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事件论的构想及可能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卫垒垒 《中国美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03-216,286-287,共16页
经过物理科学的发现、哲学范式的转变,实在论已经式微,然而其阴影依然笼罩着美学的思维,在这种思维支配下,美学面对当代审美现实中的许多美学问题,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害。如果我们转换角度,把过程论、存在论和事件论的思想贯彻到美学中... 经过物理科学的发现、哲学范式的转变,实在论已经式微,然而其阴影依然笼罩着美学的思维,在这种思维支配下,美学面对当代审美现实中的许多美学问题,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害。如果我们转换角度,把过程论、存在论和事件论的思想贯彻到美学中,将审美还原到事件的现场,以审美事件统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场景和审美体验,不仅有利于破除实在论的魔咒,而且对于解读当下技术领域、消费领域、生态领域中的审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事件论也许会成为美学的最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事件论 审美维度 审美体验 实在论美学 认识论美学
原文传递
一座建筑与一个审美事件 内蒙古红石山房
2
作者 栗宪庭 《时代建筑》 2018年第5期95-101,共7页
文章认为,红石山房的落成和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了一个社会的审美事件,即人们在何种意义上欣赏并接受了一种"接地气"的、富有创造性的当代建筑。或者说,一座建筑,无论大小,它的创造性常常与能否形成一种社会的审美事件相关联。
关键词 彭乐乐 红石山房 审美事件 此时此地此心 围棋布局中的“眼”
下载PDF
立体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清清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4-47,共4页
历史意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局限在艺术理念本身的变更,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络三网合一的立体网络时代的媒介革命真正把大众和日常生活作为两个主要的"在场"召唤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范式,推动了当代"审美事... 历史意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局限在艺术理念本身的变更,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络三网合一的立体网络时代的媒介革命真正把大众和日常生活作为两个主要的"在场"召唤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范式,推动了当代"审美事件"的发生,从而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 三网合一 审美事件
下载PDF
建构总体诗学:巴赫金对话哲学与文学跨学科研究
4
作者 季明举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83-96,共14页
面对当今文学理论日渐“枯竭”的困境,国内外学界对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路径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但迄今为止对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探讨大多都局限于单一学科界面(文本内场域)的内部关系研究、跨文本内部关系研究、跨学科外部关系研究,以... 面对当今文学理论日渐“枯竭”的困境,国内外学界对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路径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但迄今为止对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探讨大多都局限于单一学科界面(文本内场域)的内部关系研究、跨文本内部关系研究、跨学科外部关系研究,以及对文学的学科外研究等方面。巴赫金从强调“我与他者”主体间性及彼此有效互动的对话哲学引申出以“审美事件”为核心的行为美学,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建构起以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责任、艺术与话语体裁、艺术与文化为基座的文艺学总体诗学架构。单就文艺学建构来看,巴赫金认为艺术(文学)与生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东西,但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性应答(责任)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所以文艺学应当成为摒弃“材料美学”而共时性地探讨“审美事件”新涵义的跨学科平台。文学跨学科研究正是一种集“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共时性(体裁诗学研究)与历时性(历史诗学研究)于一体的动态性综合研究,其中对于艺术领地之文化边界的外位性考察正适合于文化诗学。未来的文艺学理论建构理当成为把握艺术复调和“杂语性”(“双声语”)、艺术形式的布局和样态(体裁-事件)、艺术形式的演变规律(体裁发展史)、以及艺术与文化边界考察的系统性总体诗学,成为集理论(体裁)诗学、历史诗学、文化诗学于一体的跨学科诗学建构。从人文科学跨学科视野出发,巴赫金这一总体性诗学建构和整体性研究方法论打通了哲学、美学和文艺学、文化学研究的人文跨学科通道,对时下成为国内外学术热点的文学跨学科研究构成重大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对话哲学 审美事件 总体诗学 文学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基于音乐形式视角的音乐美学研究
5
作者 曾艳 《黄河之声》 2020年第7期143-143,共1页
人类平等观的形成是世界发展的一个良好趋势。虽然这种观念现在还不完善,但人的个人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尊重。这是多样性的这一概念蓬勃发展的成果,同时对音乐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人们开始脱离单一元素的思... 人类平等观的形成是世界发展的一个良好趋势。虽然这种观念现在还不完善,但人的个人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尊重。这是多样性的这一概念蓬勃发展的成果,同时对音乐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人们开始脱离单一元素的思维方式,开始把精力放到发展多元化的音乐的方面来。"音乐的美学是什么?"在日常谈话中,这种类似问题的思考经常被提到。当然,世界上有这各种各样的音乐,但是却有一致的美的品质,这一点几乎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 审美与社会事件的关联 审美与社会的融合
下载PDF
巴赫金审美活动主体“非复调”对话关系视角下的《防守》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明琪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 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