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老庄的审美主体论
1
作者 王向峰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老子和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母"而却不能直观的道的特性岀发,在人的审美经验和想望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审美主体揭示了以"无"为中心的境界构成。其主要标志为无为之为、无已之己、无心之心。上述中的后一为为循道而为,... 老子和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母"而却不能直观的道的特性岀发,在人的审美经验和想望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审美主体揭示了以"无"为中心的境界构成。其主要标志为无为之为、无已之己、无心之心。上述中的后一为为循道而为,后一已为涤除私欲之已,后一心为以百性之心为。这三"无",皆为审美主体因体道而迥异于世俗功利主义的超越性的存在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无为之为 无已之己 无心之心
下载PDF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审美主体论三题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琳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59,共3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审美主体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学观 人的本质 审美主体 异化劳动
下载PDF
艺术摄影审美主体论
3
作者 惠怀杰 《唐都学刊》 2000年第4期98-100,共3页
文章从审美创造的角度 ,重点分析论述了作为审美创造主体的作者与客观对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亲和、渗透与转变的审美心理和生成机制 。
关键词 艺术摄影 审美主体 心理机制
全文增补中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
4
作者 刘芮溪 《今古文创》 2024年第7期56-58,共3页
从“生产”观照审美主体,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独特之处。因此,明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恢复人的生产主体地位,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前提;其二,以人的精神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发展动力,引导... 从“生产”观照审美主体,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独特之处。因此,明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恢复人的生产主体地位,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前提;其二,以人的精神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发展动力,引导人恢复健康、理性的精神消费,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关键;其三,以恢复人性化、自由的审美,作为审美主体的旨归。如此,艺术生产才能真正具备现实的人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艺术生产 审美主体
下载PDF
“眯眯眼”中的当代中国审美主体性建构
5
作者 韩升 王朋朋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41-448,共8页
审美主体性象征生命自由的自主创造,是人之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在审美话语体系的他者霸权、审美文化传统的自我矮化及审美叙事表达的娱乐泛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眯眯眼”风波弥散着消解审美主体性的隐忧,造成审美自我殖民化、审美传... 审美主体性象征生命自由的自主创造,是人之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在审美话语体系的他者霸权、审美文化传统的自我矮化及审美叙事表达的娱乐泛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眯眯眼”风波弥散着消解审美主体性的隐忧,造成审美自我殖民化、审美传统虚无化、审美判断功利化、审美方式恶俗化等负面影响。“眯眯眼”事件折射出大众文化崛起进程中当代中国审美主体性建构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因此需要:基于中华文化立场,彰显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和谐共在的审美旨趣;立足人民群众需要,创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推动平等交流互鉴,达成自我与他者视域融合的审美共识;提升国际影响力,展现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深度结合的审美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眯眯眼” 审美主体 大众文化 他者霸权
下载PDF
“万寿无疆”陶瓷纹样的审美主体与文化内涵迭变
6
作者 张慧 怀康 《景德镇陶瓷》 2023年第2期37-40,共4页
“万寿无疆瓷”的出现虽仅有200多年,但其经历了清王朝的繁荣与衰败、旧中国的风雨飘摇与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厚。从对封建等级制度、强权政治、统治阶级的维护、祝颂到人民大众自发对伟人、新中国、新生活的祝愿与憧憬;... “万寿无疆瓷”的出现虽仅有200多年,但其经历了清王朝的繁荣与衰败、旧中国的风雨飘摇与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厚。从对封建等级制度、强权政治、统治阶级的维护、祝颂到人民大众自发对伟人、新中国、新生活的祝愿与憧憬;从封建等级区隔到劳动人民的情感表现;从帝王专用到人民皆享。“万寿无疆瓷”的审美主体与文化内涵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传统文化的显性表现与传承创新,更是新中国崛起的见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无疆瓷 审美主体 文化内涵
下载PDF
论董其昌画论中的审美主体思想
7
作者 丁弋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在意象创构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董其昌始终强调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也对审美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其昌的审美主体思想体现了其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性,也在宋元绘画创作和理论建设深厚底蕴带来的土壤和桎梏的双重作用... 在意象创构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董其昌始终强调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也对审美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其昌的审美主体思想体现了其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性,也在宋元绘画创作和理论建设深厚底蕴带来的土壤和桎梏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了强烈的张力,对后世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画论 审美主体 寄乐 气韵
下载PDF
