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音乐创作与审美定势效应论
1
作者 邵桂兰 王建高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音乐创作 审美定势 审美心理定势 审美主体 音乐家 创作主体 定势效应 客体对象 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经验
下载PDF
“反小说”与小说审美定势的突破
2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9-99,共1页
钟本康在《反小说:现代小说本性的回归》(《百家》89年3期)一文中指出:反小说的特点就是对正统小说、常规小说的挑战和否定。建国后我们小说艺术发展的真正悲剧在于排斥异端,独尊一体。小说在自身推行中诚然会在特定时期出现正统、常规... 钟本康在《反小说:现代小说本性的回归》(《百家》89年3期)一文中指出:反小说的特点就是对正统小说、常规小说的挑战和否定。建国后我们小说艺术发展的真正悲剧在于排斥异端,独尊一体。小说在自身推行中诚然会在特定时期出现正统、常规的样式,但由此而形成的审美定势却是一种历史的惰性。我们时代的任务是要与这种惰性作不疲倦的斗争,而不是相反。“反小说”说是反对小说的历史惰性,就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小说的生命力。小说发展史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小说 现代小说 生命力 异端 审美定势 建国后 小说发展史 艺术发展 新时代 惰性
下载PDF
石原慎太郎:审美定势的严重错位
3
作者 李德纯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1期187-192,共6页
石原慎太郎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文坛,以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1955)获芥川文学奖。媒体和评论界某些人不吝溢美之词,称石原是“年轻一代的旗手”,是“真正战后颓废派在日本开花结果”,云云。在商业化炒作的全力打造下,他迅速... 石原慎太郎在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文坛,以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1955)获芥川文学奖。媒体和评论界某些人不吝溢美之词,称石原是“年轻一代的旗手”,是“真正战后颓废派在日本开花结果”,云云。在商业化炒作的全力打造下,他迅速红遍青年读者。这对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也遭到主流舆论的否定,可谓贬多褒少。任何状况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石原慎太郎这种文化现象和审美心态,绝非心血来潮的一时之动,是各种社会原因造成的。人的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石原慎太郎另类题材的另类视角所以名噪是日本社会基本完成了以理性、节俭、量力为特征的传统社会向以追求享乐、纵欲、浮华为特征的消费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更是旧道德瓦解之后新道德尚未建立的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原慎太郎 审美定势 日本社会 社会原因 社会转型期 50年代 20世纪 中篇小说
下载PDF
刘勰审美定势浅说
4
作者 吴景和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8-9,共2页
本文对刘勰审美定势理论进行探讨,认为它在中国审美理论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指出应从审美定势结构、心理机制、艺术魅力等方面去把握刘勰的审美定势说。
关键词 审美定势 刘勰 表里关系 审美心理图式 《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 审美理论 理论价值 形式结构 发展史
下载PDF
中国戏曲的审美定势与民间美术的群体思维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海波 韩雅怡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59-260,共2页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或具体的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果以及群体思维传承与个性表现的产物。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能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点。中国戏曲的审美定势与民间美术的群体思维之间的共通之处印证了这...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或具体的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果以及群体思维传承与个性表现的产物。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能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点。中国戏曲的审美定势与民间美术的群体思维之间的共通之处印证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审美定势 民间美术 群体思维
原文传递
受众审美心理定势的突破与重建 被引量:5
6
作者 高鑫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2年第2期21-25,共5页
电视特别节目《望长城》,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领域里,作出了多方面的、整体性的突破与创新,值得认真加以理论的总结和探讨。这里,仅就它对观众的接受心理、审美心态的冲击和影响,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电视纪录片 审美心态 观众来信 电视观众 长城 受众 重建 突破与创新 接受心理
下载PDF
观众审美定势的既成与引导 被引量:1
7
作者 潘建勇 《电视研究》 1996年第1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审美定势 “雅” 电视观众 电视文化 电视人 电视节目 中国电视 俗文化 电视工作者 受众
原文传递
汪先生审美定势一瞥
8
作者 张直心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97年第3期47-48,共2页
汪先生审美定势一瞥张直心汪曾祺曾在昆明住了七年,可谓是身处边地文化圈之边缘;但他始终倚门而不入,不逾越汉文化中心圈的规范,更遑论如少有传统文化包袱的艾芜一般深入云南边地,作一回文化“浪子”。于是,便如青年评论家胡河清... 汪先生审美定势一瞥张直心汪曾祺曾在昆明住了七年,可谓是身处边地文化圈之边缘;但他始终倚门而不入,不逾越汉文化中心圈的规范,更遑论如少有传统文化包袱的艾芜一般深入云南边地,作一回文化“浪子”。于是,便如青年评论家胡河清锐敏地指出的“昆明以外真正代表滇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定势 汪曾祺 文人情趣 汉文化 少数民族作家 《颜氏家训》 文化精神 “酒神精神” 地域文化 边地文化
原文传递
论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互动的力源与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国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年第2期71-76,共6页
