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罗马与唐代葡萄纹装饰的应用及审美差异化探析
1
作者 郑晨 王文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3-98,共6页
纹样作为一种花纹图案,是一种经过高度艺术夸张变形产生的视觉符号,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历史的载体,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先人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别样... 纹样作为一种花纹图案,是一种经过高度艺术夸张变形产生的视觉符号,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历史的载体,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先人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别样的艺术风格。本文从中西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背景、审美理念入手,对古罗马时期葡萄纹样及中国唐代葡萄装饰纹样进行对比研究,阐述两地葡萄纹样的应用领域,对比其造型风格、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中国现代纹样的创新设计给予新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罗马 唐代 葡萄纹 审美差异化
下载PDF
《白鹿原》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审美差异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傅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97-99,共3页
小说《白鹿原》自1993年问世,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因为从《白鹿原》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文化历史、思想政治以及风俗人情的生动再现,同时小说语言和结构也有着极高的艺术特点,吸引了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对其进行研究,以此改编的影视作... 小说《白鹿原》自1993年问世,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因为从《白鹿原》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文化历史、思想政治以及风俗人情的生动再现,同时小说语言和结构也有着极高的艺术特点,吸引了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对其进行研究,以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就根据《白鹿原》原著以及电影的不同,就《白鹿原》小说文本与电影改编审美差异化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小说文本与电影改编 审美差异化 解读
下载PDF
论《白蛇:缘起》的差异化审美
3
作者 周曦 《艺术评鉴》 2020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白蛇传》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之一,早在明朝就有了完整的故事体系,以此为蓝本的影视作品也数不胜数。2019年初上映的动画作品《白蛇:缘起》标新立异,带给观众差异化的审美感受。动画作品中不但有写实与写意的形式反差、有前世今... 《白蛇传》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之一,早在明朝就有了完整的故事体系,以此为蓝本的影视作品也数不胜数。2019年初上映的动画作品《白蛇:缘起》标新立异,带给观众差异化的审美感受。动画作品中不但有写实与写意的形式反差、有前世今生的剧情反差还有爱与被爱的人性反差。同时,动画作品依然遵循了爱情的母题,体现了人类真善美的追求。总之,该作品既吸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又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传统视觉经验的限制、积极创新,给观众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缘起》 异化审美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浅析戏曲中的水元素
4
作者 王加昕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I0056-I0057,共2页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戏曲的审美也代表了中国文化拥有的审美特点。戏曲中会通过不同行当的扮相,来体现生旦净末丑不同的人物特点。不同的文艺扮相,显示了中国戏曲中不同的审美差异化。对于传统“美”的传承,以及对于现今社会固有事物的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戏曲的审美也代表了中国文化拥有的审美特点。戏曲中会通过不同行当的扮相,来体现生旦净末丑不同的人物特点。不同的文艺扮相,显示了中国戏曲中不同的审美差异化。对于传统“美”的传承,以及对于现今社会固有事物的运用和创新,使新元素在中国戏曲中灼灼发光。本文将对水元素的运用和理念进行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水元素 新元素 审美特点 审美差异化 生旦净末丑 扮相 现今社会
下载PDF
论中国早期美学的丽、巨丽与悲丽——以战国至汉武帝为中心
5
作者 刘成纪 《中国美学》 2023年第2期4-34,共31页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美”来指称人的普遍审美经验,但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庞大的审美家族的组成部分,并不能有效解释相关经验的差异化,甚至异质性。比如在“美”与“丽”之间,丽在所指对象的数量和体量上,均超出...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美”来指称人的普遍审美经验,但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庞大的审美家族的组成部分,并不能有效解释相关经验的差异化,甚至异质性。比如在“美”与“丽”之间,丽在所指对象的数量和体量上,均超出了一般的美,两者不可浑言。以此为背景看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美学,虽然诸子仍在捍卫传统价值,但传统以美为核心的伦理模式已失去影响,而进入好多、好大的欲望时代。与此相应,“丽”与“巨丽”成为这一漫长历史区间的主导词,“悲丽”则揭示了这一审美潮流内在的脆弱和荒诞性。可以认为,中国战国至汉武帝时期的美学,是游离于礼乐传统之外的异质形态,它摆荡在欲望和情感之间,求丽构成了它的本质,巨丽和悲丽是其两极化的展开形式。西汉武帝之后,中国美学逐步向儒家伦理模式回归,但此前被丽及其变体形塑的审美风尚,已经占据了中国历史近400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差异化 战国美学 秦汉美学 巨丽 悲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