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4篇文章
< 1 2 2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需审慎对待国际产业转移 被引量:9
1
作者 余慧倩 《中国经济评论(1536-9056)》 2004年第6期50-53,共4页
国际产业转移难免使承接地陷于垂直型国际分工,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它不能天然地推动技术进步,并会产生拉大转出国与承接地之间技术差距的威胁;同时长江三角洲很多城市为争夺国际产业转移产生了内耗,所以长三角需要窑慎对待... 国际产业转移难免使承接地陷于垂直型国际分工,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它不能天然地推动技术进步,并会产生拉大转出国与承接地之间技术差距的威胁;同时长江三角洲很多城市为争夺国际产业转移产生了内耗,所以长三角需要窑慎对待这些问题,提高转入门槛,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实现跳跃性发展,在抓住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同时尽量降低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国际产业转移 审慎对待
下载PDF
审慎对待期待可能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诚 崔钟云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年第3期19-21,共3页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在极特殊之不合理的案件中对行为时的附随情形给予特别的考虑。所以在承认期待可能性概念的同时,要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本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具体判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指出,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在极特殊之不合理的案件中对行为时的附随情形给予特别的考虑。所以在承认期待可能性概念的同时,要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本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具体判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指出,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才可以达到阻却行为人的责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可能性 具体判断 审慎对待
下载PDF
包容审慎理念下处罚法定原则的新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谢红星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包容审慎理念赋予处罚法定原则新内涵。在传统的行政处罚场域,处罚法定不仅指“法无明文(处罚)规定不处罚”,而且延伸出“法有明文(处罚)规定未必处罚”之新义;在新拓展的不予行政处罚场域,处罚法定进一步发展出“... 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包容审慎理念赋予处罚法定原则新内涵。在传统的行政处罚场域,处罚法定不仅指“法无明文(处罚)规定不处罚”,而且延伸出“法有明文(处罚)规定未必处罚”之新义;在新拓展的不予行政处罚场域,处罚法定进一步发展出“法有明文(免罚)规定则免罚”以及“法无明文(免罚)规定未必不能免罚”之新内容。处罚法定原则新发展下的行政处罚包容审慎,集中体现为“能不罚则不罚”,即:法无明文规定处罚和法有明文规定不处罚的行为,不罚;法有明文规定“可以处罚”的行为,尽可能不罚;法有明文规定“应当处罚”的行为,一定条件下仍可以不罚;“不能不罚”的严重违法行为,不可以不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罚法定 包容审慎 能不罚则不罚
下载PDF
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效果评估及现实启示
4
作者 王晓明 夏洪涛 +5 位作者 李建伟 程卫红 高磊 魏鹏飞 赵明晓 陆萍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9,共17页
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要在风险积累时坚定稳妥收紧,而且要在风险显性化时及时有效放松,已有研究多聚焦前者,针对后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后者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探... 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要在风险积累时坚定稳妥收紧,而且要在风险显性化时及时有效放松,已有研究多聚焦前者,针对后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后者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内涵、作用机理和制约因素,梳理了新冠疫情前及疫情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国际实践,并基于66国数据采用计量模型科学评估了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有益经验,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可通过稳定信贷市场、保障金融运行、引导正向预期、产生外部性等传导渠道实现政策目标,但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总体看,疫情期间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显著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压力和金融压力,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宽松效果相对突出;有效积累缓冲、保障缓冲释放、把握好政策尺度是提高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探索开展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但还存在政策潜力有待释放、政策工具箱仍需丰富完善、政策视野需要向非银金融部门延伸、政策应对非传统风险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实际,本文从健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施机制、疏通宏观审慎政策宽松传导渠道、把握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操作尺度、夯实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工具储备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系统性金融风险 风险防控 金融周期 逆周期 金融监管 金融稳定 新冠疫情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对自然利率的冲击——兼论低利率环境中的宏观审慎政策选择
5
作者 朱军 李建强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4,共10页
2008年以来,全球货币利率普遍下调,至今难以回调,其中影响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促使自然利率出现趋势性下行,牵引政策利率向下适应性调整。(2)在低利率环境中,“零利率下限”约束挤压中央银行利率的操作空间,... 2008年以来,全球货币利率普遍下调,至今难以回调,其中影响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促使自然利率出现趋势性下行,牵引政策利率向下适应性调整。(2)在低利率环境中,“零利率下限”约束挤压中央银行利率的操作空间,导致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作用。(3)货币政策框架中设置有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发挥压舱石作用,缓解“零利率下限”约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且“信贷产出比”更适合作为金融稳定的衡量指标。这对于深入认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探索完善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宏观审慎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自然利率 零利率下限 宏观审慎政策
下载PDF
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6
作者 顾海峰 黄娟娟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8,共14页