关于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互动的问题,学术界尚缺少研究。本文认为:创作主体的生命驱力及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起来的向往自由的创造天性,是其互动的直接的动力来源;创作主体综合多种自身因素的自足而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及其功... 关于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互动的问题,学术界尚缺少研究。本文认为:创作主体的生命驱力及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起来的向往自由的创造天性,是其互动的直接的动力来源;创作主体综合多种自身因素的自足而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及其功能,是互动趋向平衡又打破平衡并产生正面效应的内控机制;创作主体艺术思维的综合作用和多层次运动,是互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创作主体的想象、灵感、无意识等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互动的具体动因。同时,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的互动无论是对创作主体自身建设、对创作的顺利完成,还是对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提升均具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 力源 意义 心理定势/审美超越 文学创作
下载PDF
从审美心理定势的变易看戏曲的改革与策应
10
作者 陈先祥 《文艺研究》 1986年第4期74-82,共9页
戏曲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对象化。它与中国人民的精神、心理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审美心理有其变易性,也有其传承性。既然戏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物,决不会顿时沦为“夕阳”,更不可能消亡。今日之?不景气”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戏曲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对象化。它与中国人民的精神、心理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审美心理有其变易性,也有其传承性。既然戏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物,决不会顿时沦为“夕阳”,更不可能消亡。今日之?不景气”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戏曲自身前进的步伐未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戏曲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仰赖正确的自我体认。时代在发展,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亦随之变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民族审美心理 戏曲 自我体认 观众审美心理 对象化 变易性 凝聚物 戏曲艺术 节拍
下载PDF
论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定势─—兼论京剧振兴
11
作者 刘本锋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2-45,共4页
论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定势─—兼论京剧振兴刘本锋振兴京剧、弘扬民族艺术是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江泽民同志号召大家:“做好振兴京剧、振兴戏曲、振兴民族艺术这篇文章。”近年来,“京剧艺术在... 论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定势─—兼论京剧振兴刘本锋振兴京剧、弘扬民族艺术是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江泽民同志号召大家:“做好振兴京剧、振兴戏曲、振兴民族艺术这篇文章。”近年来,“京剧艺术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日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艺术欣赏 京剧艺术 审美主体 民族因素 京剧振兴 艺术再创造 武侠小说 时代因素 审美趣味
下载PDF
浅析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
12
作者 杨森 《北方音乐》 2016年第17期169-169,共1页
审美心理定势是一种通过个体以往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固定心理组织,并对个体日后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本文首先分析音乐欣赏中审美心理定势形成的原因,划分各种审美心理定势的类型,最后探究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特点。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 音乐欣赏
下载PDF
论传承中的民族宗教与民族传统艺术审美的关系
13
作者 王峰秀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7-120,共4页
人类形成的系统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思维机能的总和,它的形成根源在于人类宗教心理的定势与传承。因此,这一问题值得关注,涉及宗教与文学艺术从思维机能运作,到"机能"过程中的幻想、联想、崇拜、结果这几个不同阶段的... 人类形成的系统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思维机能的总和,它的形成根源在于人类宗教心理的定势与传承。因此,这一问题值得关注,涉及宗教与文学艺术从思维机能运作,到"机能"过程中的幻想、联想、崇拜、结果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的过程。并且,宗教与艺术都有着相同根源性和规律性。当然,在两者中由于各自所归属于不同领域,所以在表现中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质。本文通过探索文学艺术审美之本质规律,以宗教学为理念方法,去透视文学艺术与宗教关系中的同与异,以及在同与异中去体悟民族宗教的历史演进与民族艺术审美特征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理念 民族心理 审美定势 思维机能
下载PDF
从历史的言说到现实的隐喻——清宫剧热播背后的审美心理思考
14
作者 杨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83-185,共3页
本文从近几年热播的清宫剧入手,以审美心理学视角审视清宫剧热播背后受众的审美需求及传播者打造的审美定势,从而以传媒批判的眼光反思现实社会中普通大众的个体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关键词 清宫剧 审美移情 审美定势 价值观
下载PDF
审美感知的心理现象学解释
15
作者 周健勇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7-89,共3页
现象学认为,当我们评价性地朝向一个事物,这包含着对事物的把握,但已不是纯事物,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审美感知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评价,在这种评价之中,世界已成为意向之物,审美之物,美感由此而生。
关键词 审美感知 心理现象学 审美定势 意向 美感
下载PDF
编辑心理定势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双及 《编辑之友》 1987年第6期65-66,共2页
