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艺术的“审美定义”到“非审美”的反驳——论分析美学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悦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在分析美学史上,所谓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就是关于审美与非审美的争辩。美国美学家门罗·比尔兹利是"审美经验"的坚守者,而另一位美国美学家乔治·迪基则是"审美态度"的消解者,二者思想南辕北... 在分析美学史上,所谓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就是关于审美与非审美的争辩。美国美学家门罗·比尔兹利是"审美经验"的坚守者,而另一位美国美学家乔治·迪基则是"审美态度"的消解者,二者思想南辕北辙并直接发生了交锋。比尔兹利提出了一整套艺术的"审美定义",并不断地在为这种定义进行辩护,比如晚期的他将审美经验的标准定位为:对象的引导性、感受自由、距离效应、积极发现和完整性。与之相反,迪基则发文指责审美经验乃为神话,对比尔兹利的思想进行批驳,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艺术非审美定义,也就是"艺术惯例论"的新定义。在这种批评的压力之下,比尔兹利继续撰文反思自己的审美经验观念,既维护和发展了自己的观点,也对相应的批评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这种争辩恰恰构成一种张力,对于我们去思考艺术与审美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定义 审美定义 审美定义 门罗·比尔兹利 乔治·迪基
下载PDF
艺术的本质何处寻?——20世纪分析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1
2
作者 邓文华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流派。在标新立异的先锋派艺术不断冲击传统的艺术观念,从而导致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趋于模糊之时,它却摈弃了美学家应有的批判精神,一味对新艺术采取亲和的态度,企图以艺术的制度论... 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流派。在标新立异的先锋派艺术不断冲击传统的艺术观念,从而导致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趋于模糊之时,它却摈弃了美学家应有的批判精神,一味对新艺术采取亲和的态度,企图以艺术的制度论为其作理论辩护。然而,由于艺术制度论放弃了对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的探寻,它最终不能真正把握艺术的本质。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本质其实在于艺术所固有的人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美学 艺术的本质 制度论 审美定义
下载PDF
论“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表演的桎梏
3
作者 夏寒 《音乐生活》 2023年第11期60-62,共3页
流行声乐是兼具系统性及个性化的演唱模式。数年来,流行声乐的演绎在商业、教学两种环境的批判下,逐渐走向被“完美式”审美定义的演绎道路。但“完美”这一尺度标准对流行声乐的发展是否真正起到正向作用仍有待研究。本文通过对“完美... 流行声乐是兼具系统性及个性化的演唱模式。数年来,流行声乐的演绎在商业、教学两种环境的批判下,逐渐走向被“完美式”审美定义的演绎道路。但“完美”这一尺度标准对流行声乐的发展是否真正起到正向作用仍有待研究。本文通过对“完美”这一标准的解读,以及用“完美”定义流行声乐而产生的局限性,细致解读了“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的桎梏,以及阐释了流行歌手在当下“完美式”审美教学、商业环境中寻找出路的方式,希望能为流行声乐教学研究领域提供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声乐 流行歌手 正向作用 审美教学 审美定义 个性化 系统性 桎梏
原文传递
浅析行为艺术与当代生活设计的社会意义
4
作者 靳双瑜 《文化产业》 2022年第10期154-156,共3页
依托当代中西方行为艺术的案例,简要阐述行为艺术的形成与新时期作品、艺术美的意义。从行为与传递思想两个方面解密时代缩影,让行为艺术的传播内容搭载时代列车,用新理念传递新时代审美定义,进一步发挥行为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依托当代中西方行为艺术的案例,简要阐述行为艺术的形成与新时期作品、艺术美的意义。从行为与传递思想两个方面解密时代缩影,让行为艺术的传播内容搭载时代列车,用新理念传递新时代审美定义,进一步发挥行为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行为艺术形成概述行为艺术形成1.行为艺术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艺术 文化软实力 传播内容 当代生活 艺术美 对社会的影响 感召力 审美定义
下载PDF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Revelation
5
作者 Elena-Codina Dusoiu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7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This paper is born from the intimate belief that solutions for the future are to be found in the past. No transformation is irreversible enough to destroy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ast, unified as a core in tradition. T... This paper is born from the intimate belief that solutions for the future are to be found in the past. No transformation is irreversible enough to destroy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ast, unified as a core in tradition. Those come into light whenever the proper conditions are crea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ideas, feelings, etc. The method of the paper is to put in antithesis two concepts which define the present world of representation: real (associated to transcendent revelation) and virtual (understood as result of human imagination). An itinerary through the philosophy of Plato and Plotin, ancient Greek, Byzantine, Gothic architecture, etc., is proposed, until encountering the moment of the death of revelation and the birth of the arbitrary, 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supremacy of the image. This journey through aesthetic conceptions brought major changes in art and society during the centuries. Recuperation of the involvement of all human senses into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life as revelation, and not as a simple interface of images, may lead now to a revolution of urban spirit, based on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city inspired from the values promoted by Socrates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Christianity, that proved their permanence across the millenniu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RESENTATION IMAGINATION REAL VIRTUAL REVELATION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