切应力改变可能导致血管扩张性重建和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切应力变化可能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的检测器,对采用恰当的药物或外科手术等方法来调节局部切应力,达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切应力 斑块形成 斑块破裂 血管重建
下载PDF
有氧运动和膳食脂肪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近利 陈吉棣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4,共4页
为研究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探讨了10周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肝脏SR-B1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和/或低脂膳食... 为研究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探讨了10周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肝脏SR-B1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和/或低脂膳食增加ApoE基因缺陷小鼠肝脏SR-BI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肝脏SR-B1mRN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趋势(相关系数r值为-0.814,显著性检验P值为0.062),而且SR-B1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为-0.871,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14)。结果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引起的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是二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作用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1型清道夫受体 有氧运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APOE基因缺陷小鼠 低脂膳食 SR-B1基因 蛋白表达
下载PDF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及主要形成机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周志斌 郭毅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导致斑块破裂、溃疡致使动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深入研究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标志物对于稳定斑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特点 形成机制 标志物 卒中 影响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_(165)和白细胞介素-8促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军 肖敏 +2 位作者 刘久波 毛达勇 宋培仙 《微循环学杂志》 2005年第1期34-36,F004,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 6 5(VEGF1 6 5)和白介素 8(IL 8)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3组 :A组为对照组 ,普通饲料喂养 ,B、C组为处理组 ,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至第 3周 ( 2 1天 ) ,A组和B组...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 6 5(VEGF1 6 5)和白介素 8(IL 8)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3组 :A组为对照组 ,普通饲料喂养 ,B、C组为处理组 ,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至第 3周 ( 2 1天 ) ,A组和B组肌注白蛋白 ( 2ug/kg) ,C组肌注VEGF1 6 5( 2ug/kg) ,之后继续饲养 3周 (共 4 2天 )处死动物 ,测定各组血清IL 8和血脂 ,用计量组织学的方法测定动脉斑块内CD34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① 2 1天及 4 2天时B组和C组分别与A组相比 ,血清IL 8浓度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5)。C组 4 2天与 2 1天相比 ,血清IL 8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1)。② 4 2天时 ,各组之间CD34阳性细胞数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③ 4 2天时B组和C组IL 8的水平与CD34的阳性细胞数之间呈正相关 (B组r=0 .6 4,C组r=0 .88)。④各处理组内血脂水平比较 ,2 1天与 0天相比有明显升高 (P <0 .0 1) ,4 2天与 2 1天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VEGF1 6 5促进斑块内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炎性细胞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白细胞介素-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VEGF165 动脉粥样硬化(AS) 血管生成调节 IL-8 形成与发展 证明 促进
下载PDF
不要低估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温进坤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649-654,共6页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和巨噬细胞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近年研究表明,SMC来源的细胞占As斑块中细胞总数的70%以上。As斑块中的SMC通过自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的增殖、迁移和炎症反应,通过旁分泌激活单核/巨...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和巨噬细胞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近年研究表明,SMC来源的细胞占As斑块中细胞总数的70%以上。As斑块中的SMC通过自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的增殖、迁移和炎症反应,通过旁分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并将其募集到As损伤部位,同时通过其细胞膜表面表达的脂蛋白受体摄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SMC在As斑块形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进一步深化对SMC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斑块形成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关系探讨(附104例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晓宁 陆晓培 胡建苏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脑梗死患者 斑块形成 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超声检查 人类健康 致残率高 狭窄程度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玉国 徐峰 张运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31-33,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的重要病理基础。蚀损斑块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病理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斑块表面大面积内皮细胞脱落和血栓形成。目前有关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罕见。近年的研究认为,内...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的重要病理基础。蚀损斑块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病理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斑块表面大面积内皮细胞脱落和血栓形成。目前有关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罕见。近年的研究认为,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因此,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蚀损斑块合并血栓形成,或对其有治疗作用,此方面研究国内外未见,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蚀损斑块 血栓形成: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变化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瑾 迟路湘 诸兴明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3期35-38,F0004,共5页
目的:观察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高脂喂养加气体干燥术建立兔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加气体干燥术后1月组、2月组、3月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 目的:观察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高脂喂养加气体干燥术建立兔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加气体干燥术后1月组、2月组、3月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的平滑肌肌动蛋白(浕-SM-actin)、细胞凋亡和Ki-67核抗原(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无浕-SM-actin、凋亡和Ki-67表达,MMP-2和TIMP-2低水平表达。高脂饲料加气体干燥术后浕-SM-actin、细胞凋亡和Ki-67、MMP-2和TIMP-2表达增高。浕-SM-actin阳性细胞主要为一些胞核呈椭圆形或圆形的平滑肌细胞及一些泡沫细胞,且随着胞浆的空泡化,MMP-2和TIMP-2表达密度下降;部分泡沫细胞Ki-67阳性,细胞凋亡表达阳性。结论:VSMC和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为高脂饲料加气体干燥术后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MMP-2和TIMP-2主要在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中表达,且随着胞浆的空泡化,MMP-2和TIMP-2表达密度下降。斑块中的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不仅可以发生凋亡,也可表现出一定的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斑块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功能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态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细胞外基质合成
下载PDF
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4期427-428,共2页
目的探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9例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病人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各... 目的探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9例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进食晕厥病人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各处内中膜厚度变化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特点。结果 9例病人手术时发现21个斑块,而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时检出17个,检出率为81.0%,其中软斑块5个(23.8%),硬斑块4个(19.1%),混合斑块12个(57.1%);血管轻度狭窄者5例(55.6%),中度狭窄者3例(33.3%),重度狭窄者1例(11.1%)。所有病人均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但其致进食昏厥于临床诊断及治疗中较为少见,病人多出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增快等情况,临床诊断时应利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增强准确性,避免误诊及漏诊情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进食晕厥 多普勒彩色超声 动脉窦处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蔡宝祥 谢梅林 顾振纶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4年第4期200-203,254,共5页
为建立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动物模型,选用雄性新西兰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 利用球囊导管去除家兔腹主动脉内皮,继以高脂饮食至8周,正常饮食至16周即实验末,腹腔内 注射鲁塞尔氏蝰蛇毒和静脉注射组胺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利用... 为建立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动物模型,选用雄性新西兰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 利用球囊导管去除家兔腹主动脉内皮,继以高脂饮食至8周,正常饮食至16周即实验末,腹腔内 注射鲁塞尔氏蝰蛇毒和静脉注射组胺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利用图像分析法计算血栓形成面 积,光镜和电镜观察腹主动脉或斑块的形态学表现,酶法测定兔血脂和血浆脂蛋白水平以及腹主 动脉壁中胆固醇含量。结果表明,模型组家兔腹主动脉有大量血栓形成,显微镜下可见斑块肩部区 有明显破溃和炎性细胞浸润,斑块内富含巨噬细胞和脂滴,在实验2、8和16周时的血清TC、LDL- C水平均显著升高,腹主动脉壁中胆固醇含量也远高于正常组。结果显示,这些改变符合不稳定斑 块的特征,提示该模型可用于斑块破裂发生机制和筛选稳定斑块药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脂饮食 正常 斑块破裂 诱发 胆固醇含量 家兔 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