庄子“言不尽意”对审美主体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加乐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2期32-34,45,共4页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庄子虽不完全否定语言对于表情达意的社会功用,但仍把其作为破坏生命或事物本真的形式,遂提出“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一论述对审美主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言不...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庄子虽不完全否定语言对于表情达意的社会功用,但仍把其作为破坏生命或事物本真的形式,遂提出“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一论述对审美主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言不尽意”在不同时期的异化和发展,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独特思考与启发,以及文学接受在“言不尽意”下的复杂性和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审美主体 创作 接受
下载PDF
审美教育背景下舞蹈教学现状及创新方案分析——评《高校舞蹈教学研究》
9
作者 常娉娉 《中国高校科技》 2024年第1期I0027-I0027,共1页
所谓审美,泛指人对美的事物、现象、情感进行审视并给予一定分析、评价、领会的行为,也就是说,审美的主体是人,“审”是人主导的行为过程,“美”是人获得的感性体验。需要明确的是,审美中的“美”不同于直觉中的“美”,它属于美学范畴,... 所谓审美,泛指人对美的事物、现象、情感进行审视并给予一定分析、评价、领会的行为,也就是说,审美的主体是人,“审”是人主导的行为过程,“美”是人获得的感性体验。需要明确的是,审美中的“美”不同于直觉中的“美”,它属于美学范畴,实则包含直觉维度的美和丑两种内涵,对于审美主体来说,某种客体是否蕴含美的属性,主要取决于它是否能促进和谐发展、使人感到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体验 创新方案 舞蹈教学现状 审美教育 美学范畴 审美主体 高校舞蹈教学 促进和谐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身体审美困境与技术审美限度
10
作者 王婉晴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7-95,共9页
作为直接感知世界的完整图式——身体,历来被视为进行文艺创作及艺术审美的唯一主体。随着人工智能对文艺领域的介入,身体的审美创作主体地位旁落,智能审美主体地位崛起,二者呈现出分庭抗礼的趋势。在后现代语境中对智能的审美逻辑进行... 作为直接感知世界的完整图式——身体,历来被视为进行文艺创作及艺术审美的唯一主体。随着人工智能对文艺领域的介入,身体的审美创作主体地位旁落,智能审美主体地位崛起,二者呈现出分庭抗礼的趋势。在后现代语境中对智能的审美逻辑进行分析,它所显现出来的不足为探讨身体与技术的关系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即身体是智能发展的基点,技术迭代演化并不意味人类被取代或终结,而是转型进步,身体与技术协作共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身体审美 审美主体移位 智能审美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主体性的唯物史观阐释
11
作者 余成苗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7-13,共7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民主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体现了实...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民主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体现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创造,彰显了人民价值的积极实现,谱写了人民选择美、践行美、创造美和实现美的历程,拓展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体性意蕴。因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出发,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把握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审美主体四个维度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主体性,对丰富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体的规律性认识,破解传统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古今中西之辩”,回应和解答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主体 唯物史观 价值主体 审美主体
下载PDF
新媒体艺术中的审美活动思考
12
作者 苏冠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1期0114-0117,共4页
现代科技对新媒体艺术创作、艺术审美活动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发展中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新媒体艺术已全面覆盖到艺术创作、艺术接受的全过程,而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活动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新媒体... 现代科技对新媒体艺术创作、艺术审美活动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发展中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新媒体艺术已全面覆盖到艺术创作、艺术接受的全过程,而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活动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过程三个方面,只有客观看待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形式带来的影响,才能站在审美的角度体会新媒体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并为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美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审美活动 审美主体
下载PDF
西方近、现代主体论美学的逻辑发展──审美本体论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13
作者 杨存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5,103,共6页
西方古代美学在注重客体性美学的同时,并非没有研究过审美主体。实际上,西方对主体和客体研究的历史一样古老。虽然这种研究在其后的趋向曲折复杂,但两种倾向经过德国古典美学的努力,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使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 西方古代美学在注重客体性美学的同时,并非没有研究过审美主体。实际上,西方对主体和客体研究的历史一样古老。虽然这种研究在其后的趋向曲折复杂,但两种倾向经过德国古典美学的努力,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使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统一起来。而近代以来的审美本体论,却是在反黑格尔理性主义旗帜下走向主体论美学的。但如果从总体上看,西方古代审美本体论一方面以客体为前提,另一方面则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美学体系。所以历史地看待审美本体的发展,在古代和中古时代的美学中,客观论是占优势的,但在近代占优势的则是主观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近、现代主体论美学 逻辑发展 审美主体论 客体性美学