选取2010—2020年中国225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宏观审慎政策对股份制银... 选取2010—2020年中国225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宏观审慎政策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更大。(2)同业负债、贷款集中度及杠杆率在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多重中介作用,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负债、贷款集中度及杠杆率渠道来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宏观审慎政策—同业负债/贷款集中度/杠杆率—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跨境资本流入对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跨境资本流入规模增大会减弱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4)银行家信心对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银行家信心提升会减弱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该成果将为提升宏观审慎监管效率及防控中国银行业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银行风险承担 同业负债 贷款集中度 杠杆率
下载PDF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与制造业企业价值
7
作者 周先平 皮永娟 罗瑞丰 《当代经济》 2024年第8期59-73,共15页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该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包含外债币种、期限一体化管理和逆周期调控两个显著特征。基于2006—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准自然实验,实...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该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包含外债币种、期限一体化管理和逆周期调控两个显著特征。基于2006—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价值提升;这主要通过降低财务费用、缓解融资约束和减弱资产负债表效应三个渠道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对规模较小和外汇风险敞口较大企业的影响更为突出;同时,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对企业价值的积极效应在汇率波动较大时期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完善外债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持微观企业活力等具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径跨境融资 宏观审慎管理 货币错配 资产负债表效应 企业价值
下载PDF
基于银行风险承担视角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辉 葛扬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6,共13页
基于2009-2021年中国88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加强宏... 基于2009-2021年中国88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整体能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银行流动性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效应因经济周期存在非对称性,经济下行期的协同效应要强于经济上行期;政策协同效应存在银行异质性,对于全国性银行“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不显著,而对于地方性银行则显著影响其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货币政策 “双支柱”政策 银行风险承担
下载PDF
宏观审慎监管、信贷结构优化与风险缓释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殷红 刘定 张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20,共16页
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和企业异质性的宏观经济模型,系统考察不同宏观审慎政策的信贷结构优化效应和金融风险缓释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应在传统货币政策规则的基础上盯住资本资产价格,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盯住产出缺口... 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和企业异质性的宏观经济模型,系统考察不同宏观审慎政策的信贷结构优化效应和金融风险缓释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应在传统货币政策规则的基础上盯住资本资产价格,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盯住产出缺口和信贷量;第二,宏观审慎政策的介入可有效削弱金融供给冲击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同时可有效缓解金融风险冲击造成的经济紧缩现象、避免金融风险积聚,相较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可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控和金融稳定作用;第三,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效果会随着国有企业占比的提高而加强,进而有效纠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本文研究顺应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方针,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实现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企业异质性 信贷结构 风险缓释
下载PDF
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双刃剑”影响——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诗怡 晏景瑞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6,共13页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速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和“挤出”效应,考察了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速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和“挤出”效应,考察了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整体上能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贷款结构调整、银行竞争程度分别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过程中发挥着竞争性的间接作用,此外,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科技“赋能”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金融科技“挤出”效应有反向调节作用。研究从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视角出发,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和监管部门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探讨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银行风险承担 “双刃剑”影响 宏观审慎监管
下载PDF
