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士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5,135,共4页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 在全球化思潮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语境中,审美主体间性理论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浑融感知的艺术体验性、辩证对举的艺术张力性和艺类融合的文本互渗性等三个方面,蕴含这种审美主体间性特质的中国抒情美学、抒情艺术同西方表现主义艺术、表现主义美学虽有些许关联但判然有别。前者必将会对未来的世界美学有所助益,它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艺术 审美主体间性 体验 张力 文本互渗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士部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52-156,217,共6页
以圈点抹删等独特符号和总评、回评、眉批或夹批等特有话语形式为标示的明清小说评点是明清小说批评理论中的重要范式,它同明清小说的繁盛存有某种互动共生的关系。明清小说评点注重物我冥合、心物交融的言说境界,这种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以圈点抹删等独特符号和总评、回评、眉批或夹批等特有话语形式为标示的明清小说评点是明清小说批评理论中的重要范式,它同明清小说的繁盛存有某种互动共生的关系。明清小说评点注重物我冥合、心物交融的言说境界,这种审美主体间性话语已成为明清小说美学的精魂。明清小说评点是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精神守护,探究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则是对明清小说美学的理论守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评点 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下载PDF
中国书法视阈下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
3
作者 张旭 孙红 《今传媒》 2016年第12期148-150,共3页
审美同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方式的特有表现。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审美主体间性转变,而审美同情在物我合一,间性交融的本体论层面的追求则体现了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中国书法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书者通过审美同情的方... 审美同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方式的特有表现。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审美主体间性转变,而审美同情在物我合一,间性交融的本体论层面的追求则体现了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中国书法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书者通过审美同情的方式对于被欣赏对象和创造对象情感的体验过程,是审美主体间性的活动。当代书法创作流于形式主义,出现审美主体间性的缺失现象。文章尝试从中国书法创作的视域下解析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并提出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间性 审美同情 书法创作 当代书法
下载PDF
直觉、自由与审美主体间性
4
作者 张中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5-92,共8页
直觉是自由的起点。直觉决定了审美对象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们也在其中体验到审美自由。审美直觉是以审美意(形)象为依托的创造性和自由的直觉;它不是僵化的意识,而是创造性意识行动。基于康德,审美创造了一个主体间性世界,审美判断即主... 直觉是自由的起点。直觉决定了审美对象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们也在其中体验到审美自由。审美直觉是以审美意(形)象为依托的创造性和自由的直觉;它不是僵化的意识,而是创造性意识行动。基于康德,审美创造了一个主体间性世界,审美判断即主体间性的显现。审美创设和构建了人的自由,它是鉴赏也是判断。由于每个人都在审美中实现交流或认同,那么审美的世界就是主体间性世界,而美和艺术本身就是主体间性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审美 自由 审美判断 审美主体间性
下载PDF
论“味觉隐喻话语”的审美主体间性特征
5
作者 陈士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7-80,共4页
"味"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已衍生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味觉隐喻话语系统。这种味觉隐喻话语在中国古典美学时空中的存活具有绵延性与广延性的特征;它的古典形态的审美主体间性特征则表现在其中和性、直觉性与超越性等... "味"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已衍生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味觉隐喻话语系统。这种味觉隐喻话语在中国古典美学时空中的存活具有绵延性与广延性的特征;它的古典形态的审美主体间性特征则表现在其中和性、直觉性与超越性等三个方面。这种味觉隐喻话语凭此审美主体间性特征对西方美学具有弥足珍贵的增补意义与对话意义,理应成为重建中国美学话语的重要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 味觉隐喻话语 审美主体间性
下载PDF
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与文本——从审美主体性到审美主体间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高俊鹏 郭继东 《英语教师》 2017年第9期35-39,共5页
分析散文翻译的特点,指出散文翻译中主体性研究和主体间性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从散文翻译的审美主体性、散文翻译的审美主体间性以及散文翻译审美主体性向审美主体间性的转化三个方面分析散文翻译中同时作为主体存在的译者和文本,认为散... 分析散文翻译的特点,指出散文翻译中主体性研究和主体间性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从散文翻译的审美主体性、散文翻译的审美主体间性以及散文翻译审美主体性向审美主体间性的转化三个方面分析散文翻译中同时作为主体存在的译者和文本,认为散文翻译只有在审美中才能达到译者与文本主体间真正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翻译 审美主体间性 审美理解 审美情感 “守护”原则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主体间性特征研究
7
作者 孙根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93-96,共4页
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思潮逐渐蔓延的时代,同时,现代性的思潮危机也是我们必须反思的内容,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时代危机之下,我们可以从审美主体间性这一全新的角度来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全新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主体间性... 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思潮逐渐蔓延的时代,同时,现代性的思潮危机也是我们必须反思的内容,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时代危机之下,我们可以从审美主体间性这一全新的角度来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全新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浑融的艺术感知性、双向对举的艺术张力以及艺类渗透的文本融合性。中国古代文论的这种审美主体间性是与西方文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论,它对世界美学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审美主体间性 感知 张力 文本融合
下载PDF
主体间性审美视域中自然生态美的构建
8
作者 赵伯飞 刘永芬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14,共4页
主体间性审美是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基础之上的审美,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与沟通。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自然生态美使人与自然在各自的生命自由展开... 主体间性审美是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基础之上的审美,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与沟通。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自然生态美使人与自然在各自的生命自由展开的过程中互动运作,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审美 自然生态美
下载PDF
主体间性的哲学、美学和社会学意义——兼与刘小新研究员商榷
9
作者 仲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26,共6页
刘小新研究员的《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文,批评了主体间性哲学及其代表人物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从主体间性的概念与理论内涵、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的本质等四个方面... 刘小新研究员的《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文,批评了主体间性哲学及其代表人物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从主体间性的概念与理论内涵、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的本质等四个方面,可以回应刘小新研究员的质疑。主体间性与主体性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所关联。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根据,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残缺样式。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性的根本形式,它根源于存在的同一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现实化,其未能摆脱主体性的桎梏。因此,主体性不能包容主体间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也不能取代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主体 主体 审美宽容:从主体主体?》 刘小新 杨春时
下载PDF
探析美育中审美师生观的建构
10
作者 邱开玉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1年第3期124-129,共6页
美育的本质是“感性教育”。美育所关注的是生活中的人,是人的感受。美育的感性规定性要求在美育活动中培养审美感受的主体,建立美育主体间的“双主体”关系,而审美主体间性为这样的审美师生观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审美师生观以感性生... 美育的本质是“感性教育”。美育所关注的是生活中的人,是人的感受。美育的感性规定性要求在美育活动中培养审美感受的主体,建立美育主体间的“双主体”关系,而审美主体间性为这样的审美师生观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审美师生观以感性生命的确定为根本前提,要求审美教育过程对话化,对审美价值与评判标准的多元化提出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审美师生观 审美主体间性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艺道互生场域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士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0-53,共4页
在艺术文化实践层面上,中国古典艺术的衍生有一个由技至艺、由术至艺的升迁过程;在思想文化精神层面上,则有一种"艺道合一"的审美文化理念在规约、促成这种升迁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正因为... 在艺术文化实践层面上,中国古典艺术的衍生有一个由技至艺、由术至艺的升迁过程;在思想文化精神层面上,则有一种"艺道合一"的审美文化理念在规约、促成这种升迁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正因为受《周易》与老庄思想中的"道"的观念之影响,在由技至艺、由术到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艺术趋归于艺与道相合、天与人相合之至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便传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不同于西方审美现象学,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孕育、形成于艺道互生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艺术 艺道 审美主体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