心理定势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趋势。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的,后来经过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之后,就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象“宣传... 心理定势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趋势。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的,后来经过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之后,就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象“宣传定势”、“认识定势”、“审美定势”,都是这一理论的推衍。勿庸讳言,在编辑工作中也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研究这个定势,对于促进编辑工作更好地开展,是有积极作用的。造成编辑心理定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定势 编辑工作 政治因素 积极作用 德国心理学 审美定势 苏联心理学 理论 主导地位 稿件
下载PDF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莉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82,共4页
文学接受不仅是一种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其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图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以同化与顺应的形式负责对接收对进行选择,同时也负责整理着新接受的信息,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信息系统中,使接受主体的... 文学接受不仅是一种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其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图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以同化与顺应的形式负责对接收对进行选择,同时也负责整理着新接受的信息,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信息系统中,使接受主体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登上新的台阶,本文拟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接受主体审美心理图式在其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功能价值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图式 审美心理定势 心理场 同化 顺应
下载PDF
新时期戏曲观众审美心理探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朝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76,共7页
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戏曲孕育、发展、成熟过程中,构成了戏曲观众审美心理中以善美合一为主导的稳定的定势,且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但在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演进中,戏曲观众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变化,进入... 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戏曲孕育、发展、成熟过程中,构成了戏曲观众审美心理中以善美合一为主导的稳定的定势,且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但在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演进中,戏曲观众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变化,进入新时期以来尤为显著。但这种变化又是渐进式的,“变”中有“常”,“常”中有“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民族性审美心理定势。在经济因素的介入下,讲究表层感官享受和内在文化品位相结合的审美风尚逐渐形成主流,因此,精致典雅的舞台风范和全面细致的宣传策划,是当下戏曲在都市生存的一种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观众 审美心理定势 审美心理动向 观演关系
下载PDF
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 被引量:75
19
作者 钱中文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4期7-23,共17页
本文认为,应把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区别开来,不作区别,很可能导致新的庸俗社会学。从反映论观察文学,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可以得到阐明,也可以使用其它层次的方法研究文学,但不能把反映论直接移植于文学创作,在创作中... 本文认为,应把文艺评论中的简单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区别开来,不作区别,很可能导致新的庸俗社会学。从反映论观察文学,文学的某些本质方面可以得到阐明,也可以使用其它层次的方法研究文学,但不能把反映论直接移植于文学创作,在创作中要以审美反映代替反映论。审美反映有其自身结构,它是由心理层面、感性认识层面、语言形式层面、实践功能层面组成的统一体。审美反映中主观性的创造力表现为对现实的改造,现实呈现为三种形态:现实生活,心理现实,审美心理现实。心理现实中主客观时时产生双向转化,客观因素的主观化,主观因素的对象化。侧向主观的审美倾斜,可以形成创新,也可能失去沟通。审美反映的动力源,来自主体的审美心理定势,审美心理定势的动态结构(格局)形成一触即发的内驱力,不断要求主体去获得实践的满足。审美心理定势的不断更新,促使主体不断走向审美反映新岸。不存在没有表现的审美反映,自我在表现中找到归宿。审美反映的无限多样,一是现实的无限性,二是主观性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动力。凡是主观性不强的审美反映可能是失败的审美反映。创作个性是主观性的最高要求,是创造的极致。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心理现实 文学创作 现实生活 作家 现实主义文学 心理层面 审美感情 创作个性 主观化
下载PDF
艺术鉴赏心理定势探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印明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2期91-93,共3页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有吸引同类事物以强固原有组织结构,排斥相异事物以保持自身特性的能力。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释放出一定的势能、形成一定的心理指向性,使审美主体在审美知觉活动中,舍弃审美对象许多不相关的审美知觉,使人们的审美呈现出一种既定的选择性。这种势能和指向性,体现于审美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审美心理定势对整个艺术鉴赏、艺术评论活动的特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定势 艺术鉴赏 审美知觉 观众 指向性 期待视野 审美主体 认同 价值取向 审美视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