下载PDF
老庄以无为本的审美主体论
14
作者 王向峰 《东方丛刊》 2001年第1期38-48,共11页
老庄明确承认有美的存在,这美是自然、朴素的存在体。而迥异于世俗的华丽之美的朴素之美乃是天下之大美,它是与道同在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作为美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人,具有怎样的自身特... 老庄明确承认有美的存在,这美是自然、朴素的存在体。而迥异于世俗的华丽之美的朴素之美乃是天下之大美,它是与道同在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作为美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人,具有怎样的自身特性,才能使这种创造和接受成为现实的实现呢?他们共同认为审美主体的体性当以“无”为本,我无我,为无为,心无心。不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不能逾越此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无为 审美主体论 存在 无极 无我 自然 朴素 天下 世俗
原文传递
审美主体视野下的审美文化自由意识探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建新 赵伯飞 朱海燕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87,共2页
审美文化是人类诸种审美性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的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从最根本的意义看,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主体的自由意识,因而具有自由意识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审美主体 人的本质 自由意识
下载PDF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 被引量:53
16
作者 吴晓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4,共32页
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题材表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构成了现代“自我”之觉醒的隐喻和表征。《沉沦》所关涉的疾病叙事,一方面关涉着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则讲述了一个现代的感性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本文试图分析郁达夫的疾病叙... 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题材表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构成了现代“自我”之觉醒的隐喻和表征。《沉沦》所关涉的疾病叙事,一方面关涉着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则讲述了一个现代的感性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本文试图分析郁达夫的疾病叙事与爱欲、身体以及颓废美学的内在关系,描述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过程,进而揭示现代主体的创生与西方现代性话语以及郁达夫留学时期的日本语境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在方法论上则试图回归文本,寻求一种把文本研究与社会历史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小说 审美主体 中国现代 解读 现代性话语 《沉沦》 国家意识 内在关系
下载PDF
“景”与“观”——审美主体视角下的城市景观特色“形态”偏好 被引量:2
17
作者 贺慧 余柏椿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5-108,共4页
通过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类审美创造的需要、心理旋转理论等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揭示了审美主体对抽象形态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景观特色的偏好—在对城市景观,尤其是建筑类和园林小品类景观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抽象简洁形态的景观较... 通过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类审美创造的需要、心理旋转理论等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揭示了审美主体对抽象形态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景观特色的偏好—在对城市景观,尤其是建筑类和园林小品类景观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抽象简洁形态的景观较易受到审美主体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特色 抽象形态 偏好 审美主体
下载PDF
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方式的变迁——以晋唐至北宋为断限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磊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6-161,共6页
随着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深化,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以玄佛对山水是要从山水中发现对应于主体的精神本体,主体置身自然之外;以情意对山水是以山水为生命之情的直接形式或载体,主体向自然融入;以哲思对山水... 随着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深化,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以玄佛对山水是要从山水中发现对应于主体的精神本体,主体置身自然之外;以情意对山水是以山水为生命之情的直接形式或载体,主体向自然融入;以哲思对山水是以山水为求诸内心的媒介,表达主体内在心灵对人生、历史和宇宙之道的深刻体味,主体独立于自然之上。这个逐步超越现象界、回归内心的主体自我呈现过程,是庄玄、禅宗艺术精神转换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社会自中唐以后审美理想蜕变的典型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审美主体 自我呈现 以玄佛对山水 以情意对山水 以哲思对山水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士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5,135,共4页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含这种审美主体间性特质的中国抒情美学、抒情艺术同西方表现主义艺术、表现主义美学虽有些许关联但判然有别。前者必将会对未来的世界美学有所助益,它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艺术 审美主体间性 体验性 张力性 文本互渗性
下载PDF
历史维度中的审美主体与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鲁子 马欣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6期55-60,共6页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概念的必然性,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异化 审美主体 康德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