发展与安全并重: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的包容审慎监管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磊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83,176,共1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伴随着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监管,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应用和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捍卫国家安全稳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既有监管模... 生成式人工智能伴随着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监管,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应用和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捍卫国家安全稳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既有监管模式面临着监管概念失准、监管规则滞后、监管信息困境、监管技术短板等问题,而包容审慎监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这些难题。包容审慎监管以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为逻辑起点,以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各种风险为框架核心,以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可靠为实现路径。为了实现包容审慎监管,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造福于人类,应当通过风险管理机制防控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依靠试验机制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可靠可信,建立容错机制激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完善参与机制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理性,强化监督机制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 包容审慎监管 风险管理 监管沙盒 容错机制
下载PDF
人工智能产业的包容审慎监管: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
12
作者 戚聿东 刘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5,共12页
人工智能产业是具有“新技术、新产品、新经济、新风险”等新特征的新兴产业,对人工智能产业监管模式与监管路径的研究是实现创新与风险相平衡的核心与关键。包容审慎监管是集包容创新与风险防范于一体的监管模式,具有有效市场与有为政... 人工智能产业是具有“新技术、新产品、新经济、新风险”等新特征的新兴产业,对人工智能产业监管模式与监管路径的研究是实现创新与风险相平衡的核心与关键。包容审慎监管是集包容创新与风险防范于一体的监管模式,具有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融合的理论内涵,是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在监管领域的实践表出。按照分层分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风险特征,包容审慎监管契合人工智能产业跨领域、跨主体、跨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能有效防范人工智能产业多层次、多元化、复合型的风险属性,是适合于人工智能产业等新经济的有效监管模式。应以底线思维和以人为本为监管原则,以监管沙盒为主要运行机制,以分级分类、全过程动态和多主体协同为主要手段,有效实施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包容审慎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产业 包容审慎监管 理论内涵 适应性 实现路径
下载PDF
金融科技发展会提升金融稳定性吗?——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的视角
13
作者 陈宇峰 吴金旺 吴忠睿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8,240,共13页
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国内金融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但也引致“涉众太广而不能倒”等一系列难题,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视角,用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金融稳定,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 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国内金融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但也引致“涉众太广而不能倒”等一系列难题,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视角,用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金融稳定,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会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且具双门槛性质;传染性是风险传递的中介机制;单一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有限,但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缓释金融科技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区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金融科技发展和监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金融稳定 宏观审慎政策
下载PDF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岩松 杨素娟 《财经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26-38,共13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部分国家所认可。本文通过分析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起源、发展,从政策的假设条件到执行工具的各个层面,研究了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基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部分国家所认可。本文通过分析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起源、发展,从政策的假设条件到执行工具的各个层面,研究了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基础、政策工具。通过构建封闭经济体、静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发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需要在产出、通货膨胀间进行权衡取舍。从社会整体福利角度出发,宏观审慎政策的确能够避免金融失衡,特别是当经济陷入金融顺周期性时,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改善经济所处的失衡状态,提高社会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微观审慎 逆周期 信贷周期
下载PDF
宏观审慎政策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15
作者 姚爽 黄玮强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分析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稳定的实施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对于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22年中国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 分析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稳定的实施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对于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22年中国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分析其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地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经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流动性类政策工具在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的效果最强,其次是资产类政策工具,最后是资本类政策工具。(3)银行的规模越小、资产经营的多元化程度越低、资产盈利能力越弱,宏观审慎政策在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方面的效果越强。(4)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减缓银行风险承担、削弱银行间互联性来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最后从丰富和优化政策工具、以银行特征为依据的差异化监管、理顺政策作用路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银行风险承担
下载PDF
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亚梅 周晔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84,共14页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冲击,中国已经在宏观层面构建形成可供操作的监管体系,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以2007-2020年193家商业银行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促使商业银行直接减少流动性创造;进...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冲击,中国已经在宏观层面构建形成可供操作的监管体系,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以2007-2020年193家商业银行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促使商业银行直接减少流动性创造;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证实了“宏观审慎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这一间接传导渠道;“双支柱”调控的协同影响最终表现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减少,充分发挥出宏观政策对银行微观个体的金融稳定效应;当考虑经济周期时,相比于经济下行期,上行期宏观审慎政策收紧对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符合逆周期调控的政策方向。研究结论为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对相关监管机构把握“双支柱”调控的监管力度有较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银行流动性创造 “双支柱”调控 经济周期
下载PDF
从审慎到科学——霍布斯与国家理性的现代转型
17
作者 许超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4,共11页
霍布斯是现代早期国家理性思潮的重要人物,学术界对其定位的差异背后是关于国家理性的不同理解。人文主义的解释不足以涵盖霍布斯的理论视野,审慎和科学的知识分类才是分析其国家理性观念全貌的重要框架。霍布斯虽然偏好“科学”,但并... 霍布斯是现代早期国家理性思潮的重要人物,学术界对其定位的差异背后是关于国家理性的不同理解。人文主义的解释不足以涵盖霍布斯的理论视野,审慎和科学的知识分类才是分析其国家理性观念全貌的重要框架。霍布斯虽然偏好“科学”,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审慎”,二者只不过处于主权权力与统治技艺的不同层面。霍布斯依然继承了审慎式国家理性的价值观念和技艺话语。霍布斯国家理性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人性出发完成科学式国家理性的公共建构,推动国家理性从统治秘术向政治规范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布斯 国家理性 审慎 科学
下载PDF
地域投机文化如何影响地方银行信贷风险?——兼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影响
18
作者 王龑 刘大志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6,共12页
投机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会对地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浓厚的投机文化氛围会导致地方银行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会加剧其信贷风险。一方面,投机文化可以通过促使地方银行过度进行风险承担和过度加速资本周转两... 投机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会对地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浓厚的投机文化氛围会导致地方银行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会加剧其信贷风险。一方面,投机文化可以通过促使地方银行过度进行风险承担和过度加速资本周转两条途径加剧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净利差收窄和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压力均会加剧投机文化的不利影响。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可以抑制投机文化的不利影响。宏观审慎管理方面,收紧贷款发放条件和提高流动性要求均有助于抑制投机文化的不利影响;单纯提高静态的资本要求则容易造成“逆向激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风险承担 资本周转 宏观审慎管理 微观审慎监管
下载PDF
宏观审慎政策对国内外债券市场联动性的影响
19
作者 赵鹏崴 王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7,I0005,共14页
近年来跨境融资活动大幅增加,而资本流入会导致金融风险累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自2016年起实施。本文考察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管理境外金融风险方面的有效性。我们... 近年来跨境融资活动大幅增加,而资本流入会导致金融风险累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自2016年起实施。本文考察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管理境外金融风险方面的有效性。我们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定量分析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策不同实施阶段下中国债券市场与国外债券市场溢出效应的变化。研究表明,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实施增加了国内外债券市场的总体溢出效应以及国际债券指数对中债指数和中资美元债指数的溢出效应。此外,宏观审慎政策降低了国内外债券市场间的风险溢出,同时降低了国际债券波动率对中债指数波动率的溢出效应。这些结果凸显了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防范外部风险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债指数 溢出效应
下载PDF
广义信贷与货币政策传导——兼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20
作者 范云朋 刘正南 +1 位作者 刘赟德 李林桦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92,共14页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广义信贷作为重要的审慎监管指标。广义信贷更加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丰富和拓宽了货币政策传导,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和金融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和融资...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广义信贷作为重要的审慎监管指标。广义信贷更加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丰富和拓宽了货币政策传导,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和金融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的理论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广义信贷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广义信贷渠道传导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我国货币政策广义信贷渠道传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信贷 货币政策传导 融资结构 融资